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学处
普献法师讲述
汝于无量劫 为欲妄舍身
今为求菩提 此舍方为善
汝于无量劫 具受生死苦
不曾事诸佛 未闻如是行
汝今得人身 值佛善知识
听受菩提行 云何不欢喜
——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目 录
出版缘起
自序
第一讲 富贵心
壹、迷惑受苦
贰、善得人身
叁、富贵之心
一、读书求知
二、五戒十善
三、发菩提心
四、生善法欲
肆、调摄身心
一、节制饮食
二、充分休息
三、适当运动
四、正确呼吸
五、当修忍辱
伍、求一切智
第二讲 菩提心
壹、确立学佛动机
一、发增上心
二、发厌离心
三、发菩提心
贰、发菩提心因缘
一、发心不断一切如来种性
二、发心为能充遍一切世界
三、发心度脱一切世界众生
四、发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坏
五、发心悉知一切众生垢净
六、发心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
七、发心悉知众生心乐烦恼习气
八、发心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
九、发心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
十、发心悉知世界一切众生心行
十一、发心悉知一切众生之三世智
叁、生哀愍心因缘
一、哀愍诸众生孤独无依
二、哀愍诸众生贫穷困乏
三、哀愍诸众生三毒火然
四、哀愍众生诸有所系闭
五、哀愍诸众生烦恼覆障
六、哀愍诸众生不善观察
七、哀愍诸众生无善法欲
八、哀愍诸众生失诸佛法
九、哀愍诸众生随生死流
十、哀愍众生失解脱方便
肆、菩提心的特质
一、解脱究竟
二、三学兼顾
三、法身慧命
伍、发菩提心功德
众生受用
陆、发菩提心方法
攀缘众生
第三讲 普贤行
壹、以行山来填满愿海
贰、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叁、以三德来赞美佛陀
肆、求一切智心路历程
一、承事诸佛
二、内外兼施
三、供养三宝
四、出家学道
伍、种种方便门度众生
一、学一切法
二、示众技术
三、示诸形相
四、示诸行业
第四讲 菩萨学处
壹、幸得人身
贰、修道因缘
一、接纳自我希圣希贤
二、有诸结使能长佛法
三、愚痴众生逆增上缘
叁、修道心态
一、生欢喜心凡事感恩
二、但为众生修菩萨道
三、不味不着亦不生厌
四、以善方便化度眷属
五、作诸事业不舍智心
第五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一)
壹、识佛觉海心源
一、当回归佛陀的出世本怀
二、若得决定心则能修妙行
贰、当不离诸佛住
一、当解行并重不舍初发心
二、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
三、非于色相中而能见于佛
四、不离诸佛住履佛所行道
五、佛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
叁、菩提属于众生
一、勇猛求佛道不厌住生死
二、菩提属众生当念众生苦
第六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二)
壹、念佛不离修行
一、忆念诸佛已当修菩萨行
二、为诸众生念佛修菩萨行
三、尽未来世不离佛善知识
贰、正确认识佛陀
一、见缘起即见法亦即见佛
二、读诵大乘正确认识佛陀
三、当依真实义而观于如来
叁、观察诸法实相
一、观察于诸法自性无所有
二、观法为缘起但是假名说
三、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
四、佛离一切相住于无所住
五、如来大智慧希有无等伦
六、因前五蕴故后蕴相续起
七、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肆、了自心趣解脱
一、以四悉檀导众生趣解脱
二、妄取真实相轮回生死狱
三、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
四、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
五、无常缘起法本质乃空性
六、透过空理肯定行为价值
第七讲 念佛见佛话无生(之三)
壹、佛以二谛说法
一、离垢心解脱自度能度彼
二、积智者所见如实不颠倒
三、若见若众生了知无体性
贰、依缘立命安身
一、常生欢喜心利己又利他
二、铲除伤害思想的癌细胞
叁、安住如实法乐
一、生灭本如幻外求为苦本
二、此中无少物但有假名字
三、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四、平等显实相永断分别根
第八讲 慧学的修学次第
壹、浅谈般若智慧
一、宗教信仰三种类型
二、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三、六度万行相摄相引
贰、慧学修学次第
一、三种般若的境界
二、生得慧与生俱来
三、闻慧的修学原则
(一)当多闻熏习
(二)四依为品管
四、思慧的修学原则
(一)胜解为道根
(二)当依了义法
五、修慧的修学原则
(一)方便与随顺
(二)究竟与实相
六、无漏慧修学原则
(一)观一实相印
(二)当悲智相应
叁、慧学修学成就
一、成佛的潜能
二、当开展佛性
三、闻慧成就者
(一)正见具足
(二)信智一如
四、思慧成就者
(一)净戒具足
(二)悲智交融
五、修慧成就者
(一)定慧均衡
