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故知不为有根、无根说粗妙等界,正为自性、无性说粗妙耳。
难曰:若汝谓我立无根众生有二过失者,汝立犯重一阐提人无有佛性,永不得涅槃,亦有二失:一者,泰过过失。众生本以我见、无明为凡夫法,寻此无明,由违人空(注释:即指人、我空无之真理。)故起。既起无明,故有业报。若不违人空,则无无明、业报。既无无明、业报等三轮(注释:有多种义涵,在此指惑、业、苦三者。依惑作业,依业感苦,更依苦起惑作业,此三者如轮转而不止,故名之三轮。),若尔,应是圣人,作於凡夫。若谓众生无佛性者,但圣为凡,无凡得圣,此成泰过。二者不及过失。若汝谓有众生无佛性者,既无空性(注释:即佛性。),则无无明。若无无明,则无业报。既无业报,业生岂有(注释:此义是说,众生乃由不同业因所感果报而有,若业报没有,也就不可能有众生存在的理由。)?故成不及。而汝谓有众生无佛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既不信有无根众生,那忽信有无性众生,以二失同故。
译文
执众生皆有佛性之义的人继续诘问道:你说有众生没有佛性,那么像刹底利这样种姓的人,是具有菩萨的四善行以及地狱、人、天等种子,还是不具有?如果说他们不具有这些种子,那么他就应该永远像他现在一样的做人,而不会轮回六道。如果说他们具有这些种子,则与经典所说之义相违。因为佛经曾说,如来以其性智慧力观照一切众生有各种粗陋或胜妙的不同境界,而你这里则说众生常处一道,没有变化,这在经典中是找不到证据的。
又你说有众生永远不能达到涅槃境界,此义也有错误。如有的人前世作过刹底利,后世又变作婆罗门,或人或天人,并没有永久不变的固定身分。如果你说一个人不具有人、天等各种种子,则与理相违。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同时都是不具有。你为什么偏说没有佛性的众生永远不能证入涅槃境界,就如同人没有天人的种子应永远不会达到天人的果报。如果说没有天人种子也可以得到天人的果报,如上文所谓人可以轮回诸道,即么无佛性的众生照理也可以证得涅槃境界。
再则,如果你认为一个众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不同属性的种子,那么无佛性的众生也可以具有佛性的种子。如果说一个众生同时具有二种性质不同的种子,这是否相互矛盾呢?如果说是相互矛盾,那么应该具有一种属性的种子就同时不能具有另一种属性相反的种子,因为这不合道理。如果有无佛性众生,则不应有佛性涅槃的存在。你说众生同时具有二种性质不同的种子,比义亦有碍於理。为什么这样呢?如刹底利无婆罗门的种子,因为这是性质不同的二种属性,决定不能互相并存,那么他后世也不应转世为婆罗门种姓,这与世间的道理是相违背的。再则,如果有佛性众生,后世必定证得涅槃;如果不具有佛性众生,后世必定不能证得涅槃。如果一众生同时具有性质相反的二种属性,那么其究竟属於何者?
执著众生皆有佛性之义的人再继续诘问道:你说有的众生没有佛性,是说他始终一定没有,还是说有时有,有时没有?就如同大地,最初并没有金宝的成分,后来才有,有了之后又没有。你说有众生没有佛性是否也是这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修得了二乘果位后理应再度退堕成凡夫,修得了大乘果位之后也应再度丧失,修得禅定以后也应再度变得心神不定,不能专一。既使修得解脱一切烦恼的果位,之后还会再度失去。如此一般,则修习正道也无什么益用。你如果认为有的众生一定不会有佛性的话,那么修习正道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因为既然其注定不能成就佛性,那修行又能奈之如何呢?
执众生皆有佛性之义的人再继续诘问道:你说众生没有一定的种性,他有时有佛性,有时又没有,就像大地本来没有金宝,有时又会转生出金宝等物。没有佛性的众生,根性低劣,由於根性没有一固定状态,所以也能转胜到涅槃的极境。那么这种转胜是在这一世转,还是等到以后几世再转?如果你说这一世就可以转胜极境,那凭什么转?是因为值遇佛、法、僧三宝,修习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的功德而得到解脱,抑或不是这样?如果说是通过上述善修功德才在此世达到解脱境地,即又为什么说无佛性的众生永远根性低劣,不能转胜涅槃境界?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你说这一世虽修各种善行不能於此世转胜,要等到未来后世才能转胜,所以才说这些众生根性低劣。那么这种低劣根性在未来后世中,是通过不断修习善行才能转胜?还是未来不修,自然转胜?如果说在未来通过修习善行可以转胜,那么这世修习为何不能转胜?再则,如果你说有的众生无佛性是说其永远没有,就像火永远是固定的热性,不可能转变为像水一样的冷性。佛性也是一样,有就有,没有也不可能从无生有。如果你认为众生有无佛性都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你所谓的这个固定性是由某种原因造成的,那么这个固定性也就不能说是固定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本来是不固定的,是由於某种原因才造成现在这个固定的状态。如果说这个固定性是没有任何原因促成,而是自然如此的话,那么又陷入无因的多种可能性的过失之中。所以我也可以说,正是由於没有任何原因促成,众生的本性是不可能固定的,就像你说的固定性没有原因可以解释一样,我说众生根性本来不固定也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解释。这样的话,那么任何没有根据的事物都可以成立了。其次,如果说事物的存在可以没有原因,那么就会犯所谓不平等的过失。如人们可以说石女会生两儿,一白一黑;也可以说兔子有角,一利一钝。这些说法,都是由於无因说的错误所致。就像你所说的一样,如果没有无因说,也就不会产生这些错误。再则,持无因说就会犯与外道邪说一样的错误。有本来就有,你不能说它会消无;无本来也就没有,你不能无中生有。你之所以失同外道,乃是由於你错误地执著於有众生无佛性的谬理所致。
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佛说有的众生不能住於佛性,永远不能证得涅槃极境?
