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论 遣破执著▪P11

  ..续本文上一页通过本身就不能证明的邻虚空尘,去比知本来也不可以比证的自性,就好比以本来就不可知见的地下水去比知,像其一样不可知的自性,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你能够通过本来就不存在的石女儿这类事,比知出本来也不存在的龟有毛,那我就相信你能通过邻虚空尘,去比知自性。

  如果你说比量之义,如灯等物,自然而成,此义亦不对。为什么呢?因为离开色等四大四微八种元素,灯也不能存在。就如同邻虚空尘,离开有形的色相等缘,其亦不能存在。这样的话,那假借於自身都不存在的空尘去比知自性如何可能呢?故知自性亦无。

  如果说通过回忆以前所得知识来比知自性是有,所以证、比二量皆可成立。如果没有证、比二量所蕴之内涵,怎么可能有回忆的知识?你这是倒因为果,故此义不对。

  如果离开下文所说的三种知外,才有忆知的存在,那么证量、比量两义就不能成立。所谓三种知分别谓:一、异境知。二、能别知。三、一知。所谓「异境知」,如人曾见瓶,以后回忆的不是瓶而是衣,这就不能叫做忆了。你立义也是如此,色相等表象与自性之物本来不同,而你则通过事物,如瓶子的色相去推断忆知瓶子自性的存在,故义有不对。所谓「能别知」,譬如张氏见到瓶子,过后则王氏忆瓶,此义就不通了。你立义也是如此,觉官能摄取外境,尔后有忆知功能的不是觉官本身,而是人身中能忆知之主宰,能取境之觉官与能忆知之我本来就类别不同,而你则认为先有觉官所摄之境,后则能忆之我忆知,没有这样的道理。所谓「一知」,如人正在注意观看瓶子的时候,其不可能同时又在忆知瓶子。如果说看瓶同时亦有忆知活动,则犯二种过失:一是犯了现知与忆知同时的过错。看瓶的现知与忆瓶的后知本来是不可能同时起用的。因为心念必须专注於一境。如心取色时,不可能同时又取声。第二过错在於,当眼根正在一心一意摄取对象之境时,怎么可能同时忆知其馀之境。你所说的觉官亦是如此,其唯有摄取境相的功能,而无忆知的功能,且其与心念不同,并非刹那生灭,前后变化,而是恒为一如,故非有所谓忆如之存在。只有把上述知一一推翻,忆知之义才能成立。若推翻三知,则成所谓境界同类,能知同类,觉知刹那变灭等三义,如具备这三种反义,那么忆知之义方能成立。既然忆知之意不成,故证、比等量知亦不得成立,由此原因,自性理有之义不成立。

  如果说忆知经由自性所生之义,方才有成,从而产生下文所说的一异、有无等众多之义。当妄念动性,摄取境相时,则同时具有了境、人、智三义。至第二念续生之时,由初念所生之境、人、智三义随之变灭,而随二念生起之三义则续起。前后三义均是同类,只是生时不同,故谓之义是一。且初二两念各生一个三义,从其所生之数相同,故亦说二者是一。前三义随初念变灭、后三义随二念生起。一无、一有,故谓之前后相异。前念展生后念,故说前念是有,前念变灭,后念方生,故又说前念是无。只有具备上述所谓前后既联系又有区别之义,忆知之意才能得成。从这层义上说,由自性所生之义,忆知才能成立。佛教经典上说:若这样的话,我(释尊)大欢喜。如此反倒证明了我的立义,对我又有何损?我现在就依据上述立义,来证明自性是无。比如种子生谷,前种与后谷的关系是不一不异,非有非无。如果说前后是一无异,则不存在前与后的差别;如果说前后有异,则又与一因生异果,谷种生豆果这样虚诞之事何不同?所以没有绝对的一或异的自性存在。所谓非有非无,是说自性变灭,所生之果方能生起,自性变灭,故谓自性非有;所生之果生起,故谓果为非无。自性是因时果未生起,故不可说果是有;果必由自性因所生,又不可说自性为无。由於此义,因果忆知之义才能成立。而如上所述,因果间一异有无之关系皆相待而有,非绝对之存有,故说其无自性之存在。如同谷种与异果,前后不一不异,相互依持,故能成就种种生义。忆知亦是如此,其前后不一不异,相互对待,方能成就忆知的种种忆相。

  原典

  若汝说由色所比故,非不可得者,义亦不然。所比无有故,并如前破。证量不成故,比量亦不成(注释:上文已分析,比量以证量为基础,故曰无证量,比理义不成。)。未有空密处故,因(注释:即自性。)无住所,故不得成。

  若汝说若无可比,比量亦得成,如比有四句:一有(注释:可见之色相、万有。)比无(注释:不可见之自性。)。二无比有。三有比有。四无比无者。是义不然。石女儿、兔角等,并应可比。色等可证、非可证(注释:指自性非可证量。),此义何用?是因无道理故,不可得成。

