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的頓悟說*
一
“頓悟”法門是禅宗(南宗)提倡的根本解脫法門,它的提出和確立在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這一“曹溪宗旨”地位的真正確立和廣爲傅播,則是經過神會和尚的拚死鬥爭和竭力鼓吹,才得實現的。因此,當我們談論禅宗頓悟法門時,神會的頓悟是首先需要給予充分注意的。
唐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說:
(慧)能和尚滅度後,北宗漸教大行,因成頓門弘傳之障,……天寶初,荷澤(神會)入洛,大播斯門,方顯(神)秀門下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既二宗雙行,時人欲揀其異,故標南北之名,自此而始。[1]
《祖堂集》卷叁“荷澤和尚傳”中說:
荷澤和尚嗣六祖,.....自傳心印,演化東都,定其宗旨,南能北秀。自神會現揚,曹溪一枝,始芳宇宙。[2]
《景德傳燈錄》卷五“神會傳”中說:
(六)祖滅後二十年間,曹溪頓旨沈廢于荊吳,嵩嶽漸門盛行于秦洛。(神會)乃入京,天寶四年方定兩宗(原注:南能頓宗,北秀漸教)。乃著《顯宗記》,盛行于世。[3]
《宋高僧傳》卷八“神會傳”說:
(神會)于洛陽大行禅法,聲彩發揮。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若不稔之魚,鲔附沼龍也。從見(神)會明心六祖之風,蕩其漸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時始判焉。[4]
以上所引種種記載都說明,禅宗明確地打出南北二宗之名,以及慧能一系頓悟法門的得以廣泛弘揚,神秀一系的被貶爲傍枝漸門等事件,都是從神會開始的。
神會爲了確立和弘揚慧能創立的頓悟法門,是經過極其艱苦而尖銳的鬥爭的。據《曆代法寶記》的記載,神會曾先後兩次設無遮大會,進行公開辯論,以辨明南北頓漸之是非。一次是在“開元中,滑臺寺爲天下學道者定其宗旨”;一次是在“天寶八載中,洛州荷澤寺亦定宗旨”。[5]
關于第一次無遮大會,有今存敦煌遺書獨孤沛撰寫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爲證。獨孤沛在其序言中明確說道:“弟子于會和上法席下,見“和上”與崇遠法師諸論議,便修。從開元十八、十九、廿年,其論本並不定,爲修未成,言論不同。今取廿載一本爲定。”[6]至于第二次“洛州荷澤寺亦定宗旨”的大會,雖然沒有像獨孤沛撰寫的《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那樣的文件留存下來,但在不少載籍中都提到了天寶年間,神會在洛陽“每月作壇場爲人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7],“于是,曹溪了義,大播于洛陽;荷澤頓門,派流于天下”。[8]再有如上引《傳燈錄》中說到的,神會在這次辯論後著有《顯宗記》盛行于世,此文傳流至今[9],亦可備考。
“頓悟”之說,並非起自慧能、神會,然而以“頓悟”爲解脫之唯一根本法門,並以“惟傳頓教法”[10]爲宗派標幟者,則在慧能、神會之前尚未有人如此言之者。
在中國,談到“頓悟”說,變會追溯到晉宋時期的竺道生,表揚他的“孤明先發”。據《梁高僧傳》“竺道生傳”載,道生“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于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言“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谛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又說,“(道)生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後來,由于道生說的“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得到了經典的依據,因而他的“善不受報”和“頓悟成佛”義等也受到了時人的推崇和發揚。其後,“宋太祖嘗述(道)生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爲諸君所屈。”[11]據此可知,頓悟成佛義在晉宋之際就曾引起過熱烈的討論。[12]道生的頓悟說理論對慧能、神會肯定有一定的影響,但也應當注意的是,慧能、神會的頓悟法門與道生的頓悟說在許多方面又是很不相同的。這方面的比較,將在下文的相關部分中談及。
以後,在天臺宗和華嚴宗的判教理論中也都分判出一“頓”教來,一些著名的天臺學者和華嚴學者也有探討“頓悟”問題者。其中,如華嚴大師智俨有“一念成佛義”之說。他說:
以先後相即複相入,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從叁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具足。……若小乘說,要叁大僧祇劫滿,百劫修行相好業,始得成佛。行若滿,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無一念成佛義。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義。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也。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念,名爲成佛。如人遠行,以後步爲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望初,初念即是成。[13]
又如,著名華嚴學者李通玄在《新華嚴經合論》卷二中也有“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之說。他說:
《華嚴經》直以佛全果不動智等十智如來示凡信修,如有凡夫頓升寶位,身持王位,遍知臣正,一切群品,無不該含。《華嚴經》中法門,菩薩行相,亦複如是。從初發心,十住之始,頓見如是如來法身,佛性無作,智果遍行。普賢一切萬行,隨緣不滯,悉皆無作。……今後十住初位,以無作叁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劫數漸漸而修。[14]
