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的心性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杨曾文
中华佛学学报
第13期(2000.07)
页457-477
--------------------------------------------------------------------------------
页457
提要
延寿(904~975),俗姓王,钱塘人。嗣法于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延寿先在明州雪窦山传法,逐渐闻名。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请延寿至杭州灵隐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持,翌年又请他到钱塘永明大道场担任第二代住持,门下弟子曾多达二千余人。一生著作很多,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注心赋》四卷、《观心玄枢》一卷。
在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系统论述以南宗为主体的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同时又详细引述其他宗派的心性理论和修行方法,主张将两者结合,做到禅教会通,理事双修。
延寿的禅法理论标榜“以心为宗”,也就是以心为“尊”、为“体”、为“智”。意为尊奉大乘佛教的佛性学说为标准观察和评述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众生烦恼生死和解脱问题;以禅宗的心性论为中心,综合评述大小乘教法和诸宗的教义。
延寿认为在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唯有华严的教理与禅宗最为一致。他通过引述华严宗的一真(真如之心、法性)法界缘起、理事圆融和“真妄交彻”的理论,来说明佛性是世界的本体,烦恼与菩提、解脱的彼岸与世俗的此岸、众生与佛是互为容摄,相即不二的。他也通过这种引证来为他的“理事双修”、禅教会通提供理论根据。既然理、事互相圆融,那么自悟心性与修持诸种教法也应并行无碍,以“传心”、“见性”为宗旨的禅宗和其他教门诸宗也应当会通。
延寿是最早提出“明心”这个概念的。在他那里,“明心”与“见性”、“明宗”、“达性”是一个意思,都是体悟自性(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认识佛在自心。他认为禅僧不仅应修持“理行”,还应修持种种“事行”,但同时发挥华严宗“圆融”顿教思想,认为一旦领悟真如自性,便可当即觉悟解脱,“悟心成祖”、“一念成佛”。然而延寿还著眼于现实性,认为达到解脱还应当修持六度万行,经历
页458
浅深阶位。这是以往禅宗没有提到的。
关键词:1. 永明延寿 2. 心性论 3. 一心 4. 理事 5. 明心见性
页459
法眼宗是禅门五宗中成立最晚的一个宗派,创立人文益及其弟子,因为受到五代时期南唐李氏和吴越钱氏政权的优遇和支持,曾在南方显赫一时。
吴越国是五代的十国之一,唐末由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死谥武肃王)建国,以杭州为国都,占据今江苏部分和浙江地区。后经三主,至钱俶(原名弘俶,忠懿王)时对宋称臣纳贡,太平兴国3年(978)降宋,国除,但此后被宋封为“汉南国王”、“南阳国王”、“邓王”等。吴越国主亦尊崇佛教。文益的嗣法弟子中以天台德韶(890~971)最有名。德韶受到吴越王钱俶的特别尊崇,被尊为国师。据《景德传灯录》卷26,德韶的嗣法弟子有49人,著名的有永明延寿、五云志逢、永安道原等人。
一、延寿及其著作
延寿(904~975),俗姓王,钱塘人。幼年开始信仰佛教,二十岁以后不食腥荤,经常阅读《法华经》。年二十八为吴越国华亭的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当时雪峰义存的弟子翠岩永明在杭州龙册寺传法,延寿舍弃家室前往皈依出家,为其弟子。[1] 此后,延寿到五台山静居修习禅定,长达九旬。参谒在天台山传法的法眼文益弟子德韶,呈己见解,得到印可,从受禅法。德韶认为他与吴越王钱弘俶有缘,将有机会大兴佛法。延寿后到明州雪窦山(后为资圣寺,在今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传法,逐渐闻名。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请延寿至杭州灵隐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寺,翌年又请他到钱塘永明大道场担任第二代住持,门下弟子曾多达二千余人。
延寿在永明寺居住传法十五年。一生广读佛教经论,对儒道二教方面的书也十分熟悉。著作很多,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注心赋》四卷、《观心玄枢》一卷以及大量诗偈赋咏。他的《宗镜录》等也传到海外。[2] 宋开宝8年(975)去世,年七十二岁。
二、延寿的心性论
从禅宗的传法内容和方式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禅宗初创期(624~674),包括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和北宗,针对传统佛教重视读经、讲经和积累功德的佛事活动,强调坐禅观心和觉悟自性。
二、南北宗并立期(676~796),以慧能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南宗针对北宗重视坐
