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P4

  ..续本文上一页余得阿那含,不用说,便是指的第三不还果了。再如《增一阿含》卷第七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为二

  有余涅槃界,无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槃界

  於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是谓有余涅槃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

  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即是谓无余涅槃界。」 (大正二·页五七九)这则经文说明得更清楚,不还来此世,是有余涅槃界;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即是无余涅槃。「如实知之」 一句,极为紧要,这表明着证无余涅槃,亦并非要待临终灭後始得,而是於现身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不再受「有」,便是无余涅槃了。此「有」乃是生死之相续相,生死不再相续,那就是无余涅槃。但证此涅槃,只要「意解脱,智慧解脱」 ,即可「自身作证」 ,不需要等待灭亡时而般入这无余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这原是阿罗汉果的通义。从这些引徵中,我们已可明了,无余涅槃者即是阿罗汉境界,有余涅槃者是阿那含境界。这与第一则所说恰好相反,第一则是说有余者为阿罗汉生身所证,无余者为阿罗汉灭度所入。正如林五邦氏所说一样:

  由於到达阿罗汉,不是无余涅槃,而足以圣者的入灭(般涅槃)解作无余。因此,有余涅槃便解作了於现法中证得的阿罗汉,无余涅槃则为有余的延长,看作圣者死後的世界。而今却把此有余涅槃又解为不还果,那就完全与上述(在本文便是第一项所述者)所释不同了(24)。

  三、有余依非不还果,阿罗汉果始为有余依。

  第二则是说,有余依即是不还果所证,无余依为阿罗汉果所证。但在同一《杂含经》中,却又有了一相反的解说,这解说是: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此七觉分修习多修习,当得二果,得现法智有余涅槃,及阿那含果。(《杂阿含》卷二十七·七三八。大正二·页一七九)

  此一解说与第二则中引同经七三四节云「若比丘修习七觉分已,当得二果,现法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恰恰相反。这里说,得现法智有余涅槃,及阿那含果,乃将有余和阿那含分开,为两种果位。七三四节云「得漏尽无余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是将无余和阿那含分开为两种果位。一是七三四,一是七三八,中间只相隔三节,这看来使人怀疑,後者可能是刻字错误了,否则在同一经中怎会有此一字之差,而致使改变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

  可是,这节(七三八)经文的意义,在别的经上又并非没有,例如《本事经》四·二云:「如是瑟刍於三果中,我说定能随证一果,谓於现法或证有余依涅槃界,或不还果。」 (大正十七·页六七八)这与上引《杂阿含》七三八「得现法智有余涅槃,及阿那含果」完全是同样的。不还果亦即阿那含果,以此说来,那么《杂阿含》七三八节的意思并没有错,它的字当也就没有刻错了。若不错,则这第三种不同的解说,也就可以成立了。在《本事经》的偈文中,且有说:「生胜定上慧,尽生老死边,证有余涅槃。」 (大正十七·页六八一)尽生老死边,以第二则所引的经文意义来说,应是证无余涅槃的阿罗汉果,始可做到,无此却指为有余涅槃的了。关於这第三种的说法,在巴利圣典里,亦有许多作这样的解释(25)。

  总之,从原始的经典看来,在原始佛教里,对有余和无余涅槃界是有这三种不同的解说的。至於无余涅槃的定义究竟如何,可以《中阿含》卷第二及《本事经》卷第三两则解说,作为代表: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着,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中阿含》。大正一·页四二七)

  云何名为无余涅槃界,谓诸瑟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尽有结,已正解了,已益口解脱,已得遍知,往於今时,一切所受,无所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 (《本事经》卷三。大正十七·页二(九)

  此两则所诠无余涅槃的意义极明,无我我所,即已超越一切的对立,不仅是现在超越,当来亦超越。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正解了,已得遍知,这纯是从道德、智慧而致达的圆满境地。到了此层境地,自己无所遗,亦无所缺。以此无所遗,亦无所缺的圆满意义来解释「无余」 ,则无余的意义,就自不只是「无依身」的说法了。无依身或者也只是从凡情的立场,观察有「依身」就不免仍有自然界(如生老病死)或社会界五(业所感的现实社会)所加予的苦痛,有一分苦痛,则就不可谓之无所缺,或无所遗了。由此,而想为然耳,於是便自自然然地产生了无依身而当作「无余」的正解。当然,如圆满无缺的根本意义来说,无余涅槃也正是通向大乘的,只不过没有大乘涅槃思想那样的积极性罢了(26)。虽然如此,而通常对无余涅槃的解释,大家仍将其作为般入涅槃的一种最高境界。既是般入涅槃,那么无余者又以何可以存在呢