以上智俨和李通玄關于“一念相應”、“一念成佛”的論說,與慧能和神會的頓悟說不一定有直接的關系,其具體內容也不完全相同,但據此卻可以看到,禅宗慧能、神會等人頓悟法門的提倡,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有其曆史的、經典的、理論的背景和源流的。
二
神會的頓悟說是對慧能頓悟法門的承繼和發展,所以他的基本思想是與慧能完全一致的。然而因爲二人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在某些問題的表述上也還是有不完全一致的地方。
在敦煌本《神會語錄》(《南陽和尚問答征義集》)中,有一節神會答德法師問“頓悟”的文字,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這樣說的:
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並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自心從本已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得者爲頓悟。即心是道爲頓悟。即心無所住爲頓悟。存法悟心,心無所得是頓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爲頓悟。聞說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說我,不著[我],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頓悟。[15]
神會在這裏一連從十一個方面敘述了“頓悟”義,集中地表達了神會頓悟說的主要內容,這給我們研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以下,我們將逐一地加以分析。
(一)“事須理智能兼釋,謂之頓悟。”
道生頓悟義中也嘗用到“理智兼釋”一詞。但比較兩者的主要含義,則有很大的不同。據慧達在《肇論疏》中介紹道生頓悟義之要旨時說:
竺道生法師大頓悟雲,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極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釋,謂之頓悟。[16]
此處道生“理智兼釋”的具體所指,即是前句所謂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所謂“不分之理”的含意,道生在《法華經疏》中多有論述,如說:
譬如叁千,乖理爲惑,惑必萬殊。反而悟理,理必無二。如來道一,物乖爲叁。叁出物情,理則常一。[17]
又說:
佛爲一極,表一而出也。理苟有叁,聖亦可爲叁而出。但理中無叁,唯妙一而已。
大乘者,謂平等大慧,……平等者,謂理無異趣,同歸一極也。
據此,道生“理不可分”和“不分之理”之意,是指大乘佛理叁乘之異趣,而“唯一佛乘”爲其宗極。
所謂“不二之悟”甚含意,道生在《維摩诘經注》和《涅槃經疏》中亦嘗有所論及。如他在注《維摩诘經》的“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一切智故”一句時說:
一念無不知者,始乎大悟時也。以向諸行,終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爲行初義,極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處乎。[18]
又,他在《涅槃經疏序》中則說:
夫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體,爲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事未在我耳。苟能涉求,便返迷歸極,歸極得本。[19]
據此,道生“不二之悟”和“悟語照極”之意,是說理既“唯一佛乘”而不容分爲叁乘,因而悟也不容有多種趣向而應當歸照“唯一佛乘”之一理。因此,道生所謂“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兼釋”的頓悟,也就是對于自然本有之佛性的認識與求得唯一佛乘解說的冥然相符。
神會所說的“理智兼釋”中的“理”,則是直指人人自然本有之“佛性”、“清淨自性”;而其中的“智”,是指人人所具的“本覺之智”、“般若之智”。所謂“理智兼釋”而爲頓悟者,是說以本覺之智證本有之佛性。這種智證是不借外求外修的,而是自悟自修、自性自證。它也就是慧能反複強調的“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衆生,當時盡悟”,而“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20]之意。所以,它與道生理智尚須“冥符”是有所不同的。而這種“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的“理智兼釋”,正是慧能、神會一系頓悟說的根本精神所在。
(二)“不由階漸,自然故,是頓悟義”。(按,句中“故”字據胡適本補)
“不由階漸”是世人對頓悟說最不易理解之處,也是頓悟說的主要特征之一。如神會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中說:“我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21]所以,神會對此多有論述。一般人都以爲“不由階漸”是不可思議之事,故不可信。而神會則認爲,世間有不可思議之事,見聞者並不對其驚奇懷疑,那麼出世間的不可思議之事同樣也是可有的,同樣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如他說:
世間有不思議,出世間亦有不[思]議。世間不思議者,若有布衣頓登九五,即是世間不思議者。出世間不思議者,十信初發心,一念相應,便成正覺。于理相應,有何可怪?此明頓悟不思議。[22…
《神會的頓悟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