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的顿悟说*
一
“顿悟”法门是禅宗(南宗)提倡的根本解脱法门,它的提出和确立在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一“曹溪宗旨”地位的真正确立和广为傅播,则是经过神会和尚的拚死斗争和竭力鼓吹,才得实现的。因此,当我们谈论禅宗顿悟法门时,神会的顿悟是首先需要给予充分注意的。
唐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说:
(慧)能和尚灭度后,北宗渐教大行,因成顿门弘传之障,……天宝初,荷泽(神会)入洛,大播斯门,方显(神)秀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既二宗双行,时人欲拣其异,故标南北之名,自此而始。[1]
《祖堂集》卷三“荷泽和尚传”中说:
荷泽和尚嗣六祖,.....自传心印,演化东都,定其宗旨,南能北秀。自神会现扬,曹溪一枝,始芳宇宙。[2]
《景德传灯录》卷五“神会传”中说:
(六)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神会)乃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原注: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3]
《宋高僧传》卷八“神会传”说:
(神会)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若不稔之鱼,鲔附沼龙也。从见(神)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4]
以上所引种种记载都说明,禅宗明确地打出南北二宗之名,以及慧能一系顿悟法门的得以广泛弘扬,神秀一系的被贬为傍枝渐门等事件,都是从神会开始的。
神会为了确立和弘扬慧能创立的顿悟法门,是经过极其艰苦而尖锐的斗争的。据《历代法宝记》的记载,神会曾先后两次设无遮大会,进行公开辩论,以辨明南北顿渐之是非。一次是在“开元中,滑台寺为天下学道者定其宗旨”;一次是在“天宝八载中,洛州荷泽寺亦定宗旨”。[5]
关于第一次无遮大会,有今存敦煌遗书独孤沛撰写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为证。独孤沛在其序言中明确说道:“弟子于会和上法席下,见“和上”与崇远法师诸论议,便修。从开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论本并不定,为修未成,言论不同。今取廿载一本为定。”[6]至于第二次“洛州荷泽寺亦定宗旨”的大会,虽然没有像独孤沛撰写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那样的文件留存下来,但在不少载籍中都提到了天宝年间,神会在洛阳“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7],“于是,曹溪了义,大播于洛阳;荷泽顿门,派流于天下”。[8]再有如上引《传灯录》中说到的,神会在这次辩论后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此文传流至今[9],亦可备考。
“顿悟”之说,并非起自慧能、神会,然而以“顿悟”为解脱之唯一根本法门,并以“惟传顿教法”[10]为宗派标帜者,则在慧能、神会之前尚未有人如此言之者。
在中国,谈到“顿悟”说,变会追溯到晋宋时期的竺道生,表扬他的“孤明先发”。据《梁高僧传》“竺道生传”载,道生“潜思日久,彻悟言外。……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报”、“顿悟成佛”,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又说,“(道)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后来,由于道生说的“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得到了经典的依据,因而他的“善不受报”和“顿悟成佛”义等也受到了时人的推崇和发扬。其后,“宋太祖尝述(道)生顿悟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11]据此可知,顿悟成佛义在晋宋之际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12]道生的顿悟说理论对慧能、神会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当注意的是,慧能、神会的顿悟法门与道生的顿悟说在许多方面又是很不相同的。这方面的比较,将在下文的相关部分中谈及。
以后,在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判教理论中也都分判出一“顿”教来,一些著名的天台学者和华严学者也有探讨“顿悟”问题者。其中,如华严大师智俨有“一念成佛义”之说。他说:
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具足。……若小乘说,要三大僧祇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13]
又如,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在《新华严经合论》卷二中也有“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之说。他说:
《华严经》直以佛全果不动智等十智如来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顿升宝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正,一切群品,无不该含。《华严经》中法门,菩萨行相,亦复如是。从初发心,十住之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遍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今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渐渐而修。[14]
以上智俨和李通玄关于“一念相应”、“一念成佛”的论说,与慧能和神会的顿悟说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其具体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据此却可以看到,禅宗慧能、神会等人顿悟法门的提倡,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经典的、理论的背景和源流的。
二
神会的顿悟说是对慧能顿悟法门的承继和发展,所以他的基本思想是与慧能完全一致的。然而因为二人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在某些问题的表述上也还是有不完全一致的地方。
在敦煌本《神会语录》(《南阳和尚问答征义集》)中,有一节神会答德法师问“顿悟”的文字,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
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义。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著[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15]
神会在这里一连从十一个方面叙述了“顿悟”义,集中地表达了神会顿悟说的主要内容,这给我们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下,我们将逐一地加以分析。
(一)“事须理智能兼释,谓之顿悟。”
道生顿悟义中也尝用到“理智兼释”一词。但比较两者的主要含义,则有很大的不同。据慧达在《肇论疏》中介绍道生顿悟义之要旨时说:
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谓之顿悟。[16]
此处道生“理智兼释”的具体所指,即是前句所谓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所谓“不分之理”的含意,道生在《法华经疏》中多有论述,如说:
譬如三千,乖理为惑,惑必万殊。反而悟理,理必无二。如来道一,物乖为三。三出物情,理则常一。[17]
又说:
佛为一极,表一而出也。理苟有三,圣亦可为三而出。但理中无三,唯妙一而已。
大乘者,谓平等大慧,……平等者,谓理无异趣,同归一极也。
据此,道生“理不可分”和“不分之理”之意,是指大乘佛理三乘之异趣,而“唯一佛乘”为其宗极。
所谓“不二之悟”甚含意,道生在《维摩诘经注》和《涅槃经疏》中亦尝有所论及。如他在注《维摩诘经》的“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一切智故”一句时说:
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18]
又,他在《涅槃经疏序》中则说: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则无差,悟岂容易?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但从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归极,归极得本。[19]
据此,道生“不二之悟”和“悟语照极”之意,是说理既“唯一佛乘”而不容分为三乘,因而悟也不容有多种趣向而应当归照“唯一佛乘”之一理。因此,道生所谓“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释”的顿悟,也就是对于自然本有之佛性的认识与求得唯一佛乘解说的冥然相符。
神会所说的“理智兼释”中的“理”,则是直指人人自然本有之“佛性”、“清净自性”;而其中的“智”,是指人人所具的“本觉之智”、“般若之智”。所谓“理智兼释”而为顿悟者,是说以本觉之智证本有之佛性。这种智证是不借外求外修的,而是自悟自修、自性自证。它也就是慧能反复强调的“本性自有般若之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而“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20]之意。所以,它与道生理智尚须“冥符”是有所不同的。而这种“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理智兼释”,正是慧能、神会一系顿悟说的根本精神所在。
(二)“不由阶渐,自然故,是顿悟义”。(按,句中“故”字据胡适本补)
“不由阶渐”是世人对顿悟说最不易理解之处,也是顿悟说的主要特征之一。如神会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中说:“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21]所以,神会对此多有论述。一般人都以为“不由阶渐”是不可思议之事,故不可信。而神会则认为,世间有不可思议之事,见闻者并不对其惊奇怀疑,那么出世间的不可思议之事同样也是可有的,同样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如他说:
世间有不思议,出世间亦有不[思]议。世间不思议者,若有布衣顿登九五,即是世间不思议者。出世间不思议者,十信初发心,一念相应,便成正觉。于理相应,有何可怪?此明顿悟不思议。[22…
《神会的顿悟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