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P2

  ..续本文上一页觉形成惯用的符号来表示一个大结构之外,它们在性质上实际毫无存在可言。佛教说佛法是以有情为中心的,一切法都是从有精神活动者开始,而佛法对心识的阐明发挥得极为精密,在认识过程中,所有复杂的心理作用,都由心与心所统摄而完成的,一切认识作用都是依据缘境而发识的,当根和境和合时,心即反应生起惊动,产生了别的认识,因此这种认识没有先后,难分内外。空间是因时间刹那作用而感受,它反应出来一种知觉概念,离开了根识的作用,空间本身就不存在了。这样,经由时间的相对性的短暂驻留,替代物体的高速度运行,佛法已从精神领域证实了相对论在物理学上所预测的时间观。1000多年前的佛家经典《楞伽经》中所说的“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里转大*轮”也证实了这一点。

  量子学说是说物质的光中存在着一种由特殊物质组成的一个个具有能量的微粒,这些微粒运动速度极快,而且它们呈不连续性,不易被人们的肉眼所察觉。光量子都是由一群群体组成,很难找到单个的粒子,因此对它们的认识,我们只能找到一个或然率的近似值,用数学函数来表示,指出它们的这一物质系统的物理性而已,我们无法测定粒子的绝对真实物性,这就是物理学量子理论中的“测不准原理”。佛教认为,光量子的这种运动特点,正如佛教所说的一切诸法没有自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常性,不真实性的情况,反映了万法自性皆空的,本然空寂的佛教学说之特点。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切事物,无非是一种幻化的假象而已,其本质是仍是空性。正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还印证了2500多年前佛教所说的“诸法无常”的物质运动观,说明了佛教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正确性。“事实上,量子力学说已经开始把西方尖端的物理学的科学领导走向东方的玄学,尤其是佛学的领域了”。

  在佛经里面随处可以见到以日常的知识举例来说明佛法的道理,这在佛经里面叫做譬喻。而这种“譬喻”,往往又贯穿了科学的智慧。如《毗耶娑问经翻译之记》里面,佛陀谈到了布施的重要性,佛陀说随处供养,“譬如苇草丛密稠穊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只要进行了供养,这种福报是不会消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现前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又如蜜蜂采取花味,而不损花”。《大集经》卷第五十讲清净平等,举例曰“譬如清净虚空,十五日夜极圆满月,普放冷光,令热恼众生身心凉乐。如是菩萨摩诃萨,住第一义忍清净平等以身口威仪,休息众生诸烦恼热,譬如清净虚空十五日夜极圆满月,众星围绕,临四天下,光明照耀。”《佛说转女身经》女修行者答尊者舍利弗,“譬如空中等霪甘雨。于上中下种子苗稼,药草树木皆令生长。”上面的这些譬喻,通常都是来自于一些生活的常识,例如火来水淹,挤压果汗,树种发芽,蜜蜂采花、十五满月,甘霖催生等等之自然界生长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或经常碰到的东西,但是用在了深奥的佛法理论上,又无不闪烁了科学智慧的光芒。

  出家人以奉行戒律而生活。同样在佛家的戒律里面也有不少我们现在一直都在强调的科学保健的知识。例如《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一说出家之人的卫生保健是:“授食之人不闲轨则,而放盘上应更总受,亦不应自取持与净人令授而食,若是病人无人可得不受无犯。凡看病人要须识知,可不方与病人食。言噉咽者,谓在咽喉。又灌鼻时,先净洗手,从他受取,然后灌之。由其入口,必吞咽故,除水及齿木者。水若浑浊,鉴面不见,亦令他授。然诸浊水应用蒱萄及蘡[薁-ㄇ+囗]子,或以麨团内浊水中,水即澄清,方堪饮用。若醎水鹻卤水堪为盐用,此皆须受。若池河内有弃饭粒,取水滤用无犯。若水中有油酪腻津上覆,应挠动滤用。若行路中见有辘轳汲水,或用酪瓶皮帒盛水,时及非时,滤用无犯。后为难开,不应常用。……盛酥油瓶火烧去腻,牛粪净洗,时及非时,咸皆得用,或池水中浸之令净。……诸盛水瓨应用砖木为盖,勿令虫入。若净水瓶,傍口上穴,应用竹木盖塞。若瓶中水少,恐洗手不足,应用叶饮。无人取叶,用黄落叶。此若无者,就连枝叶,或此亦无,蹲踞一处,以瓶注口,随意饮之。用齿木法事亦应知。谓于晨旦嚼用之时,得五种利:一决除热水。二能蠲冷癊。三令口清净。四乐欲饮食。五能明眼目。齿木有三种,长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内名中,嚼用之时,先以澡豆土屑净洗手已。次洗齿木,然后嚼之。若嚼了已,水洗方弃。若乏水处,于沙土中揩已而弃。此由苾刍于前生中曾作毒蛇嚼齿木时不洗而弃,有虫附近中毒而死,因斯世尊制洗方弃。……有三种事应在屏处,谓大小便及嚼齿木。若老病者,畜承水器。此若无者,应临水窦嚼头寸许,令使柔软,然后徐徐揩齿龂牙,悉使周遍。次用刮舌箄屈而净刮,勿令极利,致使损伤。应用竹木鍮石铜铁。除诸宝物,余皆听作。若无箄者,应擘齿木为两片已,更互相揩。……若卒无齿木,应用豆屑,或干牛粪净洗口唇,然后方食。若食了已,事亦同然,乃至未将净水,洗漱口内,食津不应辄咽。”这里规定了出家人要讲卫生,如看望病人,不能与病人一起吃饭,避免传染。饭前要洗手。喝水用的盛水器要干净,喝水要喝干净的水。刷牙时要先将齿木洗干净。这些规定十分繁琐,但是说明佛教是非常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清洁的,这些理念也是现代社会一直强调与宣传的知识。

