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劝人戒杀放生,后两句即劝人持斋茹素。”所以说,“爱物存仁,提倡护生,实与佛儒之宗旨相合。”(《放生会演说》《圆瑛法师讲演录》第76页)
与倡导佛学与世学会通相一致的,在圆瑛大师的佛教思想中,还有一重大特色,那就是强调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精神。他认为,“佛教是最好的一种宗教,不独是出世间法,也是世间法。”(“在天津居士林欢迎会上的答辞”,转引自《圆瑛大师年谱》第220页)又说:“人天乘是世间法,可以救正人心,匡扶世道。声闻、缘觉乘是出世间法,独善其身,能得自度。菩萨乘、佛乘皆是入世法,普利众生,广利群品。”(《佛教与世道人心之关系》,转引自《圆瑛大师年谱》第158页)这些也正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们积极倡导建设人间佛教的一个共同特色和基本精神。
大师曾明确宣称:“圆瑛虽居方外,实不同佛教中一班小乘学者,但抱出世主义,置世道人心于不顾也。而我则研究佛教垂三十年,谛观佛之宗旨,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天职。”他甚至说:“佛教专重入世,而非竞尚出世”;“要必入世功圆,方是出世事毕。”(《挽救人心之惟一方法》《圆瑛法师讲演录》第16页)所以,只要志在济世利生,那末“不必一定出家学佛,在家也可以学佛”(“在天津居士林欢迎会上的答辞”,转引自《圆瑛大师年谱》第220页)。此处,“以宏法为家务,利生为天职”一句,既是大师一生抱定的志愿(5),同时也是大师一生事业的如实写照。
为宏法,大师不辞劳苦地奔走于海内外,宣讲于大江南北。他不仅为佛门四众弟子讲经说法,而且向一般社会大众,乃至军人,宣传佛教利生济世、挽救人心,提升道德的教理和宗旨。他尝以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三种精神来概括佛教大乘救世之学说,而他对此三种精神深入浅出的讲解,极有助于世人充分了解佛教的积极精神。这对于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健康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大师先后创办和主持了“宁波接待寺佛教讲习所”、“宁波七塔报恩佛学院”、“福州法海寺法界学院”、“槟城佛学研究会”、“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讲堂圆明佛学院”等,它对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宏法人才的培养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为利生,大师则更是遵循慈悲精神,先后兴办了“宁波白衣寺佛教孤儿院”、“泉州开元寺慈儿院”、“上海佛教医院”等,组织并主持了“华北五省旱灾筹赈会”、“十六省水灾赈济会”、“上海灾区佛教救护团”以及“上海难民收容所”等大量的佛教慈善事业。
圆瑛大师佛学思想的核心是发挥“自性楞严”,而其一生则是实践“自性楞严”之典范。他不迷本觉,培植始觉,直探究竟觉,以禅净双修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他爱国爱教,宏法利生,慈悲方便,自觉觉他。今天,我们纪念圆瑛大师,即当积极发扬与实践他的“自性楞严”的思想,并以此去化导和救渡那些至今尚迷执于妄识物欲而不能自觉的众生。
--------------------------------------------------------------------------------
* 原载于《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吴轩出版社1993年版。
--------------------------------------------------------------------------------
(1)按,此依《圆瑛大师年谱》之说。另,据《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大师自述学禅经过,则曰:“余二十一岁由闽航海来苏,参常州天宁寺治开和尚学习禅功。……至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录以备考。
(2)圆瑛大师在《佛说仁王护国经讲义》的释题中曾自述道:“圆瑛先学天台宗,后学贤首宗,……。”
(3)据学院简章规定,本专宗学院之课程“以《楞严经》为正课,以《圆觉经》、《大乘起信论》、贤台教仪、唯识、汉学为助课。”(引自《圆瑛大师年谱》第266页)它充分反映了圆瑛大师的佛学宗趣。
(4) 《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传”载达磨弟子波罗提与异见王的一番对话,言及“性在作用”的思想。其言曰:“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5) 圆瑛大师在上海玉佛寺佛教僧众训练班的讲演中说:“昌明佛法,兴隆三宝,是我等僧伽之天职。故圆瑛出家之后,见僧宝赞中云:“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即抱定此二句志愿做法。”(《圆瑛法师讲演录》第86页)
《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