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南顿北渐▪P4

  ..续本文上一页录》,《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4套第5册第401页。)“歇诸缘”,主观不“攀缘”外在对象。“休息万事”,主观不涉及一切事物。这也就是不作记忆缘念,“心如木石”一般不为万事所动,如此歇了念头,不被境惑,就能“心地若空,慧日自现”,显露心源,自是解脱。简言之,所谓顿悟就是妄想不起,显现本心。马祖道一的又一嗣法弟子大珠慧海著《顿悟入道要门论》载有:“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注:《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第402页。)强调只有顿悟法门才得解脱。所谓顿悟就是顿然泯除妄念,心一无所得,也是返归、显露空寂的心源。慧海又展开说明:“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注:《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15套第5册第421页。)说明顿悟法是以无念为宗,无念是无邪念,并不是无正念,所以无念也就是正念。正念不作有与无、善与恶等的对立分别,是破除对两边的执着,彻悟两边皆空,心无所得。正念也就是无念,就是顿悟,就是解脱。马祖道一另一弟子南泉普愿也以不起分别心为顿悟成佛的关键。史载,“南泉和尚,因僧问云:“还有不与人说底法么?”泉云:“有。”僧云:“如何是不与人说底法?”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6页中。)南泉的三句“不是 ”, 史称“南泉三句”。这三句是说,当前对心、佛、 物不起分别的心,即是觉悟的表现,是成佛的所在。这是不能以言说来表达的。心、佛、物是对立的三极,是众生成佛要面对的三个基点:心,即我,是追求成佛的主体;佛是追求的理想目标;物,即世界,是众生的生存环境,也是成佛必须直面、认识、对待的对象。主观意识不起三者的分别,把对立的三极视为统一的存在,即心即佛即物,三者互不相离。有这样的顿悟就是佛。这是从哲学的高度确立心与佛、心与物的关系,进而统一三者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祖道一宣扬无妄想妄念,当下本心显现即是顿悟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本心就是平常心的观点。他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注:《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第440页上。)平常心即生活中所具有的根本心, 也即见于平常的起居动作之心,是与禅道、真理一体的、不相离的。南泉普愿以此命题接化赵州从谂,故又作“赵州平常心是道”。史载:“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5 页中。)“趣向”,即造作,违反了平常心的表现。相传赵州于言下顿悟,心如朗月。对此,慧开作颂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注:《无门关》,《大正藏》第48卷第295页中。)“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 突出显示了平常的心与超越的道的内在统一,强调平常的行住坐卧,应机接物,都是真实的禅。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禅,头头是道,物物全真。应该说,这是禅学思想的一大发展,为顿悟学说提供了新的理路和方法。“平常心是道”后来成为禅林中的习惯用语,影响很大。

  马祖道一不仅高唱“平常心是道”,他还高扬“道不用修”的命题(注:获得马祖道一印可的丹霞天然禅师也提出了“无道可修,无法可证”的命题,见《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中华书局1984 年10月版,上册第263页。)。 “道不用修”命题的意义是说:(一)提倡“自识本心”,不假外求。(二)强调“触类是道而任心。”(注:《续藏经》第1辑第14套第3册第279页中。 )(三)排斥佛教的修持实践。下面略作论述。

  禅学史上马祖道一点化大珠慧海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自识本心,不假外求的禅法: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注:《五灯会元》卷3 ,《大珠慧海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54页。)

  由这个故事来看,马祖道一的“道不用修”,就是不用“抛家散走”向外四处寻求。因为“自家宝藏”“一切具足”。这个“自家宝藏”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就是自己的本心。马祖道一认为只要体认“自家宝藏”,“自识本心”,就是悟道,“我”也就是“佛”了。

  “道不用修”,又可表述为“触类是道而任心”。马祖道一认为,人的各种行为(“触类”)也即扬眉、瞬目、弹指、举手、投足等,一言一行都是佛性的表现,佛道的体现。所以他又提倡纵任心性,不必刻意去做修善断恶的佛事。《景德传灯录》卷第六《大珠慧海传》载:“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注:《大正藏》第51卷第247 页下。)这是说,禅修用功,就是在“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一切日常生活中用功,除却“百种须索”,“千般计较”,随顺心性,纯任本然。

  “道不用修”,淡化甚至否定了佛教原有的修持方式、方法,乃至禅修的内容、目的,自然也就无视甚至排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

  戒律是对信徒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持戒是修行成佛的起点。但在宋·契嵩本和元·宗宝本的《坛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慧能在得五祖弘忍的衣法后,离开黄梅南下,历尽艰辛,“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宣说法。猎人长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3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自南朝梁代以来,中国僧人都严格遵守不吃肉的素食规定。这里,《坛经》的“但吃肉边菜”一句,就表现了对于戒律的全新态度,实是破戒的宣言。“但吃肉边菜”的故事,敦煌本《坛经》和有唐一代其他禅宗文献,均未见记载,应属后代禅师所增添,为他们破戒制造历史根据。破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自马祖以来,自然主义的修持态度,必然导致持戒的淡化。史载:“洪州廉使问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师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注:《五灯会元》卷3《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30页。)马祖认为, 廉使官人不必受吃与不吃酒肉的约束,只要任其自然,自由生活就是福禄。马祖道一后二传、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仰山慧寂更公开宣称:“不持戒”:“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僧一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注:《五灯会元》卷9《仰山慧寂禅师》,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 中册第534页。)这是说,既不持戒,也不坐禅,勘破戒律禅定, 一切任其自然,回归自我,就是禅修,就能成佛。

  禅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式之一,坐禅是禅修的一个主要方式,历来为佛家所重视。但是,如上所述,自慧能始就宣扬“外离相为禅,内不乱曰定”,扩大了禅定的范围,他对坐禅也作出了新的界说:“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处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注:敦煌本《坛经》[一九]。)以杂念不起、本性不乱为坐禅,突破了坐禅形式上的规定和要求。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又进一步贬低、否定坐禅,著名的“怀让磨砖”的故事,就是排斥坐禅的。它以磨砖不能成镜为喻,说明坐禅也不能成佛。在南岳怀让来看,坐禅其实是一种取相、执着,而“禅非坐卧”、“佛非定相”,是不能执着的。怀让还以牛驾车,车不会动,牛会动为例,说明成佛在于自我,自识本心。怀让强调坐禅并不能成佛,反对坐禅,实是马祖道一“道不可修”主张的先导。马祖道一的门下百丈怀海,虽然也在法堂上坐禅,但是他又说:“自古自今,佛只是人,人只是佛。亦是三昧定。不用将定入定,不用将禅想禅,不用将佛觅佛。”(注:《古尊宿语录》卷1, 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上册第16页。)“人只是佛”,即心是佛, 这就是三昧定,不必另行修持禅定。显然,自怀让以来,坐禅修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慧学也是佛教修行者必须致力修习的最基本的学问之一,佛教历来重视理论思维和观照人生。佛是佛教智慧的体现,佛教经典是佛教智慧的主要载体,看经、读经、念经,是佛教徒必修的功课,是增强信念、提升智慧的基本途径。依据《楞枷经》“宗通”和“说通”相对的说法,禅宗“五家”自居于教外别传,认为禅法的密意不能透过经典文字、语言教说来传达,只…

《论南顿北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