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4

  ..续本文上一页sty the thought of Pure L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n and Pure Land layman,s Buddhism the cultural merging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目 录

  绪论 1

  第一节 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 1

   一、明宗教政策对佛教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1

   二、明末“三教合一”思潮刺激和带动了明末佛教的复兴 3

   三、天主教和罗教的盛行促进了佛教对自身的反思 6

   四、明末佛教复兴的内因——求变之内在动力 8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12

   一、研究对象 12

   二、研究现状 14

  第一章 生平践履 18

  第一节 入道及求道历程 18

  第二节 云棲寺四十余年弘法 21

  第二章 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25

  第一节 以戒为基 25

   一、大乘菩萨戒的超越性 26

   二、非善非恶与止恶行善 27

   三、以孝释戒、摄戒归净 30

  第二节 净土思想之特色 34

   一、对净土经典的拣择 35

   二、彰显净土宗旨——对信愿行的深化 37

   三、大乘的圆融——对发菩提心的净宗诠释 38

   四、以福培慧——净业三福 40

   五、持名念佛之提倡 41

  第三节 禅净关系论 47

   一、关于六祖《坛经》 49

   二、融通禅净 51

   三、导禅归净 54

  第四节 明末四大师禅净观比较 57

   一、真可对净土流弊的批评 57

   二、憨山的禅净并重 61

   三、蕅益的消禅归净 65

  第五节 净土修学之制度保证——云棲规约 70

   一、离俗清修的原则 73

   二、外在的约束——经济处罚 74

   三、内在的激励——善行记数 75

   四、净土修学之保障 76

  第三章 对水陆仪轨和放生活动的规范 79

  《水陆仪轨》和《瑜伽施食仪轨》 79

   一、修订水陆仪轨、瑜伽施食仪轨 82

   二、规范水陆道场 83

   三、指归净土 84

  对放生活动的规范 85

   一、以因果提倡戒杀放生 87

   二、规范放生活动 88

   三、寻求放生的传统依据 89

   四、指归净土 90

  第四章 莲池大师与明末居士佛教 92

  莲池大师门下居士及其成就 92

  莲池大师对门下居士的修行指导 98

   一、关于李贽和袁宏道 98

   二、莲池大师对门下居士的指导 103

  第五章 三教融通思想 108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三教合一”及明末三教关系 108

  第二节 对“三教合一”的态度 110

  对儒释关系的态度 111

  对佛道关系的态度 116

  体现三教融合特征的《自知录》 123

  第六章 对天主教、罗教的态度 130

   第一节 对天主教的态度 130

   一、关于“天主” 132

   二、戒杀与杀生合理 134

   三、六道轮回与灵魂不灭 136

   第二节 对罗教的态度 140

  结语:莲池大师思想特质及对后世的影响 146

   一、融通的思想特质 146

   二、对后世的影响 150

  

  参考文献 157

  声明 160

  后记 161

  绪 论

  第一节 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

  

   明末(主要指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短短几十年间,“一方面是从宋明道学转向清代朴学的枢纽,另一方面又是中西两方文化接触的开端。其内容则先之以王门诸子的道学革新运动,继之以东林派的反狂禅运动,而佛学,西学,古学,错综交织于其间。”[《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3,序第1页]在这一思想转型期中,明末佛教以复兴的形式,完成了由宋明佛教向近代佛教过渡的历史使命。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相当复杂,涉及外因、内因多个层面,以下试图从四个方面略加揭示。

  

   一、明宗教政策对佛教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作《三教论》,确立了以儒学为基本统治思想,以佛、道二教辅助朝纲的三教政策:

   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仙佛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 明太祖《三教论》,《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三卷第三册,石峻等编,中华书局,1987,10,第230页]

