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芬芳的青莲花、婆师华等各色鲜花送给他们,他们一定会欣喜接受并系在头上。阿难,同样的道理,世耸为我们制定八不可过法,我和五百释迦族女子都当顶戴信受。」
阿难听後,即又返回世尊的住处,恭敬作礼後站在一边,禀告佛说:「世尊为女人制定八不可过法,摩诃波阁波提等女人听後欣然顶戴信受。就奸像是青年男女,洁净端庄,如有人为他们洗沐头发,并在堂上将各色艳丽的鲜花送给他们,他们一定会两手恭敬接过,高兴地系在头上。」
佛听後对阿难说:「这样,阿难,摩诃波阁波提及五百名释迦族女人都可以得受大戒。」佛转又对阿难说:「如果女人不在佛法中出家受戒,佛法可以多住世间五百年。」
阿难听後,闷闷不乐,心怀悔恨,涕泣流泪,向佛恭敬作礼,绕佛而去。
尔时,世尊在释翅瘦尼拘律园。时,摩诃波合波提①与五百舍夷②女人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愿听女人於佛法中得出家为道。」
佛言:「且止,瞿昙弥③,莫作是言,欲令女人出家为道。何以故
瞿昙弥,若女人於佛法中出家为道,令佛法不久。」
尔时,摩诃波合波提闻世尊教已,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尔时,世尊从释翅瘦与千二百五十弟子人间游行,往拘萨罗国,从拘萨罗还至舍街国只桓精舍。时,摩诃波合波提,闻佛在只桓精舍,与五百合夷女人,,俱共刟发披袈裟,往舍卫国只桓精舍,在门外立,步涉破脚,尘土坌身,涕泣流泪。
尔时,阿难见已,即往问言:「瞿昙弥,何故与舍夷五百女人剃发披袈裟、步涉破脚、尘土坌身,在此涕泣流泪而立耶
」
彼即答言:「我等女人於佛法中不得出家受大戒④。」
阿鸡语言:「且止,我为汝往佛所求请。」
弥时,阿难即至世尊所,头面体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愿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
佛告阿难:「且止,莫欲令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大戒。何以故
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徽。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又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时破坏。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
阿难白佛言:「摩诃波合波提,於佛有大恩。佛母命过,乳养世尊长大。」
佛语阿难:「如是,如是,於我有大恩。我母命过,乳养令我长大。我亦於摩诃波阎波提有大恩,若人因他得知佛法僧,此恩难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我出世令摩诃波合波提知佛法僧亦如是。」
佛告阿难:「若有人因他信佛法僧,此恩难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我出世令摩诃波合波提信乐佛法僧亦如是。」
佛语阿难:「若有人因他得归依佛法僧,受持五戒,知苦、知集、知尽、知道,於苦、集、尽、道⑤无有狐疑,若得须陀洹果⑥断诺恶趣⑦,得决定入正道⑦,七返生死便尽苦际。阿难,如是人恩难可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我出世令摩诃波合波提受三自归⑨,乃至决定得入正道亦如是。」
阿难白佛:「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戒,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不
」
佛告阿难:「可得。」
阿难白佛:「若女人於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者,愿佛听出家受大戒。」
佛告阿难:「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⑩,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何等八
「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请令坐。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阿难,比丘尼不应骂詈比丘、呵责;不应谤言:破戒⑾、破见⑿、破威仪⒀。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阿难,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态;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式叉摩那⒁学戒已,从此丘僧乞受大戒。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⒂中半月行摩那埵。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僧安居竞,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态,见、闻、疑。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如是阿难,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若女人能行者,即是受戒。譬如有人於大水上安桥梁而渡。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此八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
尔时,阿难闻世尊教已,即往摩诃波阎波提所,语言:「女人得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世尊为女人制八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即为说八事如上。
摩诃波阖波提言:「若世尊为女人说此八不可过法,我及五百舍夷女人当共顶受 。阿难,譬如男子、女人年少净洁庄严,若有人与洗沫头已,止於堂上,持优鉢罗华⒃蔓、阿希物多华鬘、瞻婆华鬘、苏曼那华鬘、婆师华⒄鬘授与彼,彼即受之系置头上。如是,阿难,世尊为女人说八不可过法,我及五百舍夷女人当共顶受。」
时,阿难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女人说八不可过法,摩诃波合波提等闻已项受。譬如男子、女人年少净洁庄严,若有人洗沐头已,止於堂上,持诸华鬘授与彼,彼即两手受之系置头上。」
「如是,阿难,摩诃波合波提及五百女人得受戒。」佛告阿难:「若女人不於法出家者,佛法当得久住五百岁。」
