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P3

  ..续本文上一页由之再衍化出如何跳出火宅、脱离苦海的种种修行方法和解脱理论。

  2.集谛

  “集”是招聚、集合的意思。旧译作“习”,有修习、熏习之义。集谛主要是探讨苦的原因。佛教认为,人生所以时时处处充满痛苦,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佛教真理的无知(即“无明”),不懂得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幻影,而把人身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既把人身看成是一种真实存在,就会产生种种欲望和追求,例如生存欲、爱情欲、繁荣欲等。由于欲望驱使,就导致贪、瞠、痴等烦恼,这些烦恼,也就是人生种种痛苦的根源所在。

  在佛教中,贪、瞠、痴是三种最根本的烦恼,亦称“三毒”。所谓“贪”,即贪爱、贪欲,贪于名利声色,由此起恶造业。古语云:贪为万恶之源,即是此意。所谓“瞠”,即仇恨、愤恨。由于众生妄生我法之分,妄执人我之见,故于人于事起仇恨之心、憎恨之情,造出种种恶业,这有如佛经上所说的“一念瞠心起,百万障门开”。“痴”即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特别是不明佛教之真理,故坠人生死轮回之中,备尝人生的种种苦难。

  除此之外,还有慢、疑、见等大烦恼。“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与前面几种烦恼合在一起,称为十大烦恼。这是一切烦恼之根本。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叫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口、意作不善之业,故有三界轮回之苦。

  3.灭谛

  “灭”亦称寂灭、人灭、灭度、圆寂、涅槃等,意思是灭烦恼得解脱。这是佛教的最高境界。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幻无常、假而非真的,人生在世也是烦恼无穷、苦多乐少。而当人们认识到佛教的真理,了悟人生的真谛,就会进入一种烦恼灭尽、“常乐我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人灭”或“涅槃”。

  在佛教中,涅槃的种类很多,通常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指断除贪欲、灭尽烦恼,已灭除生死之因,但作为前世惑业果报的肉身还存在,仍然活在世上,还有思虑活动,是不彻底的。“无余涅槃”是比“有余涅槃”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不仅灭除生死之因,也灭尽生死之果,即不仅作为前世惑业果报的肉体不存在了,而且连思虑也没有了,灰身灭智,永无生死。这是佛教中最高的一种境界。

  另外,对于涅槃的理解,大小乘佛教差别颇大。小乘佛教视人生为大苦,而把人体消灭,烦恼尽除作为追求的目标,如同灯熄火灭,万事俱了一般。因此,小乘佛教的涅槃、圆寂,往往成为死的代名词。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解说涅槃。他们认为世间和涅槃本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空”,也都是“妙有”,世间的一切,都是真如、实相、佛性的体现,如果人们能认识佛教这一真理,反本归原,体证佛性,也就达到了涅槃境界。大小乘佛教对于涅槃的不同理解,说明涅槃学说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4.道谛

  “道”,即道路,佛教中指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

  佛教的修行方法,与其他宗教多有不同,它不纯靠信仰,而更重“智慧”,注重“慧解脱”。这种强调“慧解脱”的修行方法,主要体现在“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三学”和“六度”之中。

  所谓“八正道”,亦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 即正确的见解,如佛教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理及其他佛教的见解和智慧,不为世间邪俗之见所迷惑。

  正思维 指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邪妄迷谬,以佛教的纯真智慧来思考。

  正语 以正当的语言修口业,离诸妄言、两舌、恶口,做到不妄语,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等。

  正业 亦即言行清净,不染三毒。佛教认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瞠痴,谓之正业。

  正命 正当的生活及谋生手段,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行业,如相命、占卜,自说功德等。

  正精进 不断策励自己,努力于道业,恶念未断者,当立即求其断,善之尚未修者,当立即求其修,未起之恶令不起,已修之善令增长。

  正念 即应时时忆持佛法,不起邪思妄念。

  正定 指正确的禅定,亦即正身端坐,心注一境,离散乱心,深入沉思,以佛教的智慧观察世界,洞察人生,而从获得身心的解脱。

  “八正道”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后来又衍化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科三十七分,为修行人道之品,故名。

