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P4

  ..续本文上一页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场。但信之,凡圣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悬殊。”本来禅宗就是以引导人人确立成佛的自信为根本宗旨,对于佛具有什么形象和神通,怎样才算是成佛,并不关心。

  第三、为理事双修、禅教会通提供理论根据。既然理、事互相圆融,那么自悟心性与修持诸种教法也应并行无碍,以“传心”、“见性”为宗旨的禅宗和其他教门诸宗也应当会通。延寿引用华严宗澄观的一段话:

  凡圣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26]

  然后引“古德”的解释并加以评说:

  --------------------------------------------------------------------------------

  [21] 《宗镜录》卷37,《大正藏》册48,页635下。

  [22] 《宗镜录》卷20引澄观《华严经疏》之语,《大正藏》册48,页527下~528上。

  [23] 《注心赋》卷3。

  [24] 以上分别引自《宗镜录》卷25(《大正藏》册48,页557上)、《注心赋》卷3、《宗镜录》卷16(《大正藏》册48,页499下)。

  [25] 《大正藏》册48,页558中。

  [26] 此引自《华严经疏演义钞》卷1。

  页469

  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法学(按:此指禅宗之外依经教的诸宗)之辈,执事迷理,何须孜孜修习理法。合之双美,离之两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

  休心绝念名理行,兴功涉有名事行。依本智者,本觉智(按:指佛性,相当所谓“真如”之心),此是因智。此虚明不昧名智,成前理行,亡情显理。求佛智者,即无障碍解脱智(按:即无碍智,佛的智慧),此是果智,约圆明决断为智,成前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则体性(按:谓心之体、性,指本智──理)同故,所以依之;相用(按:心之相、用,指修证佛智──事)异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体性。

  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缘起,以显体性。兴功事行,即是发净缘起,以成相用。无相宗云:如上所说,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则相用自显,以本具故,何须特尔起于事行。圆宗云:性诠本具,亡情之时但除染分相用,自显真体;若无事行,彼起净分相用,无因得生。如金中虽有众器,除矿但能显金,若不施功造作,无因得成其器。……若亡情则不假事行,佛令具修,岂不虚劳学者?……是知果佛,须性相具足,因行必须事理双行。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矿,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

  他又引澄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1的另一段话说:

  若执禅者,则依本智性,无作无修,镜本自明,不拂不尘。若执法者须起事行,求依他(按:指佛)胜缘,以成己德,并为偏执。故辩双行。

  依本智者,约理,无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约行,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镜本净,久翳尘劳,恒沙性德并埋尘沙烦恼。是故须以随顺法性,无悭贪等,修檀等六波罗蜜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无求故。若此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如上开示,本末无遗,理备行周,因圆果满……方能入此一乘,归于宗镜。[27]

  延寿借引用华严宗澄观的话,指出当时佛教界存在的两种倾向:

  --------------------------------------------------------------------------------

  [27] 《宗镜录》卷33、《万善同归集》卷中,《大正藏》册48,页605中~下、页973中~下。

  页470

  一、有些禅宗僧人因为片面强调“见性”,仅修持“理行”,不注重事的修行,认为人人生来就具有成佛的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佛性、本觉性),它常清净,只要“休心绝念”,“无作无修”,做到断除世俗情欲,便可使本性具有的与无差别、无障碍境界相契合的佛的最高智慧和功能显现出来。

  二、依据经论立宗的“教门”诸宗,只重视事行,即唯注重从事各种有阶次、有形相的修行和功德事业(“兴功涉有”),向外求佛求法,希望依靠佛的神威加持,使自己达到解脱,而忽略旨在自悟自性的理行。

  延寿认为,上述禅僧没有正确理解空宗(无相宗或破相宗)的理论,只是片面相信自性具有的本觉之智,排斥通过各种具体修行体现的事行。如果按照华严宗(称圆宗)的教理,不仅需要断绝妄情,使真如清净本性显现,而且要通过修持种种积功累德的修行(六度万行),使自己获得佛的至上无碍的智慧和功德圆满的境界。延寿据此认为两者应当结合,既然理事无碍,何妨理事双修,这样可使修行者达到“理备行周”的完美境界。他比喻说,相信并依靠自性的本觉之智好像是发现金矿,修持理行好像是去掉矿石使金显现,修持事行如同制作金器的劳动,追求佛的无碍之智如同作成精美的金的器皿,前后各种环节皆有自己的价值,不应废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四)明心见性,“一念成佛”

  人们常以“明心见性”来概括禅宗的宗旨。然而,“明心”这一用语出现较晚,最早是由延寿提出的。从其基本含义上看,这一说法与慧能的“识心见性”、神会之“直了见性”没有根本差别,都是指领悟自己具有与佛一样的本性,是禅宗所说的自悟的标志。那么,延寿对“明心见性”是如何讲的呢?

