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

  杨曾文

  中华佛学学报第12期 (1999.7月出版 )

  页219~235

  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

  --------------------------------------------------------------------------------

  页219

  提要

  宗密(780~841年)是华严宗五祖,又是禅僧。他的会通禅、教的著作和理论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圆觉经大疏抄》、《注华严法界观门》、《原人论》等发挥华严宗教理,又应裴休之请著《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约在太和7年(833年)以后,集编《禅源诸诠集》,撰《禅源诸诠集都序》。

  宗密所处的时代,禅宗与其它教派以及禅宗内部诸派之间已产生不少分歧乃至争论。宗密为此忧虑,决定出来会通禅、教。他会通禅教的理论有两个层次:

  一、在以荷泽宗为正统的前提下,会通禅宗内部诸宗。他虽奉荷泽宗为正统,但并不主张废弃其它各宗,认为它们仍可以适应不同根基人们的需要而发挥作用。

  二、禅教会通论。宗密的禅教会通论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禅教同源论,二是禅教会通论。宗密按照自己的见解,把禅宗诸派分为从低至高的三宗,又把佛教经论也按层次高低分为三教,认为上述三宗与三教是相应的,指明它们的一致之处,加以会通。会通的方法是先用三教的教理来印证禅宗三宗,证明它们彼此相应,使人消除对禅与教、此宗与彼宗的分别意识,达到与“无念”相契合的心境:“禅教双忘,心佛俱寂”。到达如此境地,从内心世界来说,念念无非是佛心;从应机传法来说,则句句皆是禅教。教与禅相通,禅门三宗彼此补充,皆为引导众生成佛之妙法。这样,也就没有北宗与南宗、荷泽与江西之争了。如果不站在会通的立场,而局限执守于一教一宗,那么任何教法不仅对教化无利,反而有害。

  关键词:1.宗密 2.《禅源诸诠集》 3.禅藏 4.禅宗 5.禅教会通

  页220

  宗密是唐代著名的华严宗学僧,被华严宗奉为继杜顺、智俨、法藏、澄观之后的五祖。然而他同时信奉禅宗,并且主张神会的荷泽宗为禅宗正统,以直承荷泽宗自许。他既著书发挥自法藏以来的华严宗教理,又撰专著阐述禅宗史论。他的会通禅、教的著作和理论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宗密与裴休

  宗密(780~841年),俗姓何,果州西充(在今四川)人。幼年学习儒学经书,进入青年时期开始接触佛教经论,年二十三入遂州(今四川遂宁)义学院专攻儒学,二年后从道圆禅师出家。[1] 在他为沙弥时,曾随众到府吏任灌家赴斋,受赠《圆觉经》,读后有悟,决心弘扬此经。受具足戒后,至益州(今成都)拜谒南印(惟忠)禅师,此后至洛阳会见南印另一位弟子神照禅师。

  据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圆觉经略疏钞》卷4及《圭峰碑铭》,荷泽神会的门下有一支是:磁州法观寺智如(俗姓王)──成都圣寿寺唯(或作“惟”)忠(俗姓张,亦称“荆南张”、“南印”)──遂州大云寺道圆(俗姓程,长庆2年[822年]后被成都信徒迎归圣寿寺)和洛阳神照,宗密是道圆的弟子。《景德传灯录》卷13也有这种记载,但其中有明显错讹之处。

  胡适曾撰《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后有补充和修定未完稿,原意未变),认为宗密“存心诈欺,存心攀龙附凤”,伪造自己上承荷泽神会的受法世系。说上述继承荷泽神会的智如和尚当是“宗密捏造出来的”,后来虽看到日本宇井伯寿《禅宗史研究(第二)》第五章〈荷泽宗的盛衰〉,查到《宋高僧传》卷29〈道齐传〉所附的〈法如传〉,但仍怀疑他的真实性;胡适又据《宋高僧传》卷11〈自在传〉所附〈南印传〉,谓南印是成都净众寺神会(俗姓石)的弟子,净众神会应上承弘忍──智诜──处寂──无相的法系,而与南宗慧能──荷泽神会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断定“宗密故意把成都净众寺的神会认作东京荷泽寺的神会”。[2] 胡适的这

  页221

  种说法仍缺乏充足的证据。

  在《宋高僧传》〈南印传〉中明明记载南印在师事净众寺神会之前已经“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证”,才拜谒净众神会,后成为其弟子。那么,南印是从谁受“曹溪深旨”呢?应当认为他即是宗密的禅宗著述中的“磁州智如”。此人也就是《宋高僧传》〈道齐传〉附传的法如(在《景德传灯录》作“磁州法如”,约722~810年),俗姓韩,慈州(磁州旧称)人,在东京出家,“往嵩少间,游于洛邑,遇神会祖师授其心诀”,后到太行山的马头峰下结庵居住传法,此地后建成寺,当即宗密所说的磁州法观寺。磁州地处太行山分布区域,法观寺未必如胡适理解的非置于磁州治所城内不可。宗密虽将他的俗姓误作姓王,并称之为“智如”,但仅据这些不足以否定宗密所说自己承继荷泽神会法系的真实性。[3]

