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
出世而有不思议之事,闻说者即生惊疑,今见在世不思议事有顿者,信否?……如周太公、殷传说,皆竿钓板筑,而简在帝心,起自匹夫,位(按,此字原作“为”,据胡适本改)顿登台辅,岂不是世间不思议之事?出世不思议者,众生心中具足贪爱无明苑然者,但遇真正善知识,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岂不是出世不可思议事?又经云:众生见性成佛道。龙女须臾顿发菩提心,便成正觉。又令众生入佛知见,若不许顿悟者,如来即合遍说五乘,今既不说五乘,唯言众生入佛知见,约斯经义,只显顿门,唯在一念相应,实更不由阶渐。[23]
为了说明顿悟是“不由阶渐”的,慧能、神会常常以时间上的迅速和短暂来形容它。如慧能《坛经》中说: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神会也说:
发心有顿渐,迷悟有迟速。若迷即累劫,悟即须臾。
以“刹那”、“须臾”来说明顿悟的“不由阶渐”,只是对顿悟效果上的一种形容词。而由上引神会的两段话中,我们注意到“不由阶渐”的主要关键是在于“一念相应”。那末,“一念相应”究竟相应些什么呢?神会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他说:
相应义者,谓见无念。见无念者,谓了自性,了自性者,谓无所得。以其无所得,即如来禅。[24]
这里所说相应义的内容,乃是慧能、神会禅宗顿悟法门的根本宗旨之所在。慧能尝言:“我自法门,从上已来,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中,“无念”是最根本的。所以,在神会那里,把“无相”、“无住”都归结于“无念”之中,而以讲说“无念法”著称于世。[25]慧能、神会二人都明确地宣称:“但得无念即是解[脱]。”[26]
那么何谓“无念”?慧能的解释是: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由此,他认为,“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27]
神会对“无念”最简要的解释是:“不作意即是无念。”如他说:
但不作意,心无有起,是真无念。[28]
然此法门,直指契要,不假繁文。但一切众生,心本无相。所言相者,并是妄心。何者是妄?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知,以为照用。故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本寂之体;而生其心,本智之用。但莫作意,自当悟入。[29]
这段文字中“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一句,是直接针对北宗渐门而发的。神会认为,北宗“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的方法是“有念”,是“作意”,是“著相”,是“虚妄”,是“障菩提”者。它与慧能倡导的心“莫作意”,“心本无相”,而“直指契要”的顿悟法门是根本对立的。
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明了神会所说“见无念者,谓了自性”一句的意义,即若能“无念”,即可了此“空寂”之“自性”。而若能了此“自性空寂”,亦即是“无所得”。“无所得”者,即无物心,无境界,不著相。神会在论停无念法中的定慧等观时尝说:
但一切时中见无念,不见身相,名为正定;不见心相,名为正慧。
又说:
念不起,空无所有,即名正定。以能见念不起,空无所有,即名正慧,若得如是,即定之时,名为慧体,即慧之时,即是定用。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30]
这里,神会所讲的“不见身相”、“空无所有”的正定,以及“不见心相”、能见“空无所有”的“正慧”,也就是他讲的“无所得”,亦即是“了自性”,亦即是“无念”。
此外,对于“无念”,神会还有许多具体的阐释。如说:
云何无念?所谓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有限量“无限量”,不念菩提,不以菩提为念,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是为无念。
是无念者,无一切境界;如有一切境界,即与无念不相应故。
若言无念者,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
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31]
总之,神会认为,如能“见无念”,则“心无青黄赤白黑,亦无出入去来、远近前后,亦无作意,亦无不作意。”[32]
他在回答人问无念法是凡夫修还是圣人修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无念法是圣人修。又在答人问既是圣人修法,为何劝凡人修的问题时,则说:“凡夫若修无念[法]者,即非凡夫也。”[33]因此,神会大肆颂扬无念法说:
见无念,竖如金刚,毫微不动。纵使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
能见无念者,六根无染。见无念者,得向佛智。见无念者,名为实相。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见无念者,恒沙功德,一时等备。见无念者,能生一切法。见无念者,即摄一切法。[34]