  七科为“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分”。

  “四念处” 亦称“四念住”。“念住”意为以智观境。“四念住”则是四种观法:一是观身不净,即以佛教智慧观此四大假合之身内外污秽不净,因之对身不生爱乐之情;二是观“受”是苦;三是观心无常;四是观法无我、此种观法则是以佛教智慧破那种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颠倒见。

  “四正勤” 亦作“四正断”,指四种正确的断恶修善的方法: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神足” 亦称“四如意足”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一是欲如意足,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所发起的禅定;二是精进如意足由不断止恶从善之力发起的禅定;三是心如意足,由心念之力所发起的禅定;四是思维如意足由思维佛理之力发起的禅定。

  “五根” 指修行所依据的五种内在条件:一是信根,即信仰佛教;二是精进根,指有不断策励自己前进之心;三是念根,指唯念正道及诸善法,更无他念;四是定根,即摄心于正道不散乱;五是慧根,熟悉精通四圣谛理。 ”

  “五力” 指由前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七觉支” 亦名“七觉分”、“七菩提分”,指达到悟解佛理的七个次第或组成部分。一是择法觉支,即以佛理为标准,分辨是非善恶;二是精进觉支,即努力修行,坚持不懈;三是喜觉支,由悟正法,心生喜悦;四是除觉支,因弃除烦恼,身心舒适;五是舍觉支,舍去一切虚妄分别,不落心物有无;六是定觉支,即心注一境,思悟佛法;七是念觉支,对佛法念念不忘。

  “八圣道分”亦“八正道”。

  此“三十七道晶”是修行之通途,人圣之法要,故大小二乘均提倡之。

  “三十七道品”又可以归结为“三学”。所谓“三学”,即戒、定、慧。

  戒,主要指佛教为出家和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恶,纯洁行为。佛教的戒规很多,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最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遵守的基本戒条。

  杀生戒 佛教的基本信念是众生平等,此众生不仅指人,也指一切有生命之生物,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也指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生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也戒间接的助杀,如贩卖猎具渔网等。

  偷盗戒 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偷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偷盗;抵赖债务,是有形的偷盗;假公济私,则是无形的偷盗,这些均在佛教禁戒之列。

  邪淫戒 佛门“四众”,有在家出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戒邪淫。所谓邪淫,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两性关系。另外,佛教还禁止教徒涉足舞门歌场、娼寮妓院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场所。

  妄语戒 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假话大话,皆为妄语,均在所戒之列。

  饮酒戒 佛教认为,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因此,佛教禁止饮酒。

  这五戒主要是止非防恶,因此,在佛教中称之为“止持戒”。另一类戒主要是修习善行,这一类戒称为“作持戒”。“止持”和“作持”分别止恶作善、相辅相成,从两个方面使佛教徒操守庄严、言行纯洁。

  定,亦即禅定,“定”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三昧”、“三摩地”,意思是止散乱心,专注一境。本来,“禅”和“定”是有所区别的,“禅”是静虑之意,意谓正审思虑;中国佛教学者常禅定合称,这样,定学在中国佛教中就有更广的涵义了。

  慧,即智慧。佛教强调用智慧获得解脱,因此慧学在佛教中经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谓智慧,即如“四谛理”、“十二因缘”等佛教义理,通晓这些义理,便能把一切事物,包括人生当作假象,进而不执著、不追求,这样便无烦恼、得解脱。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三学”又进一步扩大为“六度”。“六度”亦名“六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到彼岸,即修此六法可令众生由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此为大乘人修行方法。

  1.檀那波罗蜜。檀那译为“布施”。运心普照曰布,舍己惠人曰施,此谓修行大乘佛教者应把自己的一切施舍给一切有惰众生。佛教史上所说的释迦牟尼“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即是一种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即以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令其安乐;法施即是以佛法为众生演说,令其开悟;无畏施即对众生救苦救难,令离苦难。

  2.尸罗波罗蜜。尸罗有止恶修善之意,译为持戒。此谓行大乘菩萨道,不但要消极止恶,还应积极为善。戒有在家出家之分。在家戒法谓三皈五戒,八斋戒;出家戒法谓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耶尼六法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称具足戒。

  3。羼提波罗蜜。羼提译为忍辱,他人加恼为辱,于辱忍受为忍,此谓修行大乘佛教者内心能安然忍受种种外辱。

  4。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为精进。纯一无杂曰精,鼓勇直进曰进,此谓行菩萨道者应精励身心,止…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