(二)悲智等持
肆、慧学十方便法
出版缘起
当法缘正日益兴盛之际,普献法师离开了经营多年的狮头山元光寺,带着一双拖鞋、一个坐垫、一对木鱼引磬、一对佛前的供灯、一张铺在地上拜佛用的草席、一个水壶及热水瓶、一个电锅,独自到南部山区的简陋工寮作长达六七年的潜修。问他是否需要什么,他总是说:“需要用功精进而已!”又说:“山上果树开花时节,成群的蜜蜂就来采蜜,人也一样,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德养才能真正利益众生。”闭关期间,法师在经典及心性的体悟上全力冲刺,对般若法门、以及菩萨即世间而出世间的度众精神有更深的解悟,坚定了他“护教、重法”的决心,也树立了“融通、不攀缘”的风格。如今许多题材在他的智慧语辩中也发挥得更精辟、更贴切而感人,让信众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娱乐之外得到一股清凉,肯定行为价值。
秉持“对众生有益的就做”的信念,法师又开始为弘法而风尘仆仆的奔波于国内外,他的生活用“忙”字来形容实不为过,除了对外弘法、接引信众,晚上还要为山上的几位住众上课开示。如果对他说:“辛苦了!”他可能回答:“心不苦!”他从来不办法会,也不肯让信众公开为山上募款,他说:“老是跟人家要钱,会让人家对佛教产生误解。弘法是我们的本分,人家肯布施,我们要把它回馈于十方;人家没供养,我们还是要以平等心对待。”至今祥龙山大殿与寮房都还只是铁皮搭盖的简陋建筑。
他常说:“做人切忌占人家的便宜。只有读书例外,读书是最占便宜的事,你花少许钱就把人家毕生的心血买了回来,花少许时间就把别人的经验吸收为自已生命的营养,这种便宜不能放弃。”所以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收听英语广播,具有以流利的英语及多种语言弘法的能力;又由于多方面不断的吸收最新科技医学等知识,造就了他博学多闻、能写能说、能文能武的特质。
中观佛教文化中心感于普献法师弘法利生的悲心,愿与法师“同愿同行”,略尽绵薄之力,将法师历年来游化演讲的精华,整理编辑为“龙山法语”专辑,逐一出版,供养诸上善人,惟愿诸位从佛陀拈花中发出会心的微笑、获得“正法眼藏”,拥有最圆满的人生。
中观佛教文化中心于龙山法雨专辑出版前夕
自序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原是出家僧的本分事,多年来挂着弘法的招牌,国内外到处奔波忙碌,虽具“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苦心,奈因内容粗浅、德学不足,以致感人不深,是一大遗憾。
身为现代的弘法者,除了博学多闻之外,最重要的是内修实证,以德服众,在善巧方便中契理契机,提升信众的信仰品质:未信者令生信,已信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总之,当以正知正见为首要,肯定人性的尊严、人身的可贵、当下的重要、今生的把握,切莫显异惑众,偏离修学正道。
弘法者应是“学佛”者,而非仅是佛学研究者,佛法乃生命的实践,而非仅是数说名相;善说法者当分类演绎,引导信众,从现实人生中,背尘合觉,勘破五光十色的如幻性,能够随缘作主,立处皆真,烦恼层层脱落,正见步步增明,即世间而出世间。
华严经云:“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譬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学佛者当从现实的人生中掌握佛法:商场即道场、工地即佛地、人事即佛事。“有智慧分名为菩萨”,若能从保持正念与明触方面着手作自我训练,则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发白面皱,皆是如来无常法音的宣流,身心世界一切皆是佛法的流露,顺逆皆是契入法界的良机。
衷心感激中观佛教文化中心,将多年来于国内外的演讲,收集整理、编辑成“龙山法雨”专辑,即将逐一出版,愿所有见者闻者正见增明,亦愿所有曾为本文辑出钱出力者福慧圆满。
普献序于祥龙山龙音禅寺戊寅年端月
第一讲 富贵心
唯有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称得上大富大贵。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安!阿弥陀佛!这次承蒙了凡基金会的策划、佛陀文教基金会提供这么好的道场,以及多位幕后策划者的辛劳,使我们有这么好的福报因缘,在这里共同探讨佛陀的智慧,非常谢谢!让我们共同来谢谢他们的付出!
这几年来,大家都已发现我们的社会出了些问题;对新新人类X世代作调查,几乎有一半的新新人类都打算移民到国外。据联合国的调查,还有十亿的人在寻找理想的家园。
各位有没有准备移民?还是继续留在台湾作永续的经营?这几年我在国外曾经碰到很多华侨,准备结束业务回台湾,到底什么地方才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什么地方才是理想安居的场所?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次的智慧人生讲座,我们将连续四个星期,作八次的演讲。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来探讨“富贵心”这个题目。
壹、迷惑受苦
孔子说:富贵如浮云,抓不到。在我们…
《菩萨学处·第一讲 富贵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