  (这也就是无依身之说,之易於引人误解或难解。)有存在之物,便非无余,无存在之物,岂不成了虚无

  说明这一点,在部派佛教中就是一大诤论。现在且不去谈那种诤论的底细,事实上,原始经典里,也早已对此作了解答。就如刚才所引的《本事经》,在该节经文的下面,接着便说「隐没不现,惟由清净,无戏论体;如是清净,无戏论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这表达得极为清楚,也很深远。有与无,或非有非无,都不足以来说明般入无余涅槃的形状。《游行经》上谓世尊之入灭,亦是於无余涅槃而般入涅槃的,那么世尊般入此一涅槃,究是怎样一个存在状态呢

  《杂阿含》卷第三十二有一节经文特别说及,该经文是敍述外道向舍利弗质问佛陀涅槃後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的问题,正可以引来补充证明《本事经》上所说的「不可谓彼亦有亦无」 ,或「非有非无」 一义。

  「云何舍利弗,如来有後生死耶

  舍利弗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又问,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後生死耶

  舍利弗言:诸外道,世耸说言,此是无记。……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後生死,无後生死,有後无後,非有後非无後,一切答言,世尊说是无记,云何为上座,如是愚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作此语已,从座起去。」这可见佛陀灭度後的存在问题,在当时已引起广泛的注意,然当时佛弟子们,对此亦无法善予答覆,只能回答说是无记。仅仅只有这样一句「无记」 ,这自是没法可令怀疑者满意的。舍利弗回答了这个问题後,他大概也感觉到其意义的严重,难以自安,於是就走到迦叶尊者的地方去,和迦叶讨论。

  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後有生死,後无生死,後有後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箪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後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後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後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後生死,有後无後,非有後非无後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後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狂,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後非无後亦如是说。……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後生死,不可记说。 (大正二·页二三六)

  不可记说,换言之,也就是不可思议,般入了「寂灭涅槃」 ,要想用经验的知识或概念,去想像推测那存在的涅槃境状,这自是无能的,也是徒然妄想的。如来般入了涅槃,是这样的意义,一般阿罗汉般入涅槃,也同样是这种情形。在《增一阿含》卷二十,记述世尊有一次徵询一个有大神通的梵志,该梵志可以从髑髅的察看中,明白死者的死因和生趣。世尊举各种髑髅以问,该梵志均对答正确,最後世尊便举一阿罗汉的髑髅来,询问梵志,此人已生何趣,因何而逝

  梵志便无法以应了。他运用了所有的神通,最大的力量,也无法观察出来阿罗汉髑髅的死因和逝後的住处。最後世尊告梵志言:「梵志,汝竟不识是谁髑髅,汝当知之,此髑髅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所可适应,此是东方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於无余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罗汉之髑髅也。」 (大正二·页六五O——六五一)

  这也可以证明无余涅槃之无处无方无对,非有非无,不可记说之义。此一境界是不易说明的,也难以想像的,但在好疑喜辩的凡夫们,就不免要引起各种推测,而纷纷议论了,於是乃有部派佛教涅槃诤执之出。但不论如何在原始佛教中,原始佛教的涅槃观,是绝非虚无的,也非概念的。而是一实践的,从静态的寂灭中,以求否定生死、痛苦、矛盾现象的浮面,在超对立与言诠的案臼中,可谓已发展到了最高峰,此以《本事经》所述者便最足以代表此一时期的涅槃观念。此观念就在说明,当一人到达了完成圣者的阶段(所作已办,梵行已立,此也就是从凡夫到圣者一切完成的阶段) ,他的一切也就完成了(不论是思想的、道德的,或智慧、价值的) ,进入此一切完成的阶段,精神上也即体证了一个宇宙最高的自在而绝对的境界。此境界,不可说,亦不可思议,因为它是绝对的,所以也就不能说是什么「亦有亦无」 ,或「非有非无」 ,一说有无,便落入了对立形态(如所谓「色」者) ,或感觉,概念的层次(如迦叶答舍利弗云,即是受想行识) 。要言之,此境界乃只是一个完人的安息处所,这便是原始佛教的涅槃;它之有异於大乘佛教者,乃在於大乘…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