阿难闻之不乐,心怀悔恨,忧恼涕泣流泪。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注释
①摩诃波阁波提:又作摩诃卑耶和题,或略称波阁波提。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的姨母。释尊出世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
释尊成道後第五年,释尊之父净饭王命终,大爱道遂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从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此比丘尼之始。出家后,新自统理比丘尼,住於精舍附近的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束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四方。
②舍夷:佛陀出家前有五种俗姓,即瞿昙、甘蔗、日种、舍夷、释迦。舍夷为五姓之一。据《佛本行集经》卷五载,净饭王六代之祖被射杀,从血块中生二茎甘蔗,後更由甘蔗生一男一女,姓为甘蔗,别称为日种,其四子移於此,倡释迦姓,复别称为舍夷。
③瞿昙弥:又作情昙弥、瞿答弥,或作翟夷,为释迦族女子的通称。在诸经中,特尊称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闳波提为瞿昙弥。
④大戒:即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守之戒。
⑤苦集尽道:为四种真实不妄、正确无误的真理,称为四谛、四圣谛。㈠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以为世俗世间的一切,本性都是苦。㈡集谛,亦名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通常所谓的业与惑。㈢灭谛,尽即灭。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根绝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惑,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㈣道谛,指超脱世间因果轮回关系而达到出世间涅槃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⑥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全称须陀般那。旧译入流、至流,新译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预流,指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法流。
⑦恶趣:又作恶道。趣,为往道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的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三恶道。依瞠恚而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⑧正道:指中正之道,即趣向涅槃的正直大道。广义而言,与邪道、恶道相对的佛道即称正道;狭义而言,即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正道。
⑨三自归:又作三皈依、三归、三归戒。三自归即归依,依靠佛、法、僧三宝,并请求救护,以解脱一切苦。三自归为成为佛教徒所必经的仪式。
⑩八尽形寿不可过法:又作八敬法、八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违法、八敬戒,单称八敬。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如来成道後,姨母摩诃波阖波提等五百女人要求出家,佛不允许因为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阿难代为三请,佛制定八敬法,若彼等能遵守,则听彼等出家,摩诃波阁波提等顶戴信受,遂得戒。八敬法为㈠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的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而请坐。㈡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㈢比丘尼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㈣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戒毕,应从来僧求受大戒。㈤比丘尼犯僧残罪,应於半月内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㈥比丘尼应於半月中从僧求乞教授。㈦比丘尼不应於无比丘处夏安居。㈧比丘尼夏安居竟应於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忏悔。
⑾破戒:又作犯戒,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四分律》卷五十九载,有破戒五种过,称为破戒五过,即自害、为智者所呵斥、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等。
⑿破见:指以邪见破坏正见。意义与谤法相同,在佛法则为至极重罪。
⒀破威仪:受戒者若犯戒所制止的罪过则为破戒。据《四分律》卷四十六载,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等重罪,称为破戒;若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等轻罪,则称破威仪。
⒁式叉摩那:又作式叉摩那尼、式叉摩尼、式叉尼。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为七众之一,出家五众之一。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的尼众。受具足戒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学习一切比丘尼的戒行,借此二年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姙,并借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
四根本戒即戒淫、戒盗、戒杀、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
《四分律 第三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