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证量故不无。由体无故,空义得成;以证量故,假有不失(注释:此句义谓:由於现量的缘故,能见现象的假有,所以从这一现象角度不能说现象无,但现象虽有,其为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实体,所以从本体层面而说一切现象皆空。)。
复次,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何以故?依因缘生(注释:佛教认为一切现象事物均由因缘和合而成,若因缘散尽,则现象亦从之亦灭,故无恒常不变的自性实体。)故。譬如火依他而生,离樵即不可见。亦如萤火,若火有自性,则应离樵,空中自燃(注释:「燃」,碛砂本作「已」。)。若自燃(注释:「燃」,碛砂本作「已」。)有,则应离於燃(注释:「燃」,碛砂本作「已」。)具,为更生事(注释:此指火由樵以外之原因而产生。),则无有用,火成无事(注释:此句义谓:既然火可以不由樵燃,而自我燃烧,那么火也就应该不会有因樵尽而熄灭的情况。),一切诸水所不能灭。若汝说有自性故,是故可灭。若无自性,如幻化火,无有实性(注释:即自性。),无对治故,水不能灭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责汝此火为本有性(注释:即自性。)?为是无性?若本有性者,末(注释:此喻指火的不同状态,其意谓:如果说火本有自性,那么火的不同状态,也就都应一样分有同一自性,则不应有熄灭的情况产生。因为自性即恒常不灭义。)亦是有。本末既有,则应是常,不应可灭。
复次,自性各各自不同,可相坏故(注释:此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本性,有的事物因此而相互克制。如水与火,本性不同而又相克,以水可以灭火,故说可相坏。)。譬如作事,后作事成,前事则坏,如火为水所灭。若一切法各有自性,何能相灭?若汝说若无自性,则火与樵不得异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多有过失,能所不异(注释:火为能燃,樵为所燃,二者有异,混同二者区别,故谓之能所不异。)故。若一不异者,有何能所?火、樵二物亦可说言樵为能照,火为所照。若不尔者,则汝义本立一不成。
外(注释:外道,此指僧佉义说。)曰:若汝说火离一异(注释:一,指火与樵一,没有区别。异,指火与樵异,截然无关。此二均为佛教所破斥,故曰「离」。)者,云何说火从因缘生耶?
内曰:如樵中色等五尘(注释:分别指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此五境能污染真性,故名为尘。),是时不成樵,即於一时(注释:与上句「是时」对应。「是时」指五尘各自独立分散,尚未和合之时;「一时」,则指五尘聚合一体,因缘成熟之时。)并成热性故。四大四微(注释: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造作一切色法的基本元素。四微,指色、香、味、触之四种,其极微难知,故谓四微。四微也是色法之基本元素,依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再依四大而成色法。四微四大,合称八物。)等八物,皆不一不异(注释:一切现象事物均由八元素组合而成,八元素各自属性不同,如风为冷性,火为热性,故谓之「不一」;然八元素又均统一於一物,同有一物之性,故谓「不异」。)。若言冷热(注释:冷,指四大元素中之风性,指四大元素中之火性。)等八物一异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是一者,冷应至热,即堕常见(注释:又名有见,固执一切现象常住不变,无间断之妄见。此句义谓:若执著於八种元素之间统一一物,自性无别,则冷性与热性亦无差别,可以互生,其间无断,故堕常见之妄。)。若言异者,简空而生(注释:简,选择之义;空,此指虚无之义。此即谓从空无中产生。此数句义说,若八种元素自性各异,不能和合一体,则一切事物无从产生,那只能说从虚无中产生。),即是断见(注释:亦名无见,指固执一切现象断灭,不续生之义。),缘冷生热故。若异者(注释:此处是说,如果八种元素自性各异,则不能缘合为一体,而是各自为一物。),应有八火,火若有八,一火(注释:指同一种性质的火。此数句义谓:如果八种元素皆有自性,各各不同,则应有八种不同性质的火,这样的话,那么性质同一的火就不存在。但实际上,世间只有一种性质同一的火,而并不存在各种性质各异的火,所以真正的火,应该是由不同元素缘合而成。)不生,并如前说。是故诸法悉依缘生,何以故?相续(注释:指四大四微等八种元素总是不断地和合缘生各种现象或事物。)不度(注释:现象虽有八种元素缘合而成,但八种元素间不同组合又缘成性质各不相同的事物或现象,故一切现象迁流之中,虽均由八中元素缘合而成(不断),然前后性质各异(不常),没有同一不变的自性存在於其中。)故。相续故不断,不度故不常。以是义故,断常见灭,不一不异,随世间故,亦说一异。
译文
再则,如果说由能量与所量二法的存在而推论一切现象各有自性实体,因而不空,这种立义不对。为什么呢?如果说能量之量从自性中产生,而不假缘於所量的境相,此说无有是处。因为既然没有所量之对象,那能量之名又对待可物而立,能量之智又量何对象?如果说通过观照所量的对象而成就能量之义,此说不对。为什么呢?如果所观照的对象不存在,那么能量之智又缘何而照?所量的对象就是所缘的境相,能量的主观认知就是能缘的智识。如果所量之对象可以独立自成,那能量之立义就无所措用,因为所量与能量相待而有,本依能量,方有所量之名。如果未有能量,所量独立成义,则能量就无所用处。如果所量不关能量,独自成义,那还有什么能与所的对待呢?
