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學處·第一講 富貴心

  菩薩學處

  普獻法師講述

  汝于無量劫 爲欲妄舍身

  今爲求菩提 此舍方爲善

  汝于無量劫 具受生死苦

  不曾事諸佛 未聞如是行

  汝今得人身 值佛善知識

  聽受菩提行 雲何不歡喜

  ——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目 錄

  出版緣起

  自序

  第一講 富貴心

  壹、迷惑受苦

  貳、善得人身

  叁、富貴之心

  一、讀書求知

  二、五戒十善

  叁、發菩提心

  四、生善法欲

  肆、調攝身心

  一、節製飲食

  二、充分休息

  叁、適當運動

  四、正確呼吸

  五、當修忍辱

  伍、求一切智

  第二講 菩提心

  壹、確立學佛動機

  一、發增上心

  二、發厭離心

  叁、發菩提心

  貳、發菩提心因緣

  一、發心不斷一切如來種性

  二、發心爲能充遍一切世界

  叁、發心度脫一切世界衆生

  四、發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壞

  五、發心悉知一切衆生垢淨

  六、發心悉知一切世界叁有清淨

  七、發心悉知衆生心樂煩惱習氣

  八、發心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

  九、發心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

  十、發心悉知世界一切衆生心行

  十一、發心悉知一切衆生之叁世智

  叁、生哀愍心因緣

  一、哀愍諸衆生孤獨無依

  二、哀愍諸衆生貧窮困乏

  叁、哀愍諸衆生叁毒火然

  四、哀愍衆生諸有所系閉

  五、哀愍諸衆生煩惱覆障

  六、哀愍諸衆生不善觀察

  七、哀愍諸衆生無善法欲

  八、哀愍諸衆生失諸佛法

  九、哀愍諸衆生隨生死流

  十、哀愍衆生失解脫方便

  肆、菩提心的特質

  一、解脫究竟

  二、叁學兼顧

  叁、法身慧命

  伍、發菩提心功德

  衆生受用

  陸、發菩提心方法

  攀緣衆生

  第叁講 普賢行

  壹、以行山來填滿願海

  貳、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叁、以叁德來贊美佛陀

  肆、求一切智心路曆程

  一、承事諸佛

  二、內外兼施

  叁、供養叁寶

  四、出家學道

  伍、種種方便門度衆生

  一、學一切法

  二、示衆技術

  叁、示諸形相

  四、示諸行業

  第四講 菩薩學處

  壹、幸得人身

  貳、修道因緣

  一、接納自我希聖希賢

  二、有諸結使能長佛法

  叁、愚癡衆生逆增上緣

  叁、修道心態

  一、生歡喜心凡事感恩

  二、但爲衆生修菩薩道

  叁、不味不著亦不生厭

  四、以善方便化度眷屬

  五、作諸事業不舍智心

  第五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一)

  壹、識佛覺海心源

  一、當回歸佛陀的出世本懷

  二、若得決定心則能修妙行

  貳、當不離諸佛住

  一、當解行並重不舍初發心

  二、未知真實法不名爲供養

  叁、非于色相中而能見于佛

  四、不離諸佛住履佛所行道

  五、佛十種應常憶念清淨法

  叁、菩提屬于衆生

  一、勇猛求佛道不厭住生死

  二、菩提屬衆生當念衆生苦

  第六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二)

  壹、念佛不離修行

  一、憶念諸佛已當修菩薩行

  二、爲諸衆生念佛修菩薩行

  叁、盡未來世不離佛善知識

  貳、正確認識佛陀

  一、見緣起即見法亦即見佛

  二、讀誦大乘正確認識佛陀

  叁、當依真實義而觀于如來

  叁、觀察諸法實相

  一、觀察于諸法自性無所有

  二、觀法爲緣起但是假名說

  叁、法性本空寂性空即是佛

  四、佛離一切相住于無所住

  五、如來大智慧希有無等倫

  六、因前五蘊故後蘊相續起

  七、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肆、了自心趣解脫

  一、以四悉檀導衆生趣解脫

  二、妄取真實相輪回生死獄

  叁、不見諸法空恒受生死苦

  四、若住于分別則壞清淨眼

  五、無常緣起法本質乃空性

  六、透過空理肯定行爲價值

  第七講 念佛見佛話無生(之叁)