又,神会认为,讲“不由阶渐”的顿悟,其根据在于“自然”。所以,他这段话是这样讲的:“不由阶渐,自然故,是顿悟义。”上面我们主要分析了“不由阶渐”,这里再来分析一下“自然”的含意。
以“自然故”来论证“不由阶渐”的顿悟法门,是神会顿悟说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特色。当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讲的“因缘”之理,与道教讲的“自然”之理是互相抵牾的,无法沟通的。而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天下应帝廷僧,唯说因缘,即不言自然;天下应帝廷道士,唯说自然,即不言因缘。”神会对于当时这种常人的认识和现实,甚不以为然。他批评说:
僧唯独立因缘,不言自然者,是僧之愚过;道士唯独立自然,不言因缘者,道士愚过。
他认为,佛教虽讲因缘,然亦不废自然义;道教虽讲自然,然亦有其因缘义。什么是道教的因缘义呢?神会认为,道教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一种因缘法。因为“若其无“道”,一从何生?……今言万物者,为有道故,始有万物。若有无道,亦无万物。”所以说,“今言万物者,并属因缘”。那末,什么是佛教的自然义呢?神会说:
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又,经文所说:“众生有自然智、无师智。”此是自然义。
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无明依佛性,佛性依无明。两相依,有则一时有,觉了者即佛性,不觉了即无明。……如释门中,佛性与无明俱自然。何以故?一切万法皆依佛性力故,所以一切法皆属自然。[36]
又,他论“自然智”尝说:
佛禀何教,而成道者?经所说,众生有无师智,有自然智,众生承自然智,任运修习,谓寂灭法,得成于佛。佛即遂将此法转教化众生,众生承佛教修习,得成正觉。
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名为慧。此是定慧等。[37]
由此可见,神会把禅宗慧能一系所强调的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自性”(佛性),本有的“般若之智”、“本觉之智”,一概归之于“自然”之理。然后,以此“自然”之理,作顿悟之“不由阶渐”的根据。神会以道家的“自然”说,来作顿悟的根据,是对慧能顿悟说的重要发展。因为,以“自然”为依据,也就是把成佛的根据完全建立在众生本有的“佛性”和“本觉”之上,从而进一步否定了“外修求佛”的渐教法门,极大地强化了“自性自度”、“自悟自修”的顿教法门。
(三)“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
(四)“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
(五)“即心是道为顿悟”。
(六)“即心无所住为顿悟”。
(七)“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
以上五条的意义,均包含在“见无念”义中,一如上论,无须ao述。其中四、五两条胡适本《神会语录》无。这是因为第四条与第七条义完全相同。“存法悟心”者,是说心虽能照鉴万法,然不呈现分别。此如神会答庐山简法师问所说:““明镜高台,能照万像,万像即悉现其中”,古德相传,共称为妙。今此门中,未许为妙。何以故?且如明镜,则能监(鉴)万像,万像不现其中,此将为妙。何为故?如来以无分别智,能分别一切,岂有分别之心,而能分别一切?”[38]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所谓“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亦即“即心无所得者”。所以,有的传抄本略去了第四条。又,第五条“即心是道”之道,当指“佛道”,而慧能、神会所谓之佛道,即是“了自性”,亦即觉“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即“即心无所得者”,即“即心无所住者”,故也可略去。
(八)“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
胡适本这一条作:“知一切法是顿悟”,无“是一切法”一句。本条意义也与“无念法”密切有关。上面我们曾引述过神会的一句话:“见无念者,能生一切法。见无念者,即摄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之意。
(九)“闻说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
(十)“闻说我,不著(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
上文我们曾引神会说:“见无念者,中道第一义谛。”而这两条就是以“中道”义说无念顿悟法的具体体现。《坛经》中记载着慧能入灭前教诲法诲、神会等十大弟子说:
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头,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相离相,入内于空离空…
《神会的顿悟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