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P3

  ..续本文上一页用华严宗的一真法界缘起和圆融的思想。他说,由于清净的真如(真心)法界随于“染缘”,便形成“十法界”中的“六凡法界”: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而随于“净缘”,便形成“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十法界虽成因层次不同,但皆以“一真法界”为本源。若以华严宗的“四法界”道理来表达,理法界相当于心之性、体(真心),事法界相当于心之相、用(包含妄心及其所谓显现之万有),不仅理与事二法界互相圆融,任何的事法界之间也圆融无碍。于是,理与事,真与妄,事与事,一切法界之间融通交彻,“重重无尽”。[11]

  延寿还引用古人运用法相宗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理论,对真妄交彻的思想进行解释的说法。法相宗以“遍计所执性”来说明世俗认识是虚妄无实的,所谓“情有理无”;所谓“依他起性”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依心识变现而成,幻化不真,为“非有似有”;“圆成实性”,指通过认识依他(心识)而生起的一切现象空寂无实,达到契悟唯识“真性”的精神境界。[12] 《宗镜录》

  卷5载:

  古师广释真妄交彻之义云:夫真妄者,若约三性,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净分通真,染分为妄。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理无,妄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染分依他为妄者,缘生(按:缘起,依他而起)无性,妄彻真也;无性缘成,真彻妄也。若约随俗说真妄者,真妄本虚,则居然交彻;真妄皆真,则本来一味。故知真妄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

  在这段文字之后,又从真如、生灭二心和真如随缘的方面,论述真妄交彻的思想,说:

  此一心常具真如、生灭二门。又真、妄各有二义:一、真有不变、随缘二义;二、妄有体空、成事二义。由真不变故、妄体空,为真如门;由真随缘故、妄识成事,为生灭门。以生灭即真如故,诸经说无佛无众生,本来涅槃,常寂灭

  --------------------------------------------------------------------------------

  [11] 主要参考《宗镜录》卷4有关段落,载《大正藏》册48,页435下~438。

  [12] 参考《成唯识论》卷8。

  页466

  相。又以真如即生灭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按: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号曰众生。既知迷悟、凡圣在生灭门,今于此门具彰凡圣二相。[13]

  这里不想就上述引文的论证推理所根据的理由、逻辑进行评述,只就其结论指出:延寿的本意不过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社会人生的一切事情,皆是真如(真心)“随缘”显现的,所谓菩提解脱之道,也在世俗生活之中,甚至说“一切诸法,即是佛道”。同样,体现“真”的佛与处于“妄”的众生也本来没有差别,从根本上来说,“当凡心而是佛心”,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然而从现实性上来说,如同真与妄有区别一样,佛与众生也有差别,关键在于能否体悟心性的道理,悟则为佛,迷则为众生,所谓“若顿见真性,即一念成佛”。[14] 然而,延寿作为禅僧自然特别强调的是前者。这种说法可以促使信徒对修行和解脱建立自信。

  (三)心与理、事

  延寿认为在隋唐时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唯有华严宗的教理与禅宗最为一致。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除通过论述真如“一心”缘起和真妄交彻来说明佛性是世界的本体,烦恼与菩提、解脱的彼岸与世俗的此岸、众生与佛是互为容摄,相即不二之外,还运用华严宗的理事圆融的理论,来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

  延寿在《宗镜录》等著作中引用最多的华严宗著述有:唐法藏《华严探玄记》、《华严经指归》、《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还源观》)、《华严策林》;澄观《华严经疏》(《清凉疏》)、《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华严演义》)、《华严法界玄镜》;李通玄《新华严经论》(《华严论》、《李长者论》)等。

  法藏(643~712)在《华严经探玄记》卷1认为《华严经》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将“法界”置于华严宗教理体系的中心地位。何为法界?法藏在论述中特别强调法界所包含的真如、法性的意义,在论证中贯彻著真如随缘和不变的观点。他在《华严五教章》卷4利用真如随缘不变和法相宗的“三性”的理论,论述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和圆融无碍的思想。澄观(738~839)继法藏之后对华严宗教理有很大发展。他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将禅宗的心性学说引用华严宗。他在《华严经演义钞》卷1、《华严经行愿品疏》等著作对法界所作的解释中,特别强调它所具有的心性意义,将法界的总体直接解释为“一心”、“心体”、“心性”。因此,他所说的法界缘起,实际就是心性缘起、“一心法界”的缘起。澄观应诏入宫向唐宪宗说法,

