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修行
夏泽红居士主讲
明影法师助讲
(一)
明海大和尚:今天上午佛学讲座的题目是《生活与修行》,主讲者是坐在大家面前的夏泽红居士。夏居士学佛多年,与柏林寺的因缘非常深厚,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生活禅夏令营的举办,对于弘扬佛法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今天这场讲座的形式与平常的讲座有所不同,坐在前面的还有一位,就是大家熟悉的明影法师,这场讲座就是采取夏居士与明影法师对话的方式,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于生活与修行的佛法对话,我们欢迎夏居士和明影法师。
明影师:首先,我很荣幸与夏居士一起与大家做一个佛法的交流。我和夏居士认识是在九八年、九九年这一段时间,但很早就经常听我们师父提到夏居士,因为夏居士是夏令营第一届营员和赞助人,而且 12 年来每一届夏令营都来参加,连续地、没有间断地赞助夏令营活动。在我出家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与夏居士和很多我们师父的弟子一起念佛、诵经、来寺里参加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夏居士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对于佛法和善法总是有特别饱满的热情,对于佛法与生活、工作的关系也处理得特别好。在我的印象中,她没有出现在一些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修行与生活、修行与工作的冲突。夏居士是我在修行当中的善知识之一,从她的身上看到很多菩萨的精神。我也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深入地了解一下,夏居士是如何接触佛法,如何亲近师父,如何把修行、工作和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取得了很多出色的成绩?下面我就向夏居士来提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对佛法的信心是从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
夏居士:谢谢明影师的鼓励。对不起,我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说几句,我很感谢明海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在此把这几年生活和工作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当时明海师让我来参与这场对话的时候,我的压力也很大,从来没有想过自已能到柏林寺的讲台上来讲话,更想不到底下会坐了这么多的人,对我来说今天是一场挑战。但是在来之前,我也很仔细地想过,我跟柏林寺的缘分有 12 年了, 12 年前我进柏林寺,深受老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教诲。今天对我来说,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就像回到家,对我的家人汇报这么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情况。看到台下这么多营员,我就想起 12 年前的自已,所以感觉很亲切,好像时光倒流,自已又变年轻了。我下面就回答明影师的问题。
说到对佛法产生信心,我觉得我好象天生就是信佛的。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刚刚可以看书的时候,我所能读到的小说、散文里面,能够跟佛教有关的书不多,但是每当在字里行间捕捉到寺院啊,出家人啊,修行的生活啊,每当我看到这些字眼的时候,就觉得非常亲切。我觉得我跟他们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应该信什么。
今天在座的很多营员很年轻,如果说在三十年前,或者说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想了解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机会是很少的,不像是今天,有柏林寺为我们提供这样的生活禅夏令营。那时候没有,但是我总觉得我应该信什么。每当我看到书里面提到关于寺庙生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向往。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红楼梦》里面有一个贾府的家寺,里面有一位比丘尼妙玉,《红楼梦》里那么多的人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妙玉,很向往她那种生活,一种清净无染的生活。所以好多人问我,你什么时候开始信佛,我说我信佛是天生的。
我在社会上工作,会接触很多人,有的人第一次看到我的时候不知道我是佛教徒,后来通过别人介绍知道以后,就会很吃惊:啊,原来你是佛教徒!有的时候我在荷塘月色素食餐厅接受记者的采访,他们也会问你为什么会信佛啊?因为在社会上很多人的一个观念,一个印象就是,信佛的人一定是曾经对生活很绝望,是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大的打击之后,走投无路了,才会躲到佛门里来逃避他所要面对的那些痛苦。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回答所有的人时都说,我信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向往。然后认识了我们的师父,感谢师父的接引,把我引进了佛门,终于回到了自已原本属于的精神家园。
明影师:从您对佛法与生俱来的信心这一点,可以引发我们对于三世因果的一些思考。为什么有些人生来就信佛?而有些人接触了很长时间还不能建立信心
或者为什么有些人与生俱来就信仰其他的宗教?这与他的前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作为人有前世,人的生命有着无穷尽的历史的一个间接证明。
夏居士:从我自已的这个体验来说,我是相信前世的,我也相信我在前世的时候一定也有很深的佛缘。
明影师:刚才您提到师父,这也是我一直想问的,您是哪一年见到师父的?
