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

  

  在禅門五宗當中,臨濟宗出現最早,並且是唯一創立于北方的宗派。

  臨濟宗的創始人臨濟義玄(?-866),上承南嶽懷讓--馬祖道一至黃檗希運的禅法,以其機鋒淩厲,棒喝峻烈的禅風聞名于世。現存《臨濟錄》和《祖堂集》卷十九、《景德傳燈錄》卷十二等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迹和禅法。

  一、臨濟禅法概述

  在禅門五宗中,臨濟宗流傳時間長,影響大,與臨濟宗創立者義玄的禅法思想有密切關系。那麼,義玄的禅法思想有些什麼主要特色呢?概略地說,義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須建立對佛法、解脫和修行的〞真正見解〞;確立〞自信〞,相信自己〞本心〞與佛、祖無別,無需向外求佛求祖,尋求解脫成佛;主張修行不離日常生活。

  (一)義玄要求弟子和信徒首先必須建立〞真正見解〞

  《臨濟錄》的主體部分就是臨濟〞示衆〞說法的語錄。據此,義玄教誨徒衆時一再要求他們建立〞真正見解〞。《臨濟錄》(以下凡引《臨濟錄》,不再注明)載:

  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道流,切要求取真正見解,向天下橫行,免被這一般精魅惑亂。

  夫出家者,須辨得平常真正見解,辨佛辨魔,辨真辨僞,辨凡辨聖。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

  大德,莫錯。我且不取你解經論,我亦不取你國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聰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見解。(注1)

  所謂〞真正見解〞,自然是在整體上對佛法建立正確的見解。這不外是對于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菩提,修行與解脫,衆生與佛、菩薩,空與有,色與心等等問題形成與禅宗宗旨相一致的見解。這實際是義玄所認可的禅法見解。義玄不要求弟子懂得多少經論,也不問他們的出身地位,也不看他們是否聰明……而只要求他們具有真正見解。他認爲,具有真正見解,才能確立對達到解脫的信心,明確行爲准則,雖處在世俗環境而不受其製約和影響,〞去住自由〞;才能不受別人、別的學說的吸引和迷惑。

  義玄所謂的真正見解主要有兩點:一是發揮大乘佛教的佛性學說,宣述佛在自身自心,不必外求,甚至形象地稱自身所具有的佛(佛性、本心)是〞無位真人〞;二是依據般若〞空〞的思想,認爲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空無自性,不僅不應執著外在事物(色法),連自己的自性及一切感性認識(心法)也不應執著。他要求依據此兩點,確立自己修行、傳法和處世的原則。

  (二)獨特的佛在自身論--心中叁身佛、〞無位真人〞和〞無依道人〞

  大乘佛教的佛性論是禅宗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這一理論主張人人具有先天的成佛的內在依據,人人可以成佛。但禅師在說法中,對于佛性道理的表述是各種各樣的。他們盡力回避用規範的明確的語言概念來表述自己的思想。據《臨濟錄》,義玄說法極少使用〞佛性〞這個詞,更多的是在不同角度用〞心〞表示這個概念,甚至形象地稱之爲〞無位真人〞等。

  《六祖壇經》記載,當年慧能通過向信徒授〞無相戒〞的儀式,讓他們相信自身具有〞清淨法身佛〞、〞千百億化身佛〞、〞當身圓滿報身佛〞,說此叁身佛〞從自性上生〞。指出求佛不必外求,只要領悟自性,就能〞自作自成佛道〞。義玄在〞示衆〞說法中講述了與此相似的思想。他說:

  你要與祖佛不別,但莫外求。你一念心上清淨光,是你屋裏法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分別光,是你屋裏報身佛;你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你屋裏化身佛。此叁種身,是你即今目前聽法底人。只爲不向外馳求,有此功用。(注2)

  〞屋裏〞是指自身。所謂〞一念心上清淨光〞、〞無分別光〞、〞無差別光〞,可以看作是對所謂佛性特征的形象比喻。佛性被看作是自心的本體、本質的方面,具有無生無滅,清淨無爲和超言絕象的性質。義玄用自心叁光來說明人人具有佛的叁身,本來與佛沒有差別。因此,爲達到覺悟解脫,不應向外追求,而應內探心源,領悟自性。于是便可認識佛的叁身就是你自身。所稱〞目前聽法底(的)人〞(下面還要解釋)是指聽法僧衆的精神(靈魂),或精神的自我。

  義玄還說過:〞佛者,心清淨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爲佛。〞又說:〞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光是。〞雖說法有異,但同樣表達了人人心中有佛這種基本主張;同時也表示,佛、法、道叁者沒有根本差別,它們皆屬心法,皆空寂無相,所以說:〞真佛無形,真道無體,真法無相。叁者混融,和合一處。〞(注3) 認爲一般的人對此是不能分辨,不能認識的。

  禅宗曆代祖師都講佛性,但說法五花八門。義玄對此有更形象的說法。他把自心所具有的佛(即佛性)稱之爲〞無位真人〞、無形無相的〞目前聽法底人〞、〞無依道人〞等。

  1、所謂〞無位真人〞

  《臨濟錄》有這樣一段記載:

  上堂雲:赤肉團上有一位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

  時有僧出問:如何是無位真人?