  《宗镜录》卷1引马祖弟子鹅湖大义应诏入京城期间,曾向众僧问何为“道”。有的以“知见”为道,也有的以“无分别”为道,他皆不认可;唐顺宗问他“如何是佛性”,他答:“不离陛下所问。”延寿评述说:

  是以或直指明心,或破执入道,以无方之辩,祛必定之执,运无量之智,屈有量之心。

  “直指明心”是直接宣述觉悟自性之旨。

  延寿在《宗镜录》卷34谈到编撰此论的宗旨时说:

  此论见性明心,不广分宗判教,单提直入,顿悟圆修,亦不离筌蹄而求解脱。

  意为他编《宗镜录》不受南北二宗判教的影响,直示觉悟心性的宗旨,论述顿悟圆修的教义,不离弃阐述心法的文字表述(《庄子》“得鱼忘筌”之“筌”与“得兔忘

  页471

  蹄”之“蹄”)。

  他在论述不要被经典文字、语言束缚,应透过文字体悟一切皆是“即心自性”之显现,明了“境智融通,色空俱泯”,“镜净心明,本来是佛”,然后提到不可以“常见”和“断见”来看待文字,或执文字有相,或执文字无相,皆非究竟认识。他说:

  若明宗达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一字之相,终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纸墨之见耳。

  在《宗镜录》中的不少场合“宗”具有“心”的意思。这里的“明宗”与“迷心”相对,显然是与“明心”含义相同。“明宗达性”也就是“明心达性”。引文是说,领悟自性的人,虽广读经典,但只是领悟文字背后的道理,而不执著于文字;相反,没有觉悟自性的人,却对文字产生执著,不能看到文字背后的道理。

  《宗镜录》卷2有一段话:

  顺佛旨而报佛恩,无先弘法;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28]

  意为要报佛恩,最好是传法;但使佛性显现,具有佛的智慧,只有达到悟心见性才可。

  根据以上所引,在延寿那里,“明心”与“见性”、“明宗”、“达性”是一个意思,都是说觉悟自性的意思,即认识佛在自心,应具有成佛的自信。

  延寿在自己的著作《宗镜录》等中,虽以论述禅教一致和禅教会通为重点,但却奉禅宗为基本宗旨。他在介绍奉菩提达磨为祖师的禅宗宗旨时,使用了以下的说法:

  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此土初祖达磨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则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问:从上宗乘,唯令绝学,单刀直入,教外别传……。

  答:……发菩提之者,不生断灭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单刀直入,最为省要。以一解千从,摄法无余故,亦是教别传,离此无别奇特。[29]

  --------------------------------------------------------------------------------

  [28] 以上分别见《大正藏》册48,页419上下,页614上,页420上,页423上。

  [29] 《宗镜录》卷1、卷3、卷14、卷41,载《大正藏》册48,页417下、页431下、页488下、页660上~中。

  页472

  后世概述禅宗宗旨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上面引文中全有。当然,类似的说法早在唐希运《传心法要》、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3之下中已经出现。延寿认为禅宗的传心宗旨,与某些大乘经典(《楞伽经》、《法华经》)中所载释迦牟尼佛强调的重视众生心性开悟的语句是完全一致的。他称教内传承释迦佛所讲的心性之旨的是“法性宗”(《华严经》和华严宗),认为它与继承达磨“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完全一致。

  在延寿的著作中最引人兴趣的,是对众生契悟真如自性“一念成佛”的论述。他虽然主张禅教会通,禅僧不仅应修持“理行”,还应修持种种“事行”,但同时发挥华严宗“圆融”顿教思想,认为一旦领悟真如自性,便可当即觉悟解脱,“悟心成祖”、“一念成佛”。他说:

  是故今从十住(按:华严四十一菩萨阶位中最初的“十住”位)初位(按:发菩提心),以无作(按:意为无生灭)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数劫(按:劫,可概释为极长时间),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按:三阿僧祇,不可计量的时间)至果。心缘…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