如果说能量、所量相互相成,对待而有,但二者又各有自性,并且相互承合,成一对待,一名能量,一名所量,此义不对。为什么呢?如果说能、所二量未相待时,二法已自成义,而后二者对待,方有能、所二名,此种说法有四种过失:一、相对无用。为什么呢?一切诸法未被作为能缘之对象前,已独自成就所量之义。能量之智亦是如此,未能缘对象之前,已独自成能量之义。既然能、所二量各有自性自成,还何必别立二量相对之义呢?二、因为何事未足,须别立二量相待之义?如果只是为了名称而须别立对待之义,那事体已成,何故无名?如果说能量、所量各本其自性而有,彼此尚未相互成一对待,故未有名称,此义不对。为什么呢?既未有名称,何有事体?三、先有所量之义而后有能量之义。如果所量独自先成,而能量未成,那么能量、所量怎样成一对待?所量之名又缘何而成?四、如果说能量、所量同时俱有,那么能、所之义就不能成立。好比牛与牛角的关系,如果牛与牛角同时并生,则无能生之牛与所生牛角的关系。既然从能量与所量的前后和同时等二个时间维度来说其自性所生之义皆不所立,故知一切法自性是空。
再则,如果你说以灯为譬来喻量义,即以灯为能照,瓶为所照,灯、瓶二物各有自性实体,只是二物相待时,方有能照与所照的关系。能量、所量的关系也是如此,二者各有自性,相对待时方成能所,此种譬喻於理有碍。为什么呢?灯仅为能照之义,未成所照之体,与量有能量、所量二义不同,故不可以之为譬,如果你问为何灯未成所照之义?这是因为灯本来是光明通彻,无黑暗之故,所以不以自体为所照之对象。如果说灯也要以自体为所照之对象,照明自体,就如同瓶子一样,自体不明,须别灯来照。那么灯也理应依靠别的灯来照明自体,而不能自体自明。如此类推,灯灯都须他灯来照,以至无穷,那便犯了无穷推理的过失。之所以不能如此,是因为你认为证量与灯有相似的能、所关系,故以灯来譬喻证量。而我则认为灯与灯量二者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故不可以灯来譬喻证量。为什么呢?灯只有照他而绝对没有自照之义。
如果一个灯体自身暗味,可以借助於别灯来照。而实际上,灯体本来无暗,还何必要多此一举,借助他灯来照呢?灯与瓶子等物不同,瓶等自暗不明,所以须借助灯来照明。如果说灯也须照明自体,则理应借助於别灯来照,而实际上,灯不须借助别灯来照,故知灯只是能照而无所照之义。而所谓的量却非如此,量具能、所二义。能缘境相为认知对象的名之为能量,也就是所谓自智缘;为能缘智所缘之境名之为所量,亦即所谓自缘。
以眼识为例来说证量。眼识虽能摄取受所缘之境的色相,却不能对此性质作判别,能了别色相者是意识。所以眼识与意识同时起用,才能成就证量。眼识摄受色相但不能自我了别,须借助於意识的了别功能来判别对象是黄或青色。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称眼识所摄受的色相为所量之对象,能分别色相之意识为能量。
原典
复次,若汝说能量、所量(注释:量,数论学说一个重要的概念,量即指准绳之义,如尽如称,能知长短轻重,故名之。能量、所量为一相互对待而又相互对应之一组概念。所量即为能量所缘之对象;能量即所量为量之主体认知活动。)二法成就,所以诸法各有自性,故不空者,是义不然。何以故?量从自生故。不缘所量境,而能量智自成者,无有是处。既无所量,能量之名对何而立?则量何所量耶?若汝说由观所量故,得成能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前境未有,即量何所缘?所量者是所缘境,能量者是能缘智。若所量已成,能量何用?所本由能,故得所名。若能量未有,已成所量,则能量无用,若所量不关能量,自得成者,有何能所?
若当说能量、所量更互相成,是二各有自性(注释:此句乃就前数句结义而成,前文既说能量、所量相待而有,故无自性。此处乃设问云,若能、所二量相待自有,即各有自性,独立成义,此义能否成立。),而更互相合故,一名能量,一名所量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未相对时,两法已成,而后时得名者,有四过失。一者相对无用。何以故?一切诸法未被缘(注释:即被作为能量认知活动的对象。)时,已成所量。智亦如是,未能缘时,已成能量。既自性已成,何用相对?二者为何事未足,复须相对?若为立名…
《佛性论 遣破执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