--------------------------------------------------------------------------------
[1] 《景德传灯录》卷26〈延寿传〉,《大正藏》册51,页421下。
[2] 《大正藏》册51,页421下。关于延寿生平,也可参考《宋高僧传》卷28〈延寿传〉(载《大正藏》册50,页887中)、宋惠洪《禅林僧宝传》卷9。
页460
禅观心看净、渐修渐悟的做法,提出“定慧不二”、“无念为本”和“直了见性”的“顿教”禅法,主张禅定没有特定的形式和程序,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且更加提倡不执著于经书文字。然而这个时期不少禅僧仍经常正面向弟子说法,论述心性和解脱问题。
三、南宗独盛期(796年以后),特别在马祖、石头二系的三、四代以后,很多禅僧一反从正面说法的做法,盛行以答非所问、反诘语、动作,乃至棒喝交驰的做法,来启示门下学人自己识心见性,而对有利于教团正常存在发展和与信徒保持密切联系的读经、禅观、持戒、念佛、忏悔、礼佛等修行佛事活动,往往采取贬低和排斥的态度。由此在禅宗丛林产生不少弊病。
在延寿生活的时代,南宗已经成为中国禅宗的主体,并且相继成立五宗,在南北方十分盛行。延寿是法眼宗的学僧,对禅宗发展不同阶段的传法特点和当时禅林已经出现的各种弊病,应当说是十分了解的。从《景德传灯录》卷26、《禅林僧宝传》卷9〈延寿传〉所载篇幅不大的他的传法语录来看,他虽然在接引教导弟子时,仍经常采取回避正面说法和回答的做法,然而同时也撰述了篇幅很大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心赋注》等从正面阐述禅法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系统论述以南宗为主体的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同时又详细引述其他宗派的心性理论和修行方法,主张将两者结合,做到禅教会通,理事双修。
重视考察和论证心性问题是两宋社会的时代思潮。延寿深入系统地阐述佛教的心性思想,应当说是开宋代社会思想史上心性论的先河,同时也为两宋儒道学者考察心性问题,提供便于查阅的思想资料。
(一)“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鉴”
延寿编撰《宗镜录》百卷,在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那么,延寿所奉为“宗”的“心”具有怎样的含义呢?在自序中他也将心称之为“真源”、“觉海”、“真心”、“真如”、“法性”等;在卷42,他说:
宗本无异,因人得名。故云:祖师顿悟直入名禅宗,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萨万行原穴名心地,众生轮回起处名识藏,万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执多,生诸情见。[3]
因为禅宗“以心传心”,故赋予“禅”以心的意义。此外大乘佛教所说的佛性(亦称
--------------------------------------------------------------------------------
[3] 《大正藏》册48,页663中。
页461
法身)、菩萨之心地、导致众生轮回的主体的识藏(阿赖耶识)、心识的智慧功能,也属于心的范畴。
延寿在《宗镜录》的序中说“心”是本来清净,空寂无相的,它随缘形成世界万有和有情众生。众生因心性受“无明贪爱”掩覆,轮回于三界生死之流。然而人们如能“反境观心”,体悟本有的清净真心,便可达到觉悟解脱。他说这一观心见性的道理,所谓:“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是“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按:佛陀逝世于娑罗双树林称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意为不仅禅宗以此为根本宗旨,历代相传,就是记载佛的言教的众多经典也讲述这个道理,依此宗旨修行可以修得万善,得到一切智慧。
延寿的“以心为宗”,也就是以心为“尊”,为“体”,为“智”。[4]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尊奉大乘佛教的佛性学说为标准,观察和评述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以及众生烦恼生死和解脱问题;二、以禅宗的心性论为中心,综合评述大小乘教法和诸宗的教义。认为这样做能够对世界、社会、人生和全部佛法、菩提解脱之道等做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故喻之为“照万法如镜”。
(二)真心与妄心,真妄交彻,即众生是佛
中国佛教界在南北朝之后很重视对心性问题的探讨,大体上将大乘佛教所说的“心”分为两种。《大乘起信论》中关于“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的论述,是当时和以后佛教界学者最重视的说法。《大乘起信论》说: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是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5]
以“心真如门”作为心的“体”,以“心生灭门”作为心的“相…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