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南頓北漸▪P3

  ..續本文上一頁,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體性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于自念上離境,不于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爲宗。即緣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爲宗,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

  上引“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是《壇經》的實踐綱領,是漸頓兩種法門都要遵守的禅修准則。無念是不起相對的念相、分別心。慧能認爲,人心是活動的,也是需要活動的,念就是心的一種動相。但念有淨念與妄念之分,所謂無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應不起虛妄分別的念想。無相是不具有相對的形相,不執取對象的相對相、差別相。無住是指沒有任何住著、執著的心靈狀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注:《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上。)“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注:《大正藏》第8卷第749頁下。)強調不住著于任何對象、不執取任何對象。在禅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別相,不執取任何對象,這叁者是密切聯系的,同爲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現,其實質是強調從主客體空寂的基礎上實現主客體合一,以實現精神的超越。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的根本方法——頓法。

  神會(公元668,一說686—760年),是慧能晚年的弟子, 荷澤宗的創始人,建立慧能禅宗的得力人物。他繼承、弘揚和發展了慧能的頓悟法門,在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神會批評神秀一系的漸悟法門說,從菩提達摩以來“六代大師,一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注:《答崇遠法師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12頁。)“性”,指佛性、本覺、淨心。“見”,性的顯現、發露。認爲從菩提達摩以來,曆代大師都講一下子發露出性,頓時徹見佛性。顯然神會是打著曆代大師的旗號,推行頓悟主張。神會講的頓悟就是“直了見性”,圍繞這一中心思想,他還從十一個方面詳盡地闡發了頓悟的意義:“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並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自心從本以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得者爲頓悟。即心是道爲頓悟。即心無所住爲頓悟。存法悟心,心無所得,是頓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爲頓悟。聞說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說我不著[著下脫我字],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是頓悟。”(注:《荷澤宗神會禅師語錄》[二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87—88頁。)以上論述都是“直了見性”思想的展開和具體化,其思想要點有四:一不是漸進式、階段式的悟;二是心空無所得,包括事理兼釋、心無所住、不取不空和不取無我,都是無所得的意思;叁是即心是道,“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也就是心合乎道的意思;四是“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意思是即身成佛。在這些頓悟義中,“自心空寂”,“心無所得”占有突出的地位,也就是說,所謂“直了見性”主要是要直了顯現心的空寂性,做到心無所得。這是融會般若學空觀和涅pán@①學佛性說的思想表現。

  與“不舍生死而入涅pán@①是頓悟”的思想相一致,神會還明確地提出今生頓悟成佛說。中天竺梵僧伽羅蜜多叁藏弟子康智圓和神會之間有這樣的對話:“智圓問:“一切衆生皆雲修道,未審修道者一生得成佛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問:“雲何可得?”答:“如摩诃衍宗,恒沙業障,一念消除,性體無生,刹那成道,何況一生而不得耶?”(注:《荷澤宗神會禅師語錄·補遺》,《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07—108頁。)神會認爲大乘宗人,重重業障,一念消除,即頓悟佛道,今生成佛。這和印度佛教主張長期修習,逐漸成就佛道的思想,形成鮮明的對照。

  怎樣達到“直了見性”,實現頓悟呢?神會認爲,應以“無念”爲根本法門,從“無念”入手。宗密記述神會荷澤宗的教義說:

  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衆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爲我,起貪kè@②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爲宗。(注:《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2,《大正藏》第48卷第402頁下—403頁上。)

