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与修行(夏泽红居士)▪P2

  ..续本文上一页就推到 12 年以前了。我觉得我跟夏令营很有缘,可能因为我姓夏,所以就跟夏令营特别有缘。第一次见到师父,因为是在 7 月初,皈依的当天,师父就跟我说,过几天我的那个寺院——柏林寺,有一个夏令营,你可以去参加一下。大概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我就来了。

  来的路上真是毫无概念。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到过以修行生活为主的寺院,只是去过诸如峨眉山这些旅游景点。那是在 92 年,寺庙还多为旅游景点,没有太多的出家人,更接触不到真实的寺院生活。但是当我一进柏林寺的大门,那时候山门有没有我都不记得了,反正是进了柏林寺的地界以后,感觉真的不一样。有一首歌叫“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当时抬眼望去,柏林寺的天空真的是湛蓝湛蓝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赵县全部的精华都在柏林寺了,寺院与外面就是两个世界,跟我自已 20 多年来生活的世界也有很大的不同。常住的师父们都是那么和善,那么友好,每一个人都笑脸相迎。而我们这些来参加夏令营的营员,可能因为抱着要放下外面的那些事缘,到一个清净的地方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样一种心态,所以也都是很友好,很平和,了解佛法的愿望很强烈,求知的愿望也很强。那时候寺里的建设比现在可差太多了,只有一个普光明殿。听课基本上是露天的,只用帆布棚搭了一个顶棚,四周都是敞开的。风是挡不住的,只能挡一下太阳,挡一下雨。很多人坐在一条长条凳上,就是我们在斋堂吃饭用的长条凳,没有桌子,很艰苦。

  明影师 :这是你从见到师父,皈依三宝之后多久之后的事情?

  夏居士 :半个月。

  明影师 :半个月!您见到师父、皈依三宝、参加夏令营回去之后,您的生活、工作,跟前五、六年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有哪些具体的变化?请您给我们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夏居士 :其实第一次来夏令营呆的时间不长,只呆了两天,因为那个时候我那份工作也是刚刚起步,很忙。然而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已太懵懵懂懂了。当时老师讲课我也听了,他们说的都是佛教的术语,我根本就听不懂,现在想来,就是自己在轮回当中流转得太久了,一点智慧的灵光都没有。很多词汇老师也做了解释,但解释完之后,我就忘了,很愚痴的,呆得时间也短,两天就走了。但是当我走出寺门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对寺院、对师父有一种特别的依依不舍的感觉。如果让我说说在夏令营学到些什么佛法的基本知识,我真的记不住,可是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柏林寺感觉到了一种精神,那种精神给我很大的一种鼓舞,使得我后来在回去之后,在自已的工作当中就特别地努力,基本上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或者是 20 个小时,那个时候工作真的很努力。

  我看到了柏林寺,看到了柏林寺的师父们的生活。那时候老和尚,还有明海大和尚,真的是很忙。寺里的条件这么差,可是师父还要给想学佛的年轻人提供这样的一个参加夏令营的机会,这种精神让我特别感动。而且我还听说,师父当年在修复柏林寺之前,整个寺院只有赵州老和尚的舍利塔,连普光明殿都没有,而且那时候古塔也不象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有点歪歪扭扭了。这种精神,给我很大的鼓励,当工作累的时候,或者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在柏林寺的那两天,看到的那一切。这种精神我到现在还铭刻在心。

  明影师 :您能不能把这种精神描述一下?

  夏居士 :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题目。我觉得以我有限的词汇来说,可以用精进,可以用奉献,可以用普渡众生来形容。明影师还是您来说吧。

  明影师 :我这些年一直留心在师父身上来探求佛法,直接从我们师父的言行、生活当中来体会,体会师父的精神,体会佛法的精神。师父也曾提到过这种精神,现在想不起来是在一个什么场合了,他提到过柏林精神的概念。

  夏居士 :柏林精神?

  明影师 :对,柏林精神。这使我想到昨天大和尚在开营式的讲话上,他提到了要有“开放、融入、承担”的精神。

  夏居士 :对!承担责任,承担苦难,开放胸怀。

  明影师 :明海大和尚在开营式的讲话中提到,“正信的佛教徒应该是开放的,向他人开放,向社会开放,向责任和义务开放;不是偏执的,而是融入的,融入家庭,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人群;不是逃避的,而是承担的,承担责任,承担义务的挑战,承担人生的苦难。”我觉得这也是禅宗直下承担的精神。能不能这样来体会?