  若汝说如邻虚空(注释:「空」,碛砂、金陵二本均无。)尘以果(注释:即泛指现象界中亦无存在之色等尘。)比因(注释:即指自性,其为一切现象万法之源,故为之因。),自性亦尔者,是义不然。以邻虚不成故,因果异故,离色等尘不可得故(注释:此句义谓:离开有形的现象,就不可能比量自性的存在。),故譬不得成立。若汝说取非证(注释:即指上文之「邻虚空尘」。因其本来就无形无相,虚妄无证,非为现量所证,故谓之「非证」。)比非所证(注释:即指自性因。自性不可现量,须假借他事比证,故谓所证,而现象用万法亦无一可比知自性是有,故又谓之「非所证」。),如地下水不可知见,比自性、我(注释:即实性、自性之义。)亦如是(注释:谓自性不可知如地下水一样不可以比知的。)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汝能因石女儿比龟毛者,我则信汝因邻虚尘得比自性。

  若汝说如灯自成,比量亦尔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离色等八物,灯不可见故。如邻虚(注释:「虚」,金陵本作「空」。)尘离色等,亦不可得(注释:此谓邻虚空尘若说其存在,也须假一定色相来说明,现其本身无形无相,故不得谓之是有。),所经自性亦不可得(注释:此句义谓:邻虚空尘自身都不能说明是有,怎么还可以通过它来说明自性是有呢?故假借邻虚空尘不能比知自性的存在。),故知无自性。

  若汝说忆知(注释:通过回忆以前所得之知识。)有(注释:指自性存在。)故,故证量、比量并成。若无证、比,复何所忆者?是义不然。

  若离三种知(注释:指下文的异境知、能别知和一知。),外方有忆知,证、比不成故。三种知者:一异境知。二能别知。三一知。异境知者,如人见瓶,后时忆衣,此非谓忆。汝义亦尔,色(注释:所见之瓶色相。)即异物(注释:谓瓶之自性。),已见色时,便忆於瓶,故义不可。二能别知者,譬如张即见瓶,王即后忆者,无有是处。汝义亦尔,觉(注释:谓人身中摄取外境之觉悟。)能取境,我(注释:谓人身中之主宰。)能忆知,此两别类不同,是觉前见,我后忆知,无是义故。三一知者,如人正看瓶时不得生忆。若有忆知,则二过失。一者两知(注释:分别指看瓶时的现知与看瓶后的忆知。因两知前后有别,故不能一时。)一时,不得俱起,以心是一故,心取色时不得取声。二者根(注释:此处指眼根。)正对境未舍,那复得忆馀境。汝觉亦尔,唯是一知,无念念灭。从变异初至解脱前际,恒是一故,是忆知中无有忆知(注释:此句义谓:若觉为一知,无前后变化,则亦无所谓忆知之存在。你所谓忆知已非是忆知。)。若翻此三知,忆知得成。谓境界同类(注释:与上文异境知相对。),能知同类(注释:与上文能别知相对。),知念念灭不得一时(注释:与上文一知相对。)。备此三义,忆知得成。汝忆知不成故,证、比等量亦不得成。以是缘故,自性义坏。

  若汝说忆知由自性(注释:指自性所生之义。),所以得成,一异、有无等造(注释:此句义谓:从而产生下文所说一、异、有、无等众多之义。)。初念(注释:自性本来不动,由无明妄念而动,此动自性之妄念,谓之初念。念有取境之功,故谓有取境之义。)取境则备三义:一境(注释:所缘境相。)。二人(注释:能生能缘之智的认识主体。)。三智(注释:能缘之智。)。并一时俱有。至第二念时,前三(注释:指上文所说境、人、智三义。因境、人、智三者皆由妄念而生,而妄念是刹那变灭,迁流不停,故其所生之境、人、智亦随之变异,前灭后生。)已灭,后三(注释:即指由第二念所生之境、人、智三义。)续起。前后同类(注释:谓初二两念所生,均为境、人、智三义,故谓同类。),是为一义。前后各一(注释:谓初二两念各生一个三义,就其所生之数相同,故谓之一。),亦是一义。前无后有(注释:此就第二念望初念言,谓前三义随初念灭而无,后三义又随二念生而有。),是为异义。前能生后,是其有义。前灭后生,是其无义。备此诸义,故有忆知。由自性故,忆知得成者。内(注释:指大乘佛教之内典。)曰:若尔,我大欢(注释:「欢」,碛砂本作「欢」。)喜。翻成我(注释:释尊自称之语。)义,有何损失?我今由此义故,说无自性。譬如前种能生后谷,此前后谷,不一不二(注释:不同亦不异。),不有不无(注释:不存在亦非不存在。)。若一者,则无前后;若异者,则前后豆故(注释:此二句义谓:若说前谷种与其所生之谷相互不同,即是一因生异果,那又与谷种生豆果又何不同呢?),无一异自性。不有不无者,因(注释:指自性。)灭果生故。因灭故,不有;果生故,不无。因时未有果,故不可说有。果(注释:指自性所生之果。)生时必由因,故不可说无(注释:指因无。)。以是义故,因果忆知,并得成就,故说无自性。如谷前后不一不异,能作种种诸事。忆知亦尔,前后不一不异,故能忆知种种诸境。(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说前后相一,则现相同於前相,这样则无须对前相忆知;若前后相异,则二者毫无联系,故从现相亦无从忆知前相。唯有前后相异,又相互关联,方有忆知存在可言…

《佛性论 遣破执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