  神會提倡“無念爲宗”,神會的禅也稱爲“無念禅”。神會說:“不作意即是無念”,(注:《荷澤宗神會禅師語錄·補遺·與拓拔開府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07頁。)“作意”,用心、注意,住心執取,是爲虛妄。不作意即無妄念,也即無念。無念不是一切念都無,而是無妄念。神會在回答“何者是大乘禅定”時說:“不用心[不看心],不看靜,不觀空,不住心,不證心,不遠看,不近看,無十方,不降伏,無怖畏,無分別,不沈空,不住寂,一切妄相不生”,是大乘禅定。(注:《荷澤宗神會禅師語錄·補遺》,《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08頁。 )這裏講的大乘禅定和無念禅是一致的,可以說,不生一切妄相,就是無念。神會進一步還結合《金剛經》的無相理念來解釋無念,他說:“不取于相者,所爲如如。雲何所謂如如?無念。……是無者(無下脫念字),即是般若波羅蜜。……見無念者,名爲實相。”(注:《荷澤宗神會禅師語錄》[一四],《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84—85頁。)這是說無念即真如,即般若,見無念即爲實相。這樣,無念既是主體最高智慧,又是客體真實本相,是兩者的合一。所以,神會又說:“法無去來,前後際斷,故知無念爲最上乘。”(注:《景德傳燈錄》卷28《京洛荷澤神會大師語》,《大正藏》第51卷第439頁中。)由一切存在本性皆空, 故知無念是成佛的最上乘禅法。此外,據宗密上述所論,神會一面說無念,一面又講靈知(空寂之知,般若直覺),主張“知之一字”爲“衆妙之門”,視知爲心體本有,重視靈知的發露。這也是定慧等同思想的體現。

  慧能和神會提倡頓悟,也講漸修。《六祖能禅師碑銘》說:慧能“教人以忍”,並“以爲教首”,就是教人忍耐,只正視自己的過失,不計較他人的錯誤,一心奉行“無相忏悔”,勤于修持。神會更發揮說:“夫學道者須頓悟漸修。……譬如母頓生子,與乳漸漸養育,其子智惠(慧)自然增長。頓悟佛性者,亦複如是。”(注:《答崇遠法師問》,《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第112頁。)這是說, 修持者頓悟後還必須漸修,就如母親生出嬰兒後,還必須用乳汁一點一點喂養,嬰兒才能長大,智慧也才增長。宗密也說:“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注:《五燈會元》卷2 《圭峰宗密禅師》, 中華書局1984年10月版,上冊第109頁。),認爲頓悟真理後, 還要逐漸修持以滅盡妄情。頓悟漸修說影響深遠。明代禅師德清在《答鄭昆岩中丞》中說:“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己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于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曆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爲得力。”(注:《憨山老人夢遊集》卷1,《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23套第2冊第113頁。)又說:“此之證悟,亦又深淺不同。 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天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余漸修,所證者淺。”(注:《憨山老人夢遊集》卷1,《續藏經》第1輯第2編第23套第2冊第113頁。 )這也是說頓悟後需繼續漸修,以息盡習氣,漸進于佛境。又,德清也認爲,在證悟上,頓悟爲深,漸修爲淺。這也是受慧能、神會思想影響的表現。

  四、洪州、石頭二宗和五家:倡無修頓悟

  慧能以後,經門下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而各傳馬祖道一、石頭希遷,分別形成洪州宗和石頭宗,此後又經一二傳而先後衍出沩仰、臨濟、雲門、曹洞、法眼五家。這些後繼禅家沿著慧能的“但行直心”,不“著法相”(注:敦煌本《壇經》[一四]。)的禅修之路,日益將禅的意味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種隨緣任運的態度。與這種禅修的態度相聯系,不少禅師還把慧能的頓悟法門推向極端,提倡無修頓悟法門,成爲了禅風的主流。他們一方面排斥曲折漫長的禅修之路,提倡直截了當地把握成佛的根源——本心,在教學與體證上重視返照、返本工夫,以求一悟而發明心地,並認爲念起即落,念頭歇了,直下便是本心的顯露。一方面又強調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臥、見聞覺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現、作用,這樣,隨順自然的平常行爲,就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馬祖道一門下常用“頓悟法門”教人,如百丈懷海(公元720—814年)就和門下有這樣的問答:“問:“如何是大乘入道頓悟法要?”師曰:“你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並皆放卻,莫記、莫憶、莫緣、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無所辯,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注:《百丈懷海禅師廣…

《論南頓北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