  --------------------------------------------------------------------------------

  [13] 以上见《大正藏》册48,页443下。

  [14] 以上引自《宗镜录》卷14、卷3、卷17,载《大正藏》册48,页492下、页433下、页504下。

  页467

  明确地说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15] 李通玄(635~730)《新华严经论》以利用《周易》五行阴阳学说解释唐译《华严经》著称。

  从延寿的著作看,他在对法界的解释中受澄观的影响最为显著,认为法界的总体意义就是“心”、“一心”或“真心”。《宗镜录》卷25引澄观《华严经疏》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也。”[16] 让我们看看延寿是怎样发挥华严宗的理、事法界缘起圆融的理论,来论述“一心”法门的。

  首先,何为理、事,它们与心是什么关系?延寿在《宗镜录》卷12引不知作者的对唐代杜顺《华严法界观门》的“理事无碍观”中的“理遍于事门”的解释中说:

  一多、内外,相遍相在,而无障碍,唯是一心圆融故。寄理、事以彰之:以体寂边,目之为理;以用动边,目之为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俱心,所以一切无碍。如上无边分限差别之事,唯以一理性熔融,自然大小相容,一多即入……。以理性为洪炉,熔万事为大冶,则销和万法,同会一真。[17]

  意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一心”缘起而成,因为皆以心为本体,所谓彼此融通无碍。如果用理、事来表示,心的体、性、寂(静止、不变)的方面为理,而心的用(功能、作用)、相、动(运动、随缘)的方面则为事。理表现为事,事体现理,皆属一心,所以世界万有“一切无碍”。

  既然如此,在延寿看来,华严宗用来表述理、事圆融无碍的理论都可以引证。他多次引证的华严宗的理论有:

  (一)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所说的“十玄门”: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18]

  (二)六相圆融论: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及《华严五教章》中所载一样,即: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19]

  (三)四法界论:澄观《华严法界玄镜》是对杜顺《华严法界观门》的注释,他在杜顺原来的三观三法界之前增加“事法界”成为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20]

  --------------------------------------------------------------------------------

  [15] 《法界宗五祖略记》。

  [16] 《大正藏》册48,页556下。

  [17] 《大正藏》册48,页482下。

  [18] 《宗镜录》卷28、卷38所引则为智俨《华严经搜玄记》的十玄门、《注心赋》卷3,次序文字稍有不同。

  [19] 《宗镜录》卷46、《注心赋》卷3等。

  [20] 《宗镜录》卷4、卷35等。

  页468

  延寿在不同的地方引证华严宗的教理,主要是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总该万有,即是一心”。[21] 此心(亦称真心、真如、法性、佛性)性、相虽以理、事不同形态表现在自然、社会、人事等各个方面、各种现象之中,但它们彼此之间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从空间来说,广狭、大小相即无碍,于一微尘容得下无量佛国世界,无量世界可入一毛孔之中;从时间来说,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在一念;从数量上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其他如总体与部分、同与异等等也无不是相即圆融无碍。从生命世界来说,凡与圣,众生与佛、菩萨,解脱的彼岸与此岸,烦恼与菩提,无一不相即圆融。原因是“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22] 通过这种理事关系的论证,延寿得出的结论是:“一心即万法,万法即一心”。[23] 这为他奉“一心为宗”撰写《宗镜录》,劝人信奉“以心传心”的禅宗,并主张吸收华严宗系统的心性缘起的理论以及其它宗派的心性理论,提供依据。

  第二、通过理事、事事之间圆融无碍的论证,可以进一步说明上述“真妄”二心交彻的道理。真心为体、为理,妄心为相为用,随缘成事,那么理与事、事与事之间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也就是真心与妄心之间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由此在逻辑上可以得出,“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凡圣一如,本无迷悟”;“若约事备陈,则凡圣无差而差;若就理融即,则生(按:众生)佛差而不差,俱不离真如之体”。[24] 延寿甚至在《宗镜录》卷25说:“修此法者,现世成佛。”[25] 他在《注心赋》卷1说:“禅宗门下,从上已来,但了即心是…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