  在中国佛教里面,还有一些工器制作等科学技术知识记载。如《法华指掌疏》卷一之上说地震,“大地震动发大音声……《佛泥洹经》云有三因缘则地动,一为地倚水上,水倚于风,风倚于空。大风起,则水扰。水扰,则地动。”今年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刚过去,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佛教经典里面早就记载了这方面的情况,指出了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其原因与水土的改变有重要的关系。该经又谈雕造佛像云:“金银属乎镕铸,余宝亦兼雕琢。鍮石黄铜似金,铜亦金类,故铜字从金从同。色举二种,故云赤白铜也。白镴铅锡,青金之属。最精者曰白镴,蜀生者曰铅,桂杨生者曰锡。流行本多用蜡字,讹也。今正以镴字。俗以锡镴合称者即此。铁有二种,一镕铸,二炼锤。今以作像,应属镕铸。木及与泥者,木以为骨,泥以肉,增胎也。胶漆布三,和合成质,严饰庄修,绘画为文,脱纱也。”铸造合金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成果。佛教里面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所铸造的佛像至今仍然保存下来众多。佛教界人士能够辨别因掺杂了锡、铅等金属之后形成的黄铜与紫铜(赤白铜)等不同的铜合金。同时对铸铁和锻铁技术也分别很清楚,木胎贮漆技术的制作亦广泛应用到佛像的制作上面。

  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在《徐霞客游记》卷八下记录了云南鸡足山大觉寺僧人制造人工喷泉的情况,曰:“又北半里入大觉寺,叩遍周老师。余前与之期以新旦往祝,而狮林迟下。又空手而前,殊觉怏怏。师留餐于东轩。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玉口一缕,自下上喷,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前观之甚奇,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与沼水无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髙与此,并彼之下从此坠,故此之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沼之所能为也。至此问之,果轩左有崖髙三丈余,水从崖坠,以锡管承之。承处髙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管从地中伏行数十丈,始向沼心口起。其管气一丝不旁泄,故激发如此耳。”徐霞客受遍周之请,在大觉寺东轩吃饭,看到了轩内亭子里的池水通过一个石盘的小口,朝天喷出,三丈之高,“随风飞洒,散作空花”,尉为壮观。他感到奇怪,断定里面必有玄机,向遍周打听。遍周告诉他是利用了水池旁边三丈高崖的水势落差压力,在崖底铺设了锡管,利用真空虹吸的原理,将水从崖底吸出,在自然压力下“倒射而出”,最终形成了喷泉洒灌的情况。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的景观中,对喷泉已经习以为常,而这些喷泉很多是依靠水泵将水挤压,形成压力后形成的。在明代,科学技术还不能达到这一点,而大觉寺僧人却利用科学的原理,建造了人造景观,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同时大觉寺僧人在崖内铺设锡管数十丈,表明了当时的冶金铸造工艺已经非常先进,这也是大觉寺对我国科学技术做出的卓越贡献。

  二、现代科学知识与佛教

  以上笔者随意列出了佛教经典中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极少数例子。佛教历史悠久,佛经数量浩瀚,佛法广大深奥,类似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如果我们好好地去整理与开发,说不定还会有很多新的认识与发现出现。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

《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