  朱元璋有过出家为僧的经历,对佛教的文化功能和社会效用,有着较深入的理解,因此,他对佛教的态度是扶持与限制并行。

   元代佛教已存在着很多流弊,出于以佛教“暗助朝纲”的治国理念及自身的宗教感情,朱元璋对佛教进行了多方面的整顿。洪武元年(1368),在金陵设善世院,置僧官对佛教进行管理。十五年(1382),针对僧团混乱的局面,昭令天下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其中,禅指禅宗,讲指华严、天台诸宗,教即指从事祈禳求福之类的瑜伽法事活动。二十四年(1391),又发布《申明佛教榜册》,令天下僧人按类分住其寺,对各类僧人衣服的颜色亦作出规定。为便于加强对僧众的思想管理,洪武十年(1377),下诏要求天下沙门讲习《心经》、《金刚经》、《楞伽经》三经,命宗泐等名僧注释颁行,并亲自为《心经》作序。对有修证的僧人,明太祖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并常常会集名僧召开盛大的法会,还下旨对有大量社会需求然已弊端丛生的经忏佛事,作出具体的规范和管理。同时大力创建、修复寺院,禁止寺田买卖,为寺院经济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在出家制度方面,为保证僧团的纯洁性,限制出家人数、出家年龄,严格度牒的给发,实行试僧淘汰制,并严禁僧人居尘混俗。明太祖的这一系列政策,虽有限制佛教的一面,但其对佛教发展的有效监督和管制,在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和整肃佛教的积极作用。

   明朝后来的君主,虽基本遵行这一保护与限制并行的政策,但是一些具体政策上的不当,使佛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其中,鬻牒制度和官禁戒坛两项政策,直接导致了明中叶以后佛教的衰微。景泰年间,为救济饥荒、解决财政困难,明代宗一改太祖无偿发放度牒的政策,开始实行出卖度牒的政策,这一制度一直沿袭至明朝末年。鬻牒制度的恢复,使大量并无正信的社会闲散人员得以跻身丛林,致使僧尼数量剧增。一时僧团内部龙蛇混杂,僧众素质大为下降,丛林规范、戒法律仪形同虚设。莲池大师曾指摘这一现象:

   僧尼暴横,灭法之由。司世道者从而抑之,佛法乃得久存而无弊,是正以安僧,非以病僧也。[《戒疏发隐》卷五,《莲池大师全集》,莆田广化寺影印本(以下省略),第596页 ]

  显然,他认为贤明君主的政治干预实非破法,反有革除佛教弊端的作用,而僧众的杂滥并非佛法兴盛之象征,反正是导致佛教衰落的直接原因。

   明世宗是明王朝唯一排佛的帝王,他在位中后期,对佛教进行了一系列的压制和打击。其中禁开戒坛的政策,给佛教丛林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嘉靖二十五年(1546),下诏锦衣卫捕系京师天宁寺受戒人众。四十五年(1566),诏禁僧尼戒坛说法,并管制游方。戒坛不开,受戒轨则遂遭废弛,戒法久湮不传;经论禁讲,难启僧俗正信正行,外道之徒得以惑众。在此情形下,丛林僧品愈加芜杂混滥,丛林秩序荡然无存。明末曹洞宗禅师湛然圆澄(1516—1626),在其《慨古录》中就说:

   太祖将禅教瑜伽开为二门。禅门受戒为度,应门纳牒为度。自嘉靖(1566)迄今(1607)五十年,不开戒坛。而禅家者流,无可凭据,散漫四方,致使玉石同焚,金鍮莫辨。[《慨古录》,《卍续藏经》第114册,藏经书院编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第731页]

  临济宗禅师汉月法藏也在其《弘戒法仪》中感叹:“自戒坛一闭,仪法尽亡,相顾讥诃,难于和合。”[《弘戒法仪序》,《卍续藏经》第106册,第968页]

  

   二、明末“三教合一”思潮刺激和带动了明末佛教的复兴

   “三教合一”思潮肇始于唐末宋初。唐代禅宗的兴盛,在三教融合的思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儒、道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明时期,产生了三教融合的两大成果——宋明新儒学和宋元新道教。到明末时,“三教合一”思潮达到了高峰,此时的三教融合仍是以佛教为中心的。反过来,儒道二家对佛教心性理论及禅法的借鉴,扩大了佛教的理论影响力,也促进了佛教自身的反省与改革。

   宋明新儒学吸取佛教心性论,将孔孟的心性学说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层次。理学和心学是新儒学的代表,较程朱理学而言,阳明心学更接近于禅宗思想。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1472—1529)少时即出入于儒佛之间,二十一岁时,因“格竹”失败,对朱子理学产生怀疑,试图寻求另外一条道路。他大量吸取禅宗心性论思想和修养方式,援佛入儒,最后又归本于孔孟的圣贤之说。他后来建立的“致良知”学说,实际上就是把儒家思想禅学化了。禅宗以“心即真如”为本体论,“顿悟成佛”为方法论。受佛性论的影响,阳明心学以“良知”一词,将朱子理学二元化了的“心”与“理”统一起来,提出“良知即是天理”。并一反朱学的“即物求理”,主张反求诸己,在内心中体认天理。阳明心学高倡“人人都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就是说,不论什么人,根据各人…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