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得知。)理当自失。
又如自性离色等诸尘,不可得比,瓶亦如是。若汝云先须证见,后则比如(注释:此二句义谓:因比量依证量为根据,即先有证见之诸现象,后才能比知这些现象间之关系。),如先曾证见火与烟相应,有火比烟。后时见烟,虽不见火,而由於前曾见火故,比度前时,知有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汝谓由色等尘能比知自性,先来未见(注释:指未见自性,比知的前提是先证见过所比之对象,如火与烟,而后方可比推。而自性非为证量所见,故不可以色去比知自性。),云何由色等而得比知?瓶亦如是,如先来未曾证见,云何见色能比知瓶?是则由证量,故有比量,此义不成,证既不成,比、譬、圣言等量皆失。
又有过失,因果无差别故,比智(注释:「智」,碛砂、金陵本均作「知」。)不成。若汝谓自性生五唯(注释:数论派认为有情活动由物质身体与物质世界组成。物质有粗细,粗者五大,为空、地、水、火、风;细者五唯,为香、味、色、声、触;五大为人类认知之对象,五唯则是人类认知的功能。)等,自性为因,五唯为果(注释:数论认为一切现象均由自性产生,五唯亦由自性所衍生的大初我慢与炎炽我慢之助而成。故说自性为因,五唯是果。此衍变可参阅下表:自性——大(觉)——我慢(1、大初——五唯——五大 2、炎识 3、变异——十一根)),因中已有果,果时亦有因,至五唯时,自性终不失。五唯、自性即并本有故,自性、五唯其体则一。若尔,因果无差。云何说五唯能比知自性?此即自体以比自体,义何谓乎?
译文
再则,要破除胜论师的思想应有如下了知。如果说瓶子的自性与其色相完全不同,那么又通过什么来证实瓶子的存在?如果离开事物的色相等各咱外在可感的属性,也可以证实该物的存在,那就无异於说石女可以生儿,用火水浴洗,被龟毛衣,穿兔角鞋,戴空华璎,入闼婆城,与化女游戏等之类荒诞不经的现象,也可以存在。如果石女生儿等妄心所计不能证实其存在,那么瓶等事物的证实亦同此理。既然瓶等色相都不存在,那么瓶之自性云何而有?如果瓶子等物的一切现象均不能成就,则其自性亦不能存在,所以可知,一切现象本性是空。
再则,要破除数论的偏执应该了知。如果说自性因中有果,一切量义方能成就,如一切诸法均有自性,此义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因果一体无二的缘故。如你所说,自性因中就有果,诸法中就有自性,由此可以推知一切所生之现象中亦同样分有自性。如果这样的话,自性因与所生果是一还是异?如果说二者是一,体无二致,又怎么可以相互比知呢?如果说自性因与所生果是异,则又与你自立的因果一体之义相违碍。如果说因中一定有果,就会造成二种过失。一是由於认因为果,则丧失了因的意义。既然说自性因与果毫无差别,那么只须得果即可,还何必要别立一个因?第二种过失是,如果说自性因中本来有果,那么因还有何用?果本来是由一定因展转生出,既然因中已有果,还何必要立一个因?如果你说只有立因之义,才能成立自性之义,此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自性本来就无处所所依。
如果你硬说自性依凭於空、密二处而存在,为何自性无处所所依,此义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自性存在之前,空、密二处皆不存在,怎么还可以说自性依空、密二处而有呢?所谓密者,是指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微尘;所谓空有,是指五大中之空大与五唯中之声尘二物。上述这些五大、五唯二处,在自性存在以前,皆未曾有,怎么能说自性依之而立?自性变异流转之前,五唯、五大皆未存有,而空、密二处又更属五大、五唯,故在自性变异之前,更未存有,那么你把自性立生於何处?
如果说自性存有之前,未有空密,这种说法也不对。为什么呢?因为照数论的观点,自性因中本来有果,若说自性变异之前无有空、密,那无异於否定自性因中本有空、密二果,与其本义相互违碍。如果说自性变异前未有空、密二果,则自性因中本来无果,如果说当自性变异之时,方有空、密二果,则是误认变异本身为自性。如果说自性变异时未有空、密二果,此义亦不对。为什么呢?若如此说,则自性之因就无生果之用,那还有什么在自性之先呢?
如果说自性存有之前无物存在,此说亦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自性则无处依凭。如果说自性无处依凭,又於圣教经义相违碍。数论初祖迦毗罗仙曾对其大弟子阿修利说,造化之初,唯有一浑沌未分之本体,古称暗冥,此中为自性之处所。若说自性之先无物,岂不与此圣言相违。由上述辨难可知,一切现象皆无自性及恒常之我,不能以什么方式立自性是有义呢?
