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前者纯净无染,相当于《楞伽经》所说的如来藏和《摄大乘论》所说的无垢识(九识);后者相当于具有染净二种成份的阿赖耶(或阿梨耶)识,实指现实的精神主体的功能。前者为体,意为后者所依止的本体;后者为外相和作用,其所藏的精神性的种子(精神功能)具有变现世界一切有生有灭的现象的功能(生灭心),故它“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从其所含的清净种子来说,具有“觉”的意义,而从其含有染、妄种子来说,意味著「不觉”,人们经过舍妄返净的修行,才可“得见心性”,达到觉悟。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在《大乘起信论义记》的对“一心法有二种门”的解释中说,“如来
--------------------------------------------------------------------------------
[4] 《宗镜录》卷1。
[5] 《大正藏》册32,页576上。
页462
藏心”有二义,从“约体绝相”的意义来说,它是真如门,是非染非净,不生不灭,不动不转,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是“染净通相”;从“随缘起灭”的意义来说,它是生灭门,是“随薰转动”而形成染净诸法,是“染净别相”。[6] 真如是“泯相显实门”,虽泯相而不坏相,示现“理实”本体;生灭是“揽理成事门”,不坏理而成事相。从基本意义上说,前者即为真心,后者相当于妄心。在两者的关系中,后者摄于前者,因为“生灭起必赖于真”的缘故。
延寿反覆强调的“以心为宗”中的“心”,是真心(真如之心)还是妄心(生灭之心或平常心)呢?
他在《注心赋》卷2曾对此作过说明。他说:
《宗镜录》中立真心为宗,祖佛同证,即不立众生缘虑妄心。此心无体,诸经所破。然此妄心,无体即真,故不用破。以众生执实,故须破之。《宗镜录》云:心有两种:一、随染缘所起妄心,而无自体,但是前尘,逐境有无,随尘生灭。唯破此心。虽法可破,而无所破,以无性故。……二、常住真心,无有变异,即此心为宗镜。[7]
在这里,虽说以真如之心为宗,但同时又说妄心是虚妄没有自体的,实际是以真心为体。从这种意义上说,真心与妄心是相即不二的,妄心也就是真心。
在《宗镜录》卷3对真心与妄心的关系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延寿引《首楞严经》说众生本来有两种根本:一是“无始生死根本”,二是“无始菩提涅槃原清净体”,并借用唯识宗的教理进行解释。他说前者即“根本无明”,是具有“缘虑”功能的妄心,是真心最初“随染不觉,不守自性”,而变成“微细业识”、“转识”(即阿赖耶识),然后外现境界和众生自己的识身,有了“能变”的三识(异熟识──阿赖耶识;思量识──末那识;了别识──前六识),便“起内外攀缘,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续,以为根本”。是说此种妄心的特性,就是不断进行思虑分别的精神活动,产生情欲烦恼,于是便使众生轮回于生死苦海。后者所谓“无始菩提涅槃原清净体”,即是真心,也叫自性清净心、清净本觉,“以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净,目为清净”,是一切心识的根本(精元)。但因为“不受自性”而随缘,便变成具有生灭作用的阿赖耶识,产生“见、相二分”,心与境互生。可见,真心与妄心从根本上是相即不二的。如果将真心比做是水,那么妄心就是波,水与波是
--------------------------------------------------------------------------------
[6] 《大正藏》册44,页251中。
[7] 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册39所收《注心赋》是取自日本《续藏经》本。这段引文载于此书页703上。
页463
不可分离的。延寿引经指出,众生对于妄心所依据的“真心性净明体”不了解,只是迷执妄心,所以不能超脱生死轮回。他说:
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从前际生,不居中际住,不向后际灭,升降不动,性相一如。则从上禀受,以此真心为宗。[8]
前、中、后际也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是说,虽然作为万有本体的真心,显现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之中,但它却永恒不生不灭,保持本来的实相。延寿称,禅宗历代祖师禀承佛祖的旨意,就是奉此真心为宗。
延寿《宗镜录》卷4以回答“云何是心,云何是心法”的形式,运用法相唯识、华严诸宗的理论,对心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说,从心识能够“了尘通相”(了别境物并且通贯世界万有)的根本性质来说被称为“心王”,因为“其本一心,诸法之总源”;从其“取尘别相”(了别境物并分别取相)的现实性来说,称之为“心法”,“良因根本无明,迷平等性故也”。实际上“心王”也就是“心法”,即法相宗所说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末那、阿赖耶二识。这里是将八识的整个与性质称为心王,它的分别组成与功能则为心法。当然广义的心法,也包括心的作用──“心所法”。他进而从整体上对心法作出分析,说:
心法总有四义:一是事,随境分别见闻觉知;二是法,论体唯是生灭法数。此二义,论俗故有,约真故无。三是理,穷之空寂;四是实,论其本性,唯是真实如来藏法。
是谓心识从其能够随缘境物产生具体感觉和认识的功能,并且这些心识功能本身是属于有生灭的现象(生灭法)来说,可称之为“事”与“法”,皆属于俗谛的范畴,从真谛的角度来看是空寂无实的;若从心识整体毕竟空寂之理和真实本性来说,则属于真谛,是属于统一的“如来藏”,即处在烦恼(缠)之中的法身(法性)。延寿借问者的名义指出:前述心法的四义当中,前二义就是“缘虑妄心”,后二者则是“常住真心”,“约真心则本性幽玄,穷理空寂,既无数量,不更指陈;只如妄心,既涉见闻,又言生灭”。[9]
延寿在对“一心”所作的进一步解释中,引述古来对心的解释,说:
古释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按:脏)心也,如《黄廷经》(按:当为《黄庭经》,道教经典)所明。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
--------------------------------------------------------------------------------
[8] 以上仅述大意,详见《宗镜录》卷3,载《大正藏》册48,页430~433。
[9] 以上见《大正藏》册48,页433下~434上。
页464
缘自分境故。色是眼识境;根身、种子、器世界是阿赖耶识之境。各缘一分,故云自分。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干栗陀那,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此是真心也。
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识藏;不和合义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四种心本同一体,但从迷悟分多。……前三是相,后一是性,性相无碍,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为宗旨。
又古德广释一心者,望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谓非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也。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谓随薰转动,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10]
中国古代佛教所说的心,在含义上一般包括现在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感觉细胞系统及其功能。延寿引证古人对心的四种解释中,第一所谓“肉团心”,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心脏,并不属于神经系统,然而长期被误认为具有思维的功能。第二所谓“缘虑心”,即八识,除去包含的宗教意义和认为有变现外境的意义外,大体相当现在所说的整个神经感觉系统及其精神功能。其中的第八阿赖耶识被认为具有精神主宰作用,既承载前世善恶因种实现现世果报,为世界(器世间)和自身生命之源,诸识依之为体产生现行活动,又不断集聚由自身七识薰习而形成的善恶因种,决定能否解脱及继续轮回生死。第七末那识大体具有主体意识和思维功能的含义。第六意识是具有协调各种感觉器官作用的神经功能。至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是五种感觉功能和作用。阿赖耶识虽然是诸识的本体和本源,但它与诸识同为一个整体,是不一不异的。第四所说的“坚实心”,即真心,又称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佛教赋予心识的清净本体,被认为是阿赖耶识内的清净无染部分,认为与佛的法身相通,是世界本体、本源,也是众生觉悟解脱的基因。然而,它被认为与阿赖耶识也是相即不二的。阿赖耶识是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与“诸妄想”和合而显现的一种状态。从如来藏作为超越染净、生灭的本体,即与诸烦恼妄想脱离的状态来说,它是真如门,即前面所引《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之心,而从它随缘虑妄因素成为阿赖耶识来说,它则是生灭之心。
--------------------------------------------------------------------------------
[10] 此处引文及下面说明,皆据《大正藏》册48,页434下~436下。
页465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真心和妄心虽意义不同,但二者又相即不二,统称“一心”。说“凡圣二法,染净二门,无非一心”。延寿在对《华严经》、《十地经论》中所说的“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的解释中,从性相、体用、本末等不同角度对三界唯心进行说明。
延寿论述真心、妄心的目的是为了借助“真如随缘”的理论来说明佛道不离世俗的社会,佛与众生没有根本差别,继续发挥禅宗的“即众生是佛”的主张。在这方面,他充分运…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