夏居士:九三年夏天。
明影师:具体是怎么样一种因缘,能不能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夏居士:我见到师父也是毫无准备的,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惭愧。我见到师父和皈依是同一天,这是我先生安排的。
93年7 月初的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跟我说,今天要早点起,我要带你去见一位大师,今天要皈依。我问什么是皈依?他也不太懂。我知道皈依肯定就是入佛门了,可是到底是怎么样的形式我不知道,皈依以后应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当时我就想,皈依前我一定要搞清楚一些,我要看一些书,弄明白再皈依。可是当时由不得我,他说已经都联系好了,我说那就算了,今天就不去了,我还没弄明白呢,等我弄明白再说吧。他说不行,都联系好了,不然你就去看看。我当时真的没有做皈依的准备,就想只去看看,也可以帮助我了解。然后就到了广济寺。没想到一进门的时候,有一个比我们年长很多的师兄,一进门他就说,哎呀,你们怎么刚来呀,都晚了,就等你们了。结果到了那里,大家很快就排队站好了。然后师兄拿经书在头上一加持,我就跪那儿了。后来,仪式就开始了,我跟着大家就这样皈依了。当时的感觉很高兴,但是也有一些遗憾,遗憾的就是很多事情我不明白。我就这样见到了师父,进了佛门。
现在想起来很感谢那一天,那一天决定了我今后的生活。那时候我是28岁。那一天为以前28年的生命划了一个句号,在我不知不觉之中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命。所以,我很感谢当年让我参加了皈依仪式的那位师兄,前两天我还在荷塘月色请他吃饭,还提到,当时如果不是王师兄啊,我还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皈依,才能亲近师父。一直很感谢他。从我自已的这个经历,也有一个体会,有的时候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搞清才进去。尤其是信仰和跟信仰有关的事情。很多事情机缘没到的时候,我们是不容易搞清的,但是如果我们进去了,你想搞清楚它,就会有很多增上的因缘,使我们进入这个门之后,能够更快的去了解,然后使自已真正地投入进去。
我觉得今天在座的都是年轻人,可能有些人有跟我当年同样的想法。比如说,在咱们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可能也会有皈依仪式。前几年我参加夏令营的时候,看到可能有一半的人,或者是少一半的人不会去参加那个皈依仪式。我不知道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是跟我当年有同样的想法,但是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想把我的体验说出来。我想能够帮助大家在这一次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做一个抉择,就是不一定非要先搞清楚,尤其是跟信仰有关的事情。如果在心里头觉得跟柏林寺有缘,跟佛法很相应,那就进来以后再去了解。这样会使自已增加很多增上的因缘。
明影师:这一点我想提一下,你看那些老头老太婆,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也没有太多对佛法的理解,但是他们对信仰很虔诚,很用功,很精进,也很 有受用。 事实上他们这种看似盲目的信仰,有着非常深的因缘,和他宿世的积累有关,现在看上去他好像不明白,但不明白又有感情,愿意信,这是过去信仰的一种积累。
明影师: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您见到师父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况?
夏居士:我是1987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然后就参加了工作。
明影师:您能不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从 87 年到 93 年这段时间,见到师父以前的工作、生活等基本的情况?
夏居士 :那差不多有五、六年的时间,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动荡不安。我 87 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司法部。在司法部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离开了。离开的原因,我现在想,从表面上来看,是不太喜欢做机关工作。进去以后没几天就学会了喝茶看报纸,没什么太多的事,觉得有点无聊。年轻人总是想做一番事业,就从司法部出来了。我是我们这批毕业的人中,第一个离开原来单位的人。后来就到了一家外企。之后呢,又准备出国,考托福。出国 后没多久就回来了,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我到律师事务所的时候还是比较早,不是合伙人制,律师事务所也算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时间不长又到一家美国公司做销售。之后就遇到了师父。大家也能听得出来,这几年我换了五、六个工作。
明影师 :现在换工作已经是很流行了,我听说有些公司一年下来能够不换的人是很少的。这种频繁的换来换去,当然可能是没有找到自已满意的工作,但另一个方面,是不是从精神上没有找到一个安顿自已的依止?
夏居士: 现在学佛之后认识到,深层的原因,其实是这个原因。表面上看,是工作的环境或者内容不喜欢,但是现在想来深层的原因,就是心里上的不安定,没有心安。不心安,就总是以换工作的形式,总是觉得还会有更好的。还记得有一句话,人挪活,树挪死,人多动几个地方没什么坏处。一山望着一山高。
明影师: 刚才我也介绍了,您是我们第一届夏令营的营员和赞助人。能不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 93 年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情况?
夏居士 :这一说起来,好像挺老资格的,一下子…
《生活与修行(夏泽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