  宗密离开洛阳来至襄汉(此指襄阳,今湖北襄樊),在恢觉寺遇到病重的灵峰和尚。灵峰是华严宗四祖澄观(738~839年)的弟子,把自己珍藏的澄观所著《华严经疏》、《华严经演义钞》赠给宗密。自此之后,宗密遥尊澄观为师,潜心研读澄观的华严章疏,并向门下众僧讲述。宗密后来曾到长安礼谒澄观,在其身边师事数年,深究华严宗教理。

  在元和11年(816年)宗密住终南山的智炬寺,撰《圆觉经科文》、《圆觉经纂要》。此后连续住在山中三年研读大藏经。在元和14年(819年)先后住长安兴福、保寿等寺,撰《金刚纂要疏》、《唯识疏》等。从长庆元年至长庆3年(821~823年),退居地处圭峰之下的草堂寺(在今户县),有时住终南山丰德寺,先后撰《华严纶贯》、《四分律疏》、《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圆觉经道场修证仪》等。此外还撰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华严原人论》、《注华严法界观门》,对《大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盂兰盆经》等也著有注疏。

  唐文宗太和2年(828年)庆成节(文宗生日,10月10日),宗密应诏入京城内殿说法,受赐紫袈裟,敕号“大德”。前后住京城三年,太和4年(830年)底回到草堂寺。[4] 在此前后,他应裴休之请著《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大约在

  页222

  太和7年(833年)以后,集编《禅源诸诠集》,撰《禅源诸诠集都序》。[5] (以上主要据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并序》,载《全唐文》卷734与《金石萃编》卷104,及《宋高僧传》卷6、《景德传灯录》卷13本传、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

  宗密于会昌元年(841年)正月于长安兴福寺去世,被迁至圭峰荼毗(火化),年六十二。宣宗大中7年(853年)追谥“定慧禅师”之号,赐塔额“青莲”。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裴休撰《圭峰禅师碑铭并序》(或作《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大中9年(855年)建碑。

  宗密在京期间,与朝中萧俯、温造、白居易、刘禹锡、裴休等人有密切交往。这里仅简单介绍他与裴休的交往。

  裴休(约791~864年),河内济源(在今河南省)人,出身官宦之家。家世奉佛,对佛教义理深有研究。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6年)官至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撰修、中书舍人等职。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出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会昌3年(843年)以后改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曾向怀海另一弟子沩山灵祐咨问禅法;唐宣宗大中2年(848年)迁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从大中4年(850年)回京历任礼部尚书、户部侍郎、盐铁转运使、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大中6年(852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相位五年。[6]

  裴休与宗密交往是在他出任外职之前。他为宗密所作《圆觉经大疏》、《华严原人论》、《注华严法界观门》以及《禅源诸诠集都序》等作序。很可能在宗密回到草堂寺之后,裴休写信请宗密教示禅宗南、北宗及南宗中主要流派荷泽宗、洪州宗及牛头宗情况,请“具言其浅深、顿渐、得失之要,便为终身龟鉴也”。宗密应请写出《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当时裴休尚未任国相,今本文前的〈裴休相国问〉自然是后人改加的。他为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写序时,已经出任外职,宗密已去世。他在书中称宗密为“吾师”。裴休在此期间及出任宣歙观察使时,正式礼黄檗

  页223

  希运为师,希运是马祖弟子百丈怀海的弟子,而在任湖南观察使时又向怀海的另一弟子沩山灵祐咨问禅法。这样他在南宗内部便取得与宗密为同一辈份的身份,即:宗密是继慧能──荷泽神会──智如(或作法如)──惟忠──道圆之后的第六代,而裴休是继慧能──怀让──马祖──怀海──希运之后的第六代。因此在裴休于大中7年(853年)担任国相时写的《圭峰碑铭》中改而说:

  休与大师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

  他在碑中引述当时已经定型的南宗传法祖统说,提到弘忍传神秀为北宗;慧能传神会为荷泽宗,“荷泽于宗为七祖”;慧能传怀让,怀让传马祖为江西宗(洪州宗)。对于荷泽至宗密的一支也有介绍,其中说:“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裴休自认为已经上承马祖法系,在法系上与宗密为昆仲(兄弟)。虽洪州宗与荷泽宗互相敌视,但他对于荷泽法系的以神会为“七祖”,以荷泽为正统的说法并未提出异议,也未回避。

  二、宗密的禅宗著作

  宗密关于禅宗的著作有《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禅源诸诠集都序》。

  (一)、《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中华传…

《唐代宗密及其禅教会通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