  夏居士: 应该也可以说就是菩萨的精神。大乘菩萨的精神,禅宗的精神。

  明影师: 大乘菩萨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现,用我们师父的话来说,就是他所提倡的夏令营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他在法语里也反复强调,要我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这是师父他直接从虚云老和尚,从禅宗多年的修学里面,所提取出来的特别当机、特别契机的大乘佛法的精神。

  夏居士: 明影师刚才说的这些,每次夏令营的时候也都听我们的师父提过,印象挺深的。每一年听到之后,自已的理解都会不同,可能这次来在这点上理解的比较深一点,下一次来的时候自已的状态正好在那一点上,对那句话理解就比较深一点。我们的柏林精神既然已经提出来了,那要靠我们所有的人一点点地去体会,然后在自已的工作生活当中去实践,对吗?

  明影师 :应该说这种精神不是属于我们师父一个人的,应该是属于我们常住的每一位师父,是属于每一位支持柏林寺的恢复、参与柏林寺各项弘法活动的护法、居士,是属于我们 12 届以来以及未来的每一届夏令营的营员的。大家要在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地体会佛法,把佛法的精神运用到生活之中,我们大家都应该成为柏林精神的实践者。

  接下来我想继续了解一下,参加夏令营以后的这几年,您的工作、生活和修行的具体情况?

  夏居士 :说起来很惭愧。从第一次来夏令营之后,这些年我每年都来。工作和生活仍在继续,可是修行两字真的是谈不上,现在说起来我觉得很后悔。每次人家问我:你学佛或是信佛多少年了?我说我信佛是天生的,皈依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学佛或者说修行的时间很短,只是近四年来的事情。

  我在皈依之后有那么六、七年的时间,都是处于一种很不自觉的状态之下。当时也拿了一本《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可是从来没读过,我不太敢读。因为在柏林寺上早、晚课时,一看那个楞严咒,站在那里只觉的晕,好容易刚找到这一个字,一下子又不知道念到哪去了,我再跟着翻、翻、翻,好容易又找到了那几个字,一下又丢了。每天上早课的时候,我就跟着师父们的唱诵头晕脑胀地去找,当时的印象就是:经,我肯定是看不懂。就没有敢碰过经。

  我第一次诵经是什么样的一个因缘呢?今天我真的把大家当亲人一样,坦率地告诉大家我的一些真实感受和经历。说起来当时是很不纯正的一个心态。我听说自己的两个竞争对手已经在读《普贤菩萨行愿品》了,我想他们都能读,我怎么不能读呢?就把那个《普贤菩萨行愿品》拿出来,读了一遍,发现原来也有自己能读懂的经。那几年光阴真的都浪费掉了。本来我那么早地亲近师父,那么早地来柏林寺,那么早地认识了这里的法师,但是那时候,真的像《红楼梦》里讲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一样,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总怕出错。我总觉得别人说出来的都是佛言佛语,自己说出来的话却太俗气,所以不敢多说,也不敢向师父请教什么。我想自己提的问题肯定是太幼稚了,别人可能不太愿意回答我的。自已设置了好多年的障碍,那时候对出家人,对寺院,心里存了一种敬畏之心。不光是对出家人,在广济寺的时候,碰到一个老居士,年纪不大,但是他一直参与寺院组织的修行生活,他就带我去他们家,进门之前我就想,我要看看一个居士的家是什么样——当时根本就忘了自已也是居士,结果进了家门,他让我坐下,对我说,我煮了粥你喝不喝?然后我想,啊,他还喝粥呢!我真的不知道修行人是怎么样的,原来他还喝粥的。(众人笑)

  明影师 :夏居士每一届夏令营都来参加,而且都是赞助者,还有我们师父好多的弘法事业,她和她的先生曾京怡先生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包括赞助当时的《禅》刊。 对柏林寺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她却很少提及。

  夏居士 :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懂,只知道供养。在外面工作,赚到钱之后要供养师父。因为第一次来夏令营,当时那个听课的地方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所以那时候就想帮助师父修一个能让大家听课的地方,那是第一次从寺里回去后最简单的想法。

  我接受佛教的一些观点,是从一本很简单的书上,叫《五福临门》,现在那本书可能很多师父都不会给初入佛门的人推荐的,这本书讲的是人天福报。 94 年一个师兄把一本特别薄的书推荐给我,说你好好看这个吧,因为知道我的底子太差了。我一看,原来里面讲因果、讲轮回。种了这个因就能得那个果,供鲜花能够长得漂亮,修路的人以后会顺利,当时我的印象就是人做善事就象把钱存在银行里一样。比如供养三宝,就像有钱的时候存进去,以后当你有急难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可是我那会儿没有想太多,我这个人其实功利心不是太强,不会算计今天供养这么多钱,明天会得多少。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一些因果和人间福报的道理。可是我又想,这辈子把那么多的福报存进去了,来生我可能还会花,比如这个人有很大的福报,做了很多善事,来生可能成为了国王,等于存进了一百万,又一下子把一百万都拿出来用了,那用完了怎么办呢?如果我总是这样用有什么意义呢?我当时就…

《生活与修行(夏泽红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