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P4

  ..續本文上一頁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場。但信之,凡聖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懸殊。”本來禅宗就是以引導人人確立成佛的自信爲根本宗旨,對于佛具有什麼形象和神通,怎樣才算是成佛,並不關心。

  第叁、爲理事雙修、禅教會通提供理論根據。既然理、事互相圓融,那麼自悟心性與修持諸種教法也應並行無礙,以“傳心”、“見性”爲宗旨的禅宗和其他教門諸宗也應當會通。延壽引用華嚴宗澄觀的一段話:

  凡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26]

  然後引“古德”的解釋並加以評說:

  --------------------------------------------------------------------------------

  [21] 《宗鏡錄》卷37,《大正藏》冊48,頁635下。

  [22] 《宗鏡錄》卷20引澄觀《華嚴經疏》之語,《大正藏》冊48,頁527下~528上。

  [23] 《注心賦》卷3。

  [24] 以上分別引自《宗鏡錄》卷25(《大正藏》冊48,頁557上)、《注心賦》卷3、《宗鏡錄》卷16(《大正藏》冊48,頁499下)。

  [25] 《大正藏》冊48,頁558中。

  [26] 此引自《華嚴經疏演義鈔》卷1。

  頁469

  禅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法學(按:此指禅宗之外依經教的諸宗)之輩,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

  休心絕念名理行,興功涉有名事行。依本智者,本覺智(按:指佛性,相當所謂“真如”之心),此是因智。此虛明不昧名智,成前理行,亡情顯理。求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按:即無礙智,佛的智慧),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爲智,成前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則體性(按:謂心之體、性,指本智──理)同故,所以依之;相用(按:心之相、用,指修證佛智──事)異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體性。

  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緣起,以顯體性。興功事行,即是發淨緣起,以成相用。無相宗雲:如上所說,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則相用自顯,以本具故,何須特爾起于事行。圓宗雲:性诠本具,亡情之時但除染分相用,自顯真體;若無事行,彼起淨分相用,無因得生。如金中雖有衆器,除礦但能顯金,若不施功造作,無因得成其器。……若亡情則不假事行,佛令具修,豈不虛勞學者?……是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行。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

  他又引澄觀《華嚴經疏演義鈔》卷1的另一段話說:

  若執禅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本自明,不拂不塵。若執法者須起事行,求依他(按:指佛)勝緣,以成己德,並爲偏執。故辯雙行。

  依本智者,約理,無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約行,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鏡本淨,久翳塵勞,恒沙性德並埋塵沙煩惱。是故須以隨順法性,無悭貪等,修檀等六波羅蜜故。諸佛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妨求故;事不礙理,求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爲真修矣。

  如上開示,本末無遺,理備行周,因圓果滿……方能入此一乘,歸于宗鏡。[27]

  延壽借引用華嚴宗澄觀的話,指出當時佛教界存在的兩種傾向:

  --------------------------------------------------------------------------------

  [27] 《宗鏡錄》卷33、《萬善同歸集》卷中,《大正藏》冊48,頁605中~下、頁973中~下。

  頁470

  一、有些禅宗僧人因爲片面強調“見性”,僅修持“理行”,不注重事的修行,認爲人人生來就具有成佛的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佛性、本覺性),它常清淨,只要“休心絕念”,“無作無修”,做到斷除世俗情欲,便可使本性具有的與無差別、無障礙境界相契合的佛的最高智慧和功能顯現出來。

  二、依據經論立宗的“教門”諸宗,只重視事行,即唯注重從事各種有階次、有形相的修行和功德事業(“興功涉有”),向外求佛求法,希望依靠佛的神威加持,使自己達到解脫,而忽略旨在自悟自性的理行。

  延壽認爲,上述禅僧沒有正確理解空宗(無相宗或破相宗)的理論,只是片面相信自性具有的本覺之智,排斥通過各種具體修行體現的事行。如果按照華嚴宗(稱圓宗)的教理,不僅需要斷絕妄情,使真如清淨本性顯現,而且要通過修持種種積功累德的修行(六度萬行),使自己獲得佛的至上無礙的智慧和功德圓滿的境界。延壽據此認爲兩者應當結合,既然理事無礙,何妨理事雙修,這樣可使修行者達到“理備行周”的完美境界。他比喻說,相信並依靠自性的本覺之智好像是發現金礦,修持理行好像是去掉礦石使金顯現,修持事行如同製作金器的勞動,追求佛的無礙之智如同作成精美的金的器皿,前後各種環節皆有自己的價值,不應廢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

  (四)明心見性,“一念成佛”

  人們常以“明心見性”來概括禅宗的宗旨。然而,“明心”這一用語出現較晚,最早是由延壽提出的。從其基本含義上看,這一說法與慧能的“識心見性”、神會之“直了見性”沒有根本差別,都是指領悟自己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是禅宗所說的自悟的標志。那麼,延壽對“明心見性”是如何講的呢?

