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前者純淨無染,相當于《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和《攝大乘論》所說的無垢識(九識);後者相當于具有染淨二種成份的阿賴耶(或阿梨耶)識,實指現實的精神主體的功能。前者爲體,意爲後者所依止的本體;後者爲外相和作用,其所藏的精神性的種子(精神功能)具有變現世界一切有生有滅的現象的功能(生滅心),故它“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從其所含的清淨種子來說,具有“覺”的意義,而從其含有染、妄種子來說,意味著「不覺”,人們經過舍妄返淨的修行,才可“得見心性”,達到覺悟。華嚴宗創始人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的對“一心法有二種門”的解釋中說,“如來
--------------------------------------------------------------------------------
[4] 《宗鏡錄》卷1。
[5] 《大正藏》冊32,頁576上。
頁462
藏心”有二義,從“約體絕相”的意義來說,它是真如門,是非染非淨,不生不滅,不動不轉,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是“染淨通相”;從“隨緣起滅”的意義來說,它是生滅門,是“隨薰轉動”而形成染淨諸法,是“染淨別相”。[6] 真如是“泯相顯實門”,雖泯相而不壞相,示現“理實”本體;生滅是“攬理成事門”,不壞理而成事相。從基本意義上說,前者即爲真心,後者相當于妄心。在兩者的關系中,後者攝于前者,因爲“生滅起必賴于真”的緣故。
延壽反覆強調的“以心爲宗”中的“心”,是真心(真如之心)還是妄心(生滅之心或平常心)呢?
他在《注心賦》卷2曾對此作過說明。他說:
《宗鏡錄》中立真心爲宗,祖佛同證,即不立衆生緣慮妄心。此心無體,諸經所破。然此妄心,無體即真,故不用破。以衆生執實,故須破之。《宗鏡錄》雲:心有兩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二、常住真心,無有變異,即此心爲宗鏡。[7]
在這裏,雖說以真如之心爲宗,但同時又說妄心是虛妄沒有自體的,實際是以真心爲體。從這種意義上說,真心與妄心是相即不二的,妄心也就是真心。
在《宗鏡錄》卷3對真心與妄心的關系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延壽引《首楞嚴經》說衆生本來有兩種根本:一是“無始生死根本”,二是“無始菩提涅槃原清淨體”,並借用唯識宗的教理進行解釋。他說前者即“根本無明”,是具有“緣慮”功能的妄心,是真心最初“隨染不覺,不守自性”,而變成“微細業識”、“轉識”(即阿賴耶識),然後外現境界和衆生自己的識身,有了“能變”的叁識(異熟識──阿賴耶識;思量識──末那識;了別識──前六識),便“起內外攀緣,爲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以爲根本”。是說此種妄心的特性,就是不斷進行思慮分別的精神活動,産生情欲煩惱,于是便使衆生輪回于生死苦海。後者所謂“無始菩提涅槃原清淨體”,即是真心,也叫自性清淨心、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爲生死所染,不爲涅槃所淨,目爲清淨”,是一切心識的根本(精元)。但因爲“不受自性”而隨緣,便變成具有生滅作用的阿賴耶識,産生“見、相二分”,心與境互生。可見,真心與妄心從根本上是相即不二的。如果將真心比做是水,那麼妄心就是波,水與波是
--------------------------------------------------------------------------------
[6] 《大正藏》冊44,頁251中。
[7] 藍吉富主編《禅宗全書》冊39所收《注心賦》是取自日本《續藏經》本。這段引文載于此書頁703上。
頁463
不可分離的。延壽引經指出,衆生對于妄心所依據的“真心性淨明體”不了解,只是迷執妄心,所以不能超脫生死輪回。他說:
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向後際滅,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禀受,以此真心爲宗。[8]
前、中、後際也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是說,雖然作爲萬有本體的真心,顯現于世界的一切事物現象之中,但它卻永恒不生不滅,保持本來的實相。延壽稱,禅宗曆代祖師禀承佛祖的旨意,就是奉此真心爲宗。
延壽《宗鏡錄》卷4以回答“雲何是心,雲何是心法”的形式,運用法相唯識、華嚴諸宗的理論,對心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他說,從心識能夠“了塵通相”(了別境物並且通貫世界萬有)的根本性質來說被稱爲“心王”,因爲“其本一心,諸法之總源”;從其“取塵別相”(了別境物並分別取相)的現實性來說,稱之爲“心法”,“良因根本無明,迷平等性故也”。實際上“心王”也就是“心法”,即法相宗所說的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和末那、阿賴耶二識。這裏是將八識的整個與性質稱爲心王,它的分別組成與功能則爲心法。當然廣義的心法,也包括心的作用──“心所法”。他進而從整體上對心法作出分析,說:
心法總有四義:一是事,隨境分別見聞覺知;二是法,論體唯是生滅法數。此二義,論俗故有,約真故無。叁是理,窮之空寂;四是實,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
是謂心識從其能夠隨緣境物産生具體感覺和認識的功能,並且這些心識功能本身是屬于有生滅的現象(生滅法)來說,可稱之爲“事”與“法”,皆屬于俗谛的範疇,從真谛的角度來看是空寂無實的;若從心識整體畢竟空寂之理和真實本性來說,則屬于真谛,是屬于統一的“如來藏”,即處在煩惱(纏)之中的法身(法性)。延壽借問者的名義指出:前述心法的四義當中,前二義就是“緣慮妄心”,後二者則是“常住真心”,“約真心則本性幽玄,窮理空寂,既無數量,不更指陳;只如妄心,既涉見聞,又言生滅”。[9]
延壽在對“一心”所作的進一步解釋中,引述古來對心的解釋,說:
古釋有四:一、纥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按:髒)心也,如《黃廷經》(按:當爲《黃庭經》,道教經典)所明。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
--------------------------------------------------------------------------------
[8] 以上僅述大意,詳見《宗鏡錄》卷3,載《大正藏》冊48,頁430~433。
[9] 以上見《大正藏》冊48,頁433下~434上。
頁464
緣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雲自分。叁、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幹栗陀那,此雲堅實心,亦雲真實心,此是真心也。
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爲識藏;不和合義者,體常不變,目爲真如。都是如來藏。……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前叁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爲宗旨。
又古德廣釋一心者,望一如來藏心含于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衆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也。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謂隨薰轉動,成于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10]
中國古代佛教所說的心,在含義上一般包括現在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全身感覺細胞系統及其功能。延壽引證古人對心的四種解釋中,第一所謂“肉團心”,相當于現在所說的心髒,並不屬于神經系統,然而長期被誤認爲具有思維的功能。第二所謂“緣慮心”,即八識,除去包含的宗教意義和認爲有變現外境的意義外,大體相當現在所說的整個神經感覺系統及其精神功能。其中的第八阿賴耶識被認爲具有精神主宰作用,既承載前世善惡因種實現現世果報,爲世界(器世間)和自身生命之源,諸識依之爲體産生現行活動,又不斷集聚由自身七識薰習而形成的善惡因種,決定能否解脫及繼續輪回生死。第七末那識大體具有主體意識和思維功能的含義。第六意識是具有協調各種感覺器官作用的神經功能。至于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是五種感覺功能和作用。阿賴耶識雖然是諸識的本體和本源,但它與諸識同爲一個整體,是不一不異的。第四所說的“堅實心”,即真心,又稱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是佛教賦予心識的清淨本體,被認爲是阿賴耶識內的清淨無染部分,認爲與佛的法身相通,是世界本體、本源,也是衆生覺悟解脫的基因。然而,它被認爲與阿賴耶識也是相即不二的。阿賴耶識是如來藏“爲無始虛僞惡習所薰”,與“諸妄想”和合而顯現的一種狀態。從如來藏作爲超越染淨、生滅的本體,即與諸煩惱妄想脫離的狀態來說,它是真如門,即前面所引《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之心,而從它隨緣慮妄因素成爲阿賴耶識來說,它則是生滅之心。
--------------------------------------------------------------------------------
[10] 此處引文及下面說明,皆據《大正藏》冊48,頁434下~436下。
頁465
從上面論述中可以看到,真心和妄心雖意義不同,但二者又相即不二,統稱“一心”。說“凡聖二法,染淨二門,無非一心”。延壽在對《華嚴經》、《十地經論》中所說的“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的解釋中,從性相、體用、本末等不同角度對叁界唯心進行說明。
延壽論述真心、妄心的目的是爲了借助“真如隨緣”的理論來說明佛道不離世俗的社會,佛與衆生沒有根本差別,繼續發揮禅宗的“即衆生是佛”的主張。在這方面,他充分運…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