  師下禅床把住雲:道,道!(注4)

  〞赤肉團〞,《祖堂集》<臨濟傳>作〞五陰身田〞;宋版《景德傳燈錄》<義玄傳>作〞肉團心〞,是指人的肉體,也可能是指人的心髒。義玄是說,每人自身之內都有一個能夠自由出入的〞無位真人〞。當時有僧站出來詢問什麼是無位真人時,義玄卻回避回答,用〞無位真人是什麼乾屎橛〞的反诘語應付過去。

  那麼,人的身體內有什麼東西被認爲是依附于肉體或心(實際是大腦及軀體的神經系統),並且可以自由出入身體呢?古人認爲人的意識、精神寄托于肉體,依附于心髒(肉團心),便把意識、精神也稱之爲〞心〞。義玄所說的〞無位真人〞也就是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意識、感覺和一切精神作用。他說:〞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本是一精明,分爲六和合。〞這也就是馬祖所說的〞平常心〞。義玄本人也確實引用過〞平常心是道〞。看來他也反對嚴格地把〞心〞分爲〞真心〞和〞妄心〞,而是側重從〞不二〞的角度來談〞心〞,〞心〞即佛性。此〞心〞雖也包括意識和一切精神作用,但它們作爲一個整體--〞精明〞,是生命的體現,與人的肉體密不可分。古人所稱的〞神明〞,是〞心靈〞、〞靈魂〞的不同說法。應當指出,義玄是用形象的比喻向人表示,這位〞無位真人〞就是人人生來具有的並且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自性,也就是佛性。既然對佛性不能用語言文字加以表述,那麼,對于僧人質詢就只能避而不答了。

  2、〞無形無相〞的〞聽法底人〞和〞無依道人〞

  義玄在說法中常向徒衆說,在你們每人面前那位無形無相的能夠理解佛法的〞聽法底人〞,就是佛,就是祖(達摩)。那麼,這位〞聽法底人〞是什麼呢?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不過是〞無位真人〞(亦即佛性、自性)的另一種說法。義玄講過這樣一段話:

  大德,你但識取弄光影底人是諸佛之本源,一切處是道流歸舍處。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脾胃肝膽,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什麼解說法聽法?是你目前曆曆底勿一個形段孤明,是這個解說法聽法。(注5)

  所謂諸佛本源是〞弄光影底人〞,自然是大乘佛教所說的人人生來具有的清淨本性--佛性。它與無所不在的法身一體不二,是一切修行者所追求的最後歸宿--成佛,回歸法身的依據。人的肉體及脾胃肝膽等內髒,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既不會說法,也不理解所聽的法。只有寄托于身體,沒有具體形象的〞聽法者〞,這個〞弄光影底人〞,獨自清清楚楚地懂得說法聽法。顯然,義玄把人的思惟功能與精神作用,說成是所謂〞弄光影底人〞和〞孤明〞的聽法者了。

  (叁)無修無證,〞佛法無用功處〞

  義玄主張,心靈之我即是佛,佛在自身而非在外;又說內外一切皆空,同時以〞不二〞法門將這二種思想溝通。與此相應,在修行方面便反對向身外求法求解脫,主張無修無證,說〞佛法無用功處〞。他說:

  道流,是你目前用底與祖佛不別。只麼不信,便向外求。莫錯。向外無法,內亦不可得。你取山僧口裏語,不如休歇無事去。(注6)

  基于以上思想,義玄又明確地向門下的徒衆講述生活日用即爲佛道的觀點。他說:

  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雲:向外作功夫,總是癡頑漢。你且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境來回換不得。縱有從來習氣、五無間業,自爲解脫大海。(注7)

  認爲佛法不離現實生活,自由自在地生活就是修佛道。〞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在《臨濟錄》中引用兩次,其中〞立處皆真〞是取自後秦僧肇《肇論》<不真空論>的〞不動真際而爲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原意是不動的真如(〞真際〞、〞實際〞,這裏側重表示空、真空)是萬有的本體,真如與萬有相即融通,真如不離萬有,萬有即是真如,任何事物都是真如的顯現。義玄說的〞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也大致包含了這個意思,要求修行者時時處處相信自己是佛(主人),菩提成佛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與此相應,所謂修行就是休歇身心,無所追求。他說:〞你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不別〞;〞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平常〞;〞但莫外求〞。如果有所追求,〞有求皆苦〞,甚至說:〞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好像南轅北轼一樣,離預想目標越來越遠。(注8)

  義玄依據自己的禅法理論對傳統佛教對佛、菩薩以及佛法、特定修行程式所抱有的盲目信仰與執著態度,提出尖銳的批評。

  二、關于臨濟宗的〞門庭施設〞

  義玄按照自己的禅法思想接引、教誨弟子和來自各地的參禅者,有一套獨特的方式方法,禅宗史書稱之爲〞臨濟施設〞、〞臨濟門…

《臨濟宗的門庭施設及其現代诠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