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楊曾文

  中華佛學學報

  第13期(2000.07)

  頁457-477

  --------------------------------------------------------------------------------

  頁457

  提要

  延壽(904~975),俗姓王,錢塘人。嗣法于法眼宗創始人文益的弟子天臺德韶(890~971)。延壽先在明州雪窦山傳法,逐漸聞名。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國王錢弘俶請延壽至杭州靈隱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持,翌年又請他到錢塘永明大道場擔任第二代住持,門下弟子曾多達二千余人。一生著作很多,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叁卷、《唯心訣》一卷、《注心賦》四卷、《觀心玄樞》一卷。

  在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系統論述以南宗爲主體的所謂“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同時又詳細引述其他宗派的心性理論和修行方法,主張將兩者結合,做到禅教會通,理事雙修。

  延壽的禅法理論標榜“以心爲宗”,也就是以心爲“尊”、爲“體”、爲“智”。意爲尊奉大乘佛教的佛性學說爲標准觀察和評述世界萬物、人類社會以及衆生煩惱生死和解脫問題;以禅宗的心性論爲中心,綜合評述大小乘教法和諸宗的教義。

  延壽認爲在隋唐時期成立的佛教宗派中,唯有華嚴的教理與禅宗最爲一致。他通過引述華嚴宗的一真(真如之心、法性)法界緣起、理事圓融和“真妄交徹”的理論,來說明佛性是世界的本體,煩惱與菩提、解脫的彼岸與世俗的此岸、衆生與佛是互爲容攝,相即不二的。他也通過這種引證來爲他的“理事雙修”、禅教會通提供理論根據。既然理、事互相圓融,那麼自悟心性與修持諸種教法也應並行無礙,以“傳心”、“見性”爲宗旨的禅宗和其他教門諸宗也應當會通。

  延壽是最早提出“明心”這個概念的。在他那裏,“明心”與“見性”、“明宗”、“達性”是一個意思,都是體悟自性(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認識佛在自心。他認爲禅僧不僅應修持“理行”,還應修持種種“事行”,但同時發揮華嚴宗“圓融”頓教思想,認爲一旦領悟真如自性,便可當即覺悟解脫,“悟心成祖”、“一念成佛”。然而延壽還著眼于現實性,認爲達到解脫還應當修持六度萬行,經曆

  頁458

  淺深階位。這是以往禅宗沒有提到的。

  

  關鍵詞:1. 永明延壽 2. 心性論 3. 一心 4. 理事 5. 明心見性

  頁459

  法眼宗是禅門五宗中成立最晚的一個宗派,創立人文益及其弟子,因爲受到五代時期南唐李氏和吳越錢氏政權的優遇和支持,曾在南方顯赫一時。

  吳越國是五代的十國之一,唐末由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镠(死谥武肅王)建國,以杭州爲國都,占據今江蘇部分和浙江地區。後經叁主,至錢俶(原名弘俶,忠懿王)時對宋稱臣納貢,太平興國3年(978)降宋,國除,但此後被宋封爲“漢南國王”、“南陽國王”、“鄧王”等。吳越國主亦尊崇佛教。文益的嗣法弟子中以天臺德韶(890~971)最有名。德韶受到吳越王錢俶的特別尊崇,被尊爲國師。據《景德傳燈錄》卷26,德韶的嗣法弟子有49人,著名的有永明延壽、五雲志逢、永安道原等人。

  一、延壽及其著作

  延壽(904~975),俗姓王,錢塘人。幼年開始信仰佛教,二十歲以後不食腥葷,經常閱讀《法華經》。年二十八爲吳越國華亭的鎮將,負責督納軍需。當時雪峰義存的弟子翠岩永明在杭州龍冊寺傳法,延壽舍棄家室前往皈依出家,爲其弟子。[1] 此後,延壽到五臺山靜居修習禅定,長達九旬。參谒在天臺山傳法的法眼文益弟子德韶,呈己見解,得到印可,從受禅法。德韶認爲他與吳越王錢弘俶有緣,將有機會大興佛法。延壽後到明州雪窦山(後爲資聖寺,在今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傳法,逐漸聞名。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國王錢弘俶請延壽至杭州靈隱山新建的寺院任第一代住寺,翌年又請他到錢塘永明大道場擔任第二代住持,門下弟子曾多達二千余人。

  延壽在永明寺居住傳法十五年。一生廣讀佛教經論,對儒道二教方面的書也十分熟悉。著作很多,有《宗鏡錄》一百卷、《萬善同歸集》叁卷、《唯心訣》一卷、《注心賦》四卷、《觀心玄樞》一卷以及大量詩偈賦詠。他的《宗鏡錄》等也傳到海外。[2] 宋開寶8年(975)去世,年七十二歲。

  二、延壽的心性論

  從禅宗的傳法內容和方式來說,大體經曆了叁個階段:

  一、禅宗初創期(624~674),包括道信、弘忍的“東山法門”和北宗,針對傳統佛教重視讀經、講經和積累功德的佛事活動,強調坐禅觀心和覺悟自性。

  二、南北宗並立期(676~796),以慧能及其弟子爲代表的南宗針對北宗重視坐

  --------------------------------------------------------------------------------

  [1] 《景德傳燈錄》卷26〈延壽傳〉,《大正藏》冊51,頁421下。

  [2] 《大正藏》冊51,頁421下。關于延壽生平,也可參考《宋高僧傳》卷28〈延壽傳〉(載《大正藏》冊50,頁887中)、宋惠洪《禅林僧寶傳》卷9。

  頁460

  禅觀心看淨、漸修漸悟的做法,提出“定慧不二”、“無念爲本”和“直了見性”的“頓教”禅法,主張禅定沒有特定的形式和程序,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之中,並且更加提倡不執著于經書文字。然而這個時期不少禅僧仍經常正面向弟子說法,論述心性和解脫問題。

  叁、南宗獨盛期(796年以後),特別在馬祖、石頭二系的叁、四代以後,很多禅僧一反從正面說法的做法,盛行以答非所問、反诘語、動作,乃至棒喝交馳的做法,來啓示門下學人自己識心見性,而對有利于教團正常存在發展和與信徒保持密切聯系的讀經、禅觀、持戒、念佛、忏悔、禮佛等修行佛事活動,往往采取貶低和排斥的態度。由此在禅宗叢林産生不少弊病。

  在延壽生活的時代,南宗已經成爲中國禅宗的主體,並且相繼成立五宗,在南北方十分盛行。延壽是法眼宗的學僧,對禅宗發展不同階段的傳法特點和當時禅林已經出現的各種弊病,應當說是十分了解的。從《景德傳燈錄》卷26、《禅林僧寶傳》卷9〈延壽傳〉所載篇幅不大的他的傳法語錄來看,他雖然在接引教導弟子時,仍經常采取回避正面說法和回答的做法,然而同時也撰述了篇幅很大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心賦注》等從正面闡述禅法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一方面系統論述以南宗爲主體的所謂“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同時又詳細引述其他宗派的心性理論和修行方法,主張將兩者結合,做到禅教會通,理事雙修。

  重視考察和論證心性問題是兩宋社會的時代思潮。延壽深入系統地闡述佛教的心性思想,應當說是開宋代社會思想史上心性論的先河,同時也爲兩宋儒道學者考察心性問題,提供便于查閱的思想資料。

  (一)“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鑒”

  延壽編撰《宗鏡錄》百卷,在自序中稱“舉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

  那麼,延壽所奉爲“宗”的“心”具有怎樣的含義呢?在自序中他也將心稱之爲“真源”、“覺海”、“真心”、“真如”、“法性”等;在卷42,他說:

  宗本無異,因人得名。故雲:祖師頓悟直入名禅宗,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薩萬行原穴名心地,衆生輪回起處名識藏,萬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執多,生諸情見。[3]

  因爲禅宗“以心傳心”,故賦予“禅”以心的意義。此外大乘佛教所說的佛性(亦稱

  --------------------------------------------------------------------------------

  [3] 《大正藏》冊48,頁663中。

  頁461

  法身)、菩薩之心地、導致衆生輪回的主體的識藏(阿賴耶識)、心識的智慧功能,也屬于心的範疇。

  延壽在《宗鏡錄》的序中說“心”是本來清淨,空寂無相的,它隨緣形成世界萬有和有情衆生。衆生因心性受“無明貪愛”掩覆,輪回于叁界生死之流。然而人們如能“反境觀心”,體悟本有的清淨真心,便可達到覺悟解脫。他說這一觀心見性的道理,所謂:“窮心之旨,達識之诠,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是“曹溪一味之旨,諸祖同傳;鹄林(按:佛陀逝世于娑羅雙樹林稱鹄林)不二之宗,群經共述,可謂萬善之淵府,衆哲之玄源。”意爲不僅禅宗以此爲根本宗旨,曆代相傳,就是記載佛的言教的衆多經典也講述這個道理,依此宗旨修行可以修得萬善,得到一切智慧。

  延壽的“以心爲宗”,也就是以心爲“尊”,爲“體”,爲“智”。[4] 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尊奉大乘佛教的佛性學說爲標准,觀察和評述世界萬物、人類社會以及衆生煩惱生死和解脫問題;二、以禅宗的心性論爲中心,綜合評述大小乘教法和諸宗的教義。認爲這樣做能夠對世界、社會、人生和全部佛法、菩提解脫之道等做出清晰的認識和判斷,故喻之爲“照萬法如鏡”。

  (二)真心與妄心,真妄交徹,即衆生是佛

  中國佛教界在南北朝之後很重視對心性問題的探討,大體上將大乘佛教所說的“心”分爲兩種。《大乘起信論》中關于“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的論述,是當時和以後佛教界學者最重視的說法。《大乘起信論》說: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雲何爲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是義雲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5]

  以“心真如門”作爲心的“體”,以“心生滅門”作爲心的“相…

《永明延壽的心性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