回答说:如果背离大乘佛法,就会导致对佛法的疑虑之心,种下一阐提的恶因。佛为了众生舍弃这种恶因才如此说。如果我们种下一阐提恶因,随顺沈沦,就会长时间地流转於六道轮回之中,不能解脱。为此,佛经才权且说有的众生没有佛性,永远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如果按照究竟的实理来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有清净佛性,如果说其永远不能证入涅槃是一种错谬之见。所以佛性为众生本来固有,不是后天修习而有,更不是无有。
原典
问曰:汝说有众生无佛性者,如刹底利(注释:梵文Ksatriys,印度四种姓之一。其地位仅次婆罗门,为王种,统治阶层。)种,为具有四性(注释:亦名四性行。分别指:(一)自性行,即菩萨自性善良而具十善者。(二)愿性行,即菩萨发心愿成道作佛。(三)顺性行,即菩萨顺六波罗蜜而修行。(四)转性行,即因修行之功转凡成圣。)及地狱(注释:梵文Niraya,译为可厌、苦具等义。佛教所谓六道轮回中这一种。)人、天(注释:亦是指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人道与天道。)等性?为不具有?若言不具有者,人应常人,永无作诸道义(注释:即不会流转六道。)。若具足有者,则违经。如经中说,如来性力能了种种粗妙等界,此众生性既其平等,经不证故。
又若汝谓有众生永不般涅槃者,义亦不然。如人先为刹底利,后作婆罗门(注释:梵文Brahmana,印度四各姓之一。其指净行者,或出家或在家修净行而求涅槃的人。),或人、或天,无决定相(注释:指一种确定不变的身分)故。若汝说不具足者,则与立譬相违。何以故?俱不具故。汝说无佛性众生永不得佛,如人无天性,则应永无天报(注释:生天的果报。)。若无天性而得天报者,亦应有无佛性众生而得涅槃。
复次,若具足性与譬相似者,则无佛性众生应具有佛性。若有有无二性为相违?不若相违者,则应一有一无,是义不可。若无涅槃性众生,则不应有涅槃性。汝言具二性者,义亦不然。何以故?如刹底利无婆罗门性,二性相违,决定无故;后则不得为婆罗门,乖世道故。又若俱(注释:「俱」,碛砂,金陵本均作「具」。)有性义者,后时决得;若不具性义者,后决不得。若一人具此二义,定何以属?
又问:汝立无性众生始终定无,为不定无?譬如大地,初无金性,后时或有,有已更无。汝立无佛性亦如是不?若如此者,则应得二乘性竟后更不得,得大乘性竟后应更失,得定性已后更不定。虽修得通达解脱等功德后还更失,则修道无用,决定立性,并成无用故。
又问:汝立无定性众生,如地或时转为金宝等物。无佛性众生,住於下性,是人性不定故能转为涅槃者,为今生转?为未来转?若汝谓今生转者,云何得转?为值三宝(注释:分别指佛、法、僧。佛为完全了悟真理的人;法为佛所传的法脉与教义;僧为依法修行的团体。)得解脱三善根(注释:对於三毒而立三善根。其分别指:(一)无贪。(二)无瞋。(三)无痴。此三者皆为生无量善法之根本,故名善根。)故转?为不值而能得转?若言修功德分故现在转者,何谓无佛性众生永住下性?是义自坏。若汝谓今世虽修善根,终不得转,未来方转故名住下性者。此性於未来中为修善故转?不修故转?若修故转,今修何故不转?若言未来不修善自然转者,现在未修何故不转?又若汝谓无佛性是定无者,如火定热性,不可转为水冷性,佛性亦尔,有无应定,皆不可转。若不可转者,汝立此定为由因故定?不由因故定?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何以故?本时未是定,由因方定故。若说不由因而定者,则无穷过失。是故我说此性亦复不定,不由因故是义应成。如汝说定等共无因,若尔,非理之事,并应得成。二者不平等过失。如人谓石女生两儿,一白一黑;亦如兔有两角,一利一钝。若人不由因说,此不平等义亦应得…
《佛性论 遣破执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