  《宗鏡錄》卷1引馬祖弟子鵝湖大義應诏入京城期間,曾向衆僧問何爲“道”。有的以“知見”爲道,也有的以“無分別”爲道,他皆不認可;唐順宗問他“如何是佛性”,他答:“不離陛下所問。”延壽評述說:

  是以或直指明心,或破執入道,以無方之辯,祛必定之執,運無量之智,屈有量之心。

  “直指明心”是直接宣述覺悟自性之旨。

  延壽在《宗鏡錄》卷34談到編撰此論的宗旨時說:

  此論見性明心,不廣分宗判教,單提直入,頓悟圓修,亦不離筌蹄而求解脫。

  意爲他編《宗鏡錄》不受南北二宗判教的影響,直示覺悟心性的宗旨,論述頓悟圓修的教義,不離棄闡述心法的文字表述(《莊子》“得魚忘筌”之“筌”與“得兔忘

  頁471

  蹄”之“蹄”)。

  他在論述不要被經典文字、語言束縛,應透過文字體悟一切皆是“即心自性”之顯現,明了“境智融通,色空俱泯”,“鏡淨心明,本來是佛”,然後提到不可以“常見”和“斷見”來看待文字,或執文字有相,或執文字無相,皆非究竟認識。他說:

  若明宗達性之者,雖廣披尋,尚不見一字之相,終不作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紙墨之見耳。

  在《宗鏡錄》中的不少場合“宗”具有“心”的意思。這裏的“明宗”與“迷心”相對,顯然是與“明心”含義相同。“明宗達性”也就是“明心達性”。引文是說,領悟自性的人,雖廣讀經典,但只是領悟文字背後的道理,而不執著于文字;相反,沒有覺悟自性的人,卻對文字産生執著,不能看到文字背後的道理。

  《宗鏡錄》卷2有一段話:

  順佛旨而報佛恩,無先弘法;闡佛日而開佛眼,只在明心。[28]

  意爲要報佛恩,最好是傳法;但使佛性顯現,具有佛的智慧,只有達到悟心見性才可。

  根據以上所引,在延壽那裏,“明心”與“見性”、“明宗”、“達性”是一個意思,都是說覺悟自性的意思,即認識佛在自心,應具有成佛的自信。

  延壽在自己的著作《宗鏡錄》等中,雖以論述禅教一致和禅教會通爲重點,但卻奉禅宗爲基本宗旨。他在介紹奉菩提達磨爲祖師的禅宗宗旨時,使用了以下的說法:

  西天釋迦文佛雲: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此土初祖達磨大師雲: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

  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釋迦文佛,開衆生心,成佛知見。達磨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問:從上宗乘,唯令絕學,單刀直入,教外別傳……。

  答:……發菩提之者,不生斷滅之心,若能直了自心,即是單刀直入,最爲省要。以一解千從,攝法無余故,亦是教別傳,離此無別奇特。[29]

  --------------------------------------------------------------------------------

  [28] 以上分別見《大正藏》冊48,頁419上下,頁614上,頁420上,頁423上。

  [29] 《宗鏡錄》卷1、卷3、卷14、卷41,載《大正藏》冊48,頁417下、頁431下、頁488下、頁660上~中。

  頁472

  後世概述禅宗宗旨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上面引文中全有。當然,類似的說法早在唐希運《傳心法要》、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3之下中已經出現。延壽認爲禅宗的傳心宗旨,與某些大乘經典(《楞伽經》、《法華經》)中所載釋迦牟尼佛強調的重視衆生心性開悟的語句是完全一致的。他稱教內傳承釋迦佛所講的心性之旨的是“法性宗”(《華嚴經》和華嚴宗),認爲它與繼承達磨“以心傳心”的禅宗宗旨完全一致。

  在延壽的著作中最引人興趣的,是對衆生契悟真如自性“一念成佛”的論述。他雖然主張禅教會通,禅僧不僅應修持“理行”,還應修持種種“事行”,但同時發揮華嚴宗“圓融”頓教思想,認爲一旦領悟真如自性,便可當即覺悟解脫,“悟心成祖”、“一念成佛”。他說:

  是故今從十住(按:華嚴四十一菩薩階位中最初的“十住”位)初位(按:發菩提心),以無作(按:意爲無生滅)叁昧,自體應真,煩惱客塵,全無體性,唯真體用,無貪嗔癡,任運即佛。故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何須數劫(按:劫,可概釋爲極長時間),漸漸而修,多劫積修叁祇(按:叁阿僧祇,不可計量的時間)至果。心緣…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