如果说自性变异时,方可譬知自性是有,此说也不对。为什么呢?此说有二种过失:一是以变异譬喻自性,丧失自性如如不动之本义。二是不能说自性本为万法之因。如果反过来说,即以不变异来譬比自性,此义亦不对,因为如此的话,则上文变异之时义就不能成立。如果你硬要说通过自性不变也可以说明其变异之义,即以不动来说动,此义亦谬。因为这样就混淆自性与现象万有的差别,以变异不居的现象之法为实有,这就违碍了自性不变之异。
如果把不变之自性视为变异之万有,万有即自性,此义不对。为什么呢?若这样的话,则万有灭时,自性理应随之而灭,亦异与不亦异之自性则无有差别,不动与动亦混然无二,这样那自性与亦异现象二义之差别还如何成立?如果说自性与亦异之现象没有分别,那么作为自性之因与作为现象之果也就毫无二致,又何必要别立因果二义呢?
原典
复次,破鞞世师义应知。若汝谓瓶(注释:此处指瓶之自性。)等与色(注释:此处指瓶之色相。)等异者,云何得证?若离色等诸德(注释:指事物之属性,此为胜论、数论之一重要概念,均指诸法本体之属性。此处谓瓶之各种属性。另「德」字,碛砂本作「得」。),是物可证者,应如石女有儿,用焰水浴,被龟毛衣,著兔角屣,戴空华(注释:譬喻虚空无华,只是病眼所见。以此譬妄心所计之诸相无有实体。)鬘(注释:印度古人用以被戴装饰之璎珞。),入闼婆(注释:天名,即乾闼婆之略称。)城,共化女(注释:佛菩萨化自形为女者谓之化女。上文所列石女、焰水、龟毛、兔角、空华、闼婆城、化女等,均妄心所幻之相,无实际存在。)戏,是等亦应可证。若此不可证者,瓶等亦尔。色等既无,瓶云何有?如瓶一切诸量(注释:此指现量、比量、圣言量,因此三量均建立在可感的现象存有之基础上,故若色等现象不成,此三量亦无从成立。)亦皆不成;如是自性悉不可得,故知诸法一切皆空。
复次,为破僧佉执应知。若汝说因中有果故,诸量不成(注释:「成」,碛砂、金陵本均作「失」。),如诸法有自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因果一体(注释:「一体」,碛砂、金陵本均作「体一」。)故。汝谓自性因(注释:数论认为自性为万物之本体,自性流转成万物,故谓自性为诸法之因,且因中有果。)中即有果,诸法中即有自性(注释:数论因主张自性生一切法,故一切法中均分有同一自性,可谓法中有自性。),故得比知。若尔,因果为一?为异?若一者,一体有异故,不可相比(注释:比量。无差别故不可相互比知。)。若汝说因果不一者,则自违汝义(注释:数论认为因中有果,因果一体,若谓因果相异,即与其立义相违。)。若因中定有於果,即成二失。一者以因即果,则失於因。自性一(注释:此指自性之因与所生之果是一,无有差别。)故,只得是果,云何有因?二者若已有果(注释:指自性因中本来有果的种子。),因则何用?本由因生,果既已有,何复用因?若汝说是因有故,自性不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自性处所无故。
若汝说由密空(注释:密指地、水、火、风四大与色、香、味、触四微。空,指地、水、火、风、空五大中之「空」与香、味、色、触、声五唯中之「声」。)处故,云何无处所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密空处并未有故。密者谓四大、四尘八物,空者谓空大、声尘二物。如此五大、五尘二处,并未有者(注释:数论认为五大、五唯(尘)均由自性展转生成,故在自性变异之前,并未存在,从时间上说,不可成为自性之处所。),自性云何得立?自性未亦异时,五唯、五大并未有故。空大是空处,四大是密处,二处昔示有时(注释:此数句义谓:自性流转变化之前,五唯五大并未存在,所以作为五大中之「空大」与「四大」亦不能存在。),汝立自性为在何处?
若汝说先自性未有空密者,是义不然。何以故?生因违本(注释:此意谓生因与因中有果之义相违。此数句是说,若说自性亦异之前,未有空、密二处,於理亦碍。因为照数论的观点自性因中本来有果,若如上说,无异於否定自性因中本有空、密二果之种子,故曰违本。)故。若变异前未有空密,则无因用(注释:即指因中有果的作用。)。当变异时始有空密,方有因用者,是则变异应能生自性。(注释:此数句义谓:若说自性因中本来无空、密二果,而是待变异时方有,这就无异说自性不能生二果,而是由变异本身生二果,而这与理有碍。)若汝说是时(注释:指自性变异之时。)此二(注释:指空、密二处。)未有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因不成就(注释:此意谓,若说自性变异之时,空密不存在的话,那么自性作为因中有果之因用之义,就无法说通。)故,何物为先耶?
若汝谓无物先自性者,是义不然,自性无住处故。若无处所,则违汝圣言(注释:指三量中的圣言量。其非证量、比量所可通,唯依圣教经典所说为依。)故。迦毗罗仙(注释:相传为数论初祖,关於此仙事迹,见大博罗他记事诗等书,其中悉为神话难凭。)为阿修利(注释:迦毗罗仙所传弟子,又译为五顶,为僧佉大师。其学说散见於大博…
《佛性论 遣破执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