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南顿北渐▪P3

  ..续本文上一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体性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上引“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坛经》的实践纲领,是渐顿两种法门都要遵守的禅修准则。无念是不起相对的念相、分别心。慧能认为,人心是活动的,也是需要活动的,念就是心的一种动相。但念有净念与妄念之分,所谓无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应不起虚妄分别的念想。无相是不具有相对的形相,不执取对象的相对相、差别相。无住是指没有任何住着、执着的心灵状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注:《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上。)“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注:《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下。)强调不住着于任何对象、不执取任何对象。在禅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别相,不执取任何对象,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同为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现,其实质是强调从主客体空寂的基础上实现主客体合一,以实现精神的超越。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的根本方法——顿法。

  神会(公元668,一说686—760年),是慧能晚年的弟子, 荷泽宗的创始人,建立慧能禅宗的得力人物。他继承、弘扬和发展了慧能的顿悟法门,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神会批评神秀一系的渐悟法门说,从菩提达摩以来“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注:《答崇远法师问》,《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12页。)“性”,指佛性、本觉、净心。“见”,性的显现、发露。认为从菩提达摩以来,历代大师都讲一下子发露出性,顿时彻见佛性。显然神会是打着历代大师的旗号,推行顿悟主张。神会讲的顿悟就是“直了见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他还从十一个方面详尽地阐发了顿悟的意义:“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并不由阶渐,自然是顿悟义。自心从本以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著[著下脱我字],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是顿悟。”(注:《荷泽宗神会禅师语录》[二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87—88页。)以上论述都是“直了见性”思想的展开和具体化,其思想要点有四:一不是渐进式、阶段式的悟;二是心空无所得,包括事理兼释、心无所住、不取不空和不取无我,都是无所得的意思;三是即心是道,“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也就是心合乎道的意思;四是“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意思是即身成佛。在这些顿悟义中,“自心空寂”,“心无所得”占有突出的地位,也就是说,所谓“直了见性”主要是要直了显现心的空寂性,做到心无所得。这是融会般若学空观和涅pán@①学佛性说的思想表现。

  与“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是顿悟”的思想相一致,神会还明确地提出今生顿悟成佛说。中天竺梵僧伽罗蜜多三藏弟子康智圆和神会之间有这样的对话:“智圆问:“一切众生皆云修道,未审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问:“云何可得?”答:“如摩诃衍宗,恒沙业障,一念消除,性体无生,刹那成道,何况一生而不得耶?”(注:《荷泽宗神会禅师语录·补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07—108页。)神会认为大乘宗人,重重业障,一念消除,即顿悟佛道,今生成佛。这和印度佛教主张长期修习,逐渐成就佛道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

  怎样达到“直了见性”,实现顿悟呢?神会认为,应以“无念”为根本法门,从“无念”入手。宗密记述神会荷泽宗的教义说:

  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kè@②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第402页下—403页上。)

  神会提倡“无念为宗”,神会的禅也称为“无念禅”。神会说:“不作意即是无念”,(注:《荷泽宗神会禅师语录·补遗·与拓拔开府书》,《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07页。)“作意”,用心、注意,住心执取,是为虚妄。不作意即无妄念,也即无念。无念不是一切念都无,而是无妄念。神会在回答“何者是大乘禅定”时说:“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静,不观空,不住心,不证心,不远看,不近看,无十方,不降伏,无怖畏,无分别,不沉空,不住寂,一切妄相不生”,是大乘禅定。(注:《荷泽宗神会禅师语录·补遗》,《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08页。 )这里讲的大乘禅定和无念禅是一致的,可以说,不生一切妄相,就是无念。神会进一步还结合《金刚经》的无相理念来解释无念,他说:“不取于相者,所为如如。云何所谓如如?无念。……是无者(无下脱念字),即是般若波罗蜜。……见无念者,名为实相。”(注:《荷泽宗神会禅师语录》[一四],《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84—85页。)这是说无念即真如,即般若,见无念即为实相。这样,无念既是主体最高智慧,又是客体真实本相,是两者的合一。所以,神会又说:“法无去来,前后际断,故知无念为最上乘。”(注:《景德传灯录》卷28《京洛荷泽神会大师语》,《大正藏》第51卷第439页中。)由一切存在本性皆空, 故知无念是成佛的最上乘禅法。此外,据宗密上述所论,神会一面说无念,一面又讲灵知(空寂之知,般若直觉),主张“知之一字”为“众妙之门”,视知为心体本有,重视灵知的发露。这也是定慧等同思想的体现。

  慧能和神会提倡顿悟,也讲渐修。《六祖能禅师碑铭》说:慧能“教人以忍”,并“以为教首”,就是教人忍耐,只正视自己的过失,不计较他人的错误,一心奉行“无相忏悔”,勤于修持。神会更发挥说:“夫学道者须顿悟渐修。……譬如母顿生子,与乳渐渐养育,其子智惠(慧)自然增长。顿悟佛性者,亦复如是。”(注:《答崇远法师问》,《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第112页。)这是说, 修持者顿悟后还必须渐修,就如母亲生出婴儿后,还必须用乳汁一点一点喂养,婴儿才能长大,智慧也才增长。宗密也说:“真理即悟而顿圆,妄情息之而渐尽”(注:《五灯会元》卷2 《圭峰宗密禅师》, 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上册第109页。),认为顿悟真理后, 还要逐渐修持以灭尽妄情。顿悟渐修说影响深远。明代禅师德清在《答郑昆岩中丞》中说:“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己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2册第113页。)又说:“此之证悟,亦又深浅不同。 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天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注:《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续藏经》第1辑第2编第23套第2册第113页。 )这也是说顿悟后需继续渐修,以息尽习气,渐进于佛境。又,德清也认为,在证悟上,顿悟为深,渐修为浅。这也是受慧能、神会思想影响的表现。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慧能以后,经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而各传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分别形成洪州宗和石头宗,此后又经一二传而先后衍出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家。这些后继禅家沿着慧能的“但行直心”,不“着法相”(注:敦煌本《坛经》[一四]。)的禅修之路,日益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与这种禅修的态度相联系,不少禅师还把慧能的顿悟法门推向极端,提倡无修顿悟法门,成为了禅风的主流。他们一方面排斥曲折漫长的禅修之路,提倡直截了当地把握成佛的根源——本心,在教学与体证上重视返照、返本工夫,以求一悟而发明心地,并认为念起即落,念头歇了,直下便是本心的显露。一方面又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这样,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就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马祖道一门下常用“顿悟法门”教人,如百丈怀海(公元720—814年)就和门下有这样的问答:“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曰:“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注:《百丈怀海禅师广…

《论南顿北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