  壹、佛以二谛說法

  一、離垢心解脫自度能度彼

  二、積智者所見如實不顛倒

  叁、若見若衆生了知無體性

  貳、依緣立命安身

  一、常生歡喜心利己又利他

  二、鏟除傷害思想的癌細胞

  叁、安住如實法樂

  一、生滅本如幻外求爲苦本

  二、此中無少物但有假名字

  叁、有诤說生死無诤即涅槃

  四、平等顯實相永斷分別根

  第八講 慧學的修學次第

  壹、淺談般若智慧

  一、宗教信仰叁種類型

  二、信爲能入智爲能度

  叁、六度萬行相攝相引

  貳、慧學修學次第

  一、叁種般若的境界

  二、生得慧與生俱來

  叁、聞慧的修學原則

  (一)當多聞熏習

  (二)四依爲品管

  四、思慧的修學原則

  (一)勝解爲道根

  (二)當依了義法

  五、修慧的修學原則

  (一)方便與隨順

  (二)究竟與實相

  六、無漏慧修學原則

  (一)觀一實相印

  (二)當悲智相應

  叁、慧學修學成就

  一、成佛的潛能

  二、當開展佛性

  叁、聞慧成就者

  (一)正見具足

  (二)信智一如

  四、思慧成就者

  (一)淨戒具足

  (二)悲智交融

  五、修慧成就者

  (一)定慧均衡

  (二)悲智等持

  肆、慧學十方便法

  出版緣起

  當法緣正日益興盛之際,普獻法師離開了經營多年的獅頭山元光寺,帶著一雙拖鞋、一個坐墊、一對木魚引磬、一對佛前的供燈、一張鋪在地上拜佛用的草席、一個水壺及熱水瓶、一個電鍋,獨自到南部山區的簡陋工寮作長達六七年的潛修。問他是否需要什麼,他總是說:“需要用功精進而已!”又說:“山上果樹開花時節,成群的蜜蜂就來采蜜,人也一樣,必須有足夠的智慧德養才能真正利益衆生。”閉關期間,法師在經典及心性的體悟上全力沖刺,對般若法門、以及菩薩即世間而出世間的度衆精神有更深的解悟,堅定了他“護教、重法”的決心,也樹立了“融通、不攀緣”的風格。如今許多題材在他的智慧語辯中也發揮得更精辟、更貼切而感人,讓信衆在光怪陸離的聲色娛樂之外得到一股清涼,肯定行爲價值。

  秉持“對衆生有益的就做”的信念,法師又開始爲弘法而風塵仆仆的奔波于國內外,他的生活用“忙”字來形容實不爲過,除了對外弘法、接引信衆,晚上還要爲山上的幾位住衆上課開示。如果對他說:“辛苦了!”他可能回答:“心不苦!”他從來不辦法會,也不肯讓信衆公開爲山上募款,他說:“老是跟人家要錢,會讓人家對佛教産生誤解。弘法是我們的本分,人家肯布施,我們要把它回饋于十方;人家沒供養,我們還是要以平等心對待。”至今祥龍山大殿與寮房都還只是鐵皮搭蓋的簡陋建築。

  他常說:“做人切忌占人家的便宜。只有讀書例外,讀書是最占便宜的事,你花少許錢就把人家畢生的心血買了回來,花少許時間就把別人的經驗吸收爲自已生命的營養,這種便宜不能放棄。”所以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收聽英語廣播,具有以流利的英語及多種語言弘法的能力;又由于多方面不斷的吸收最新科技醫學等知識,造就了他博學多聞、能寫能說、能文能武的特質。

  中觀佛教文化中心感于普獻法師弘法利生的悲心,願與法師“同願同行”,略盡綿薄之力,將法師曆年來遊化演講的精華,整理編輯爲“龍山法語”專輯,逐一出版,供養諸上善人,惟願諸位從佛陀拈花中發出會心的微笑、獲得“正法眼藏”,擁有最圓滿的人生。

  中觀佛教文化中心于龍山法雨專輯出版前夕

  自序

  “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原是出家僧的本分事,多年來挂著弘法的招牌,國內外到處奔波忙碌,雖具“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的苦心,奈因內容粗淺、德學不足,以致感人不深,是一大遺憾。

  身爲現代的弘法者,除了博學多聞之外,最重要的是內修實證,以德服衆,在善巧方便中契理契機,提升信衆的信仰品質:未信者令生信,已信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總之,當以正知正見爲首要,肯定人性的尊嚴、人身的可貴、當下的重要、今生的把握,切莫顯異惑衆,偏離修學正道。

  弘法者應是“學佛”者,而非僅是佛學研究者,佛法乃生命的實踐,而非僅是數說名相;善說法者當分類演繹,引導信衆,從現實人生中,背塵合覺,勘破五光十色的如幻性,能夠隨緣作主,立處皆真,煩惱層層脫落,正見步步增明,即世間而出世間。

  華嚴經雲:“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譬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學佛者當從現實的人生中掌握佛法:商場即道場、工地即佛地、人事即佛事。“有智慧分名爲菩薩”,若能從保持正念與明觸方面著手作自我訓練,則花開花落、春去冬來、寒來暑往、發白面皺,皆是如來無常法音的宣流,身心世界一切皆是佛法的流露,順逆皆是契入法界的良機。

  衷心感激中觀佛教文化中心,將多年來于國內外的演講,收集整理、編輯成“龍山法雨”專輯,即將逐一出版,願所有見者聞者正見增明,亦願所有曾爲本文輯出錢出力者福慧圓滿。

  普獻序于祥龍山龍音禅寺戊寅年端月

  第一講 富貴心

  唯有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才稱得上大富大貴。

  各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安!阿彌陀佛!這次承蒙了凡基金會的策劃、佛陀文教基金會提供這麼好的道場,以及多位幕後策劃者的辛勞,使我們有這麼好的福報因緣,在這裏共同探討佛陀的智慧,非常謝謝!讓我們共同來謝謝他們的付出!

  這幾年來,大家都已發現我們的社會出了些問題;對新新人類X世代作調查,幾乎有一半的新新人類都打算移民到國外。據聯合國的調查,還有十億的人在尋找理想的家園。

  各位有沒有准備移民?還是繼續留在臺灣作永續的經營?這幾年我在國外曾經碰到很多華僑,准備結束業務回臺灣,到底什麼地方才是一個理想的家園?什麼地方才是理想安居的場所?這些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這次的智慧人生講座,我們將連續四個星期,作八次的演講。今天我將與大家共同來探討“富貴心”這個題目。

  壹、迷惑受苦

  孔子說:富貴如浮雲,抓不到。在我們…

《菩薩學處·第一講 富貴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