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P7

  ..续本文上一页器,跟你说什么也没有用。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藏传佛教的灌顶一样,首先,你是一个容器,于是他说的佛法,能够让你这个容器所以能接纳。这就是灌顶。如果你认为弄点米弄点水,往头上去浇是灌顶的话,那你错了,那根本就错了。所以说法就是灌顶,我接受了,我理解了,我消化了,我受益了,这就是灌顶。灌顶很容易的,灌顶又极其艰难,更多的人,都希望走一个漂亮的形式。需要做一个庞大的仪式,很多的分工,甚至更重视外在五颜六色的装饰,于是你说这个佛式做得非常好,而简简单单的与你说一些个最精华的部分,你却不珍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佛的误区。所以要做一个法器太难了。

  但是不合格的法器却有三种,什么三种呢?(第一种法器覆器,)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是一个容器但是瓶底向上。瓶口向下,就装不进去水了,这个底放到上面因为你拒绝装,许多人对于佛法恰恰就是这样的,他拒绝接受,他为什么拒绝接受他呢?因为他怕一旦接受他之后,对自己的名利是一种伤害,对自己去追求名利是一种障碍,于是他拒绝接受他,说我不接受他,我为什么要接受他?我现在活得很滋润吗,但是你活得快乐与否。这个是很难定位的,你拥有东西并不一定拥有幸福。所以说这就是拒绝。这是一种法器瓶底向上拒绝接受。第二种法器是漏器,什么是漏器,就是瓶子底漏装多少就漏多少,他也不是一个受益者,所以我们自己也给自己一个定位,就是你是不是一个法器。如果你自己今天听完课后,回去后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跟没有听课之前是完全一样,你就等于漏掉了,那就是漏器。那么还有一种法器是染器,什么是染器,是瓶子里本来是脏的,本来是装尿的,装油的,装酱油的,于是你来装佛法了,但是被污染了,所以像许多人如跳大神的,学气功的,他也来学佛法,那就是染器。有许多都这一类的人,他自己学佛的痕迹就带着一种观念存在,那个能证明你是纯正的佛教徒吗?不是,不是需要改变,所以我们既不能做底朝上的拒绝接受的器皿,同时也不能做漏器,也不能做染器。我们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容器。能够容纳佛法的法器,这很重要。

  我们所说的观念的改变,等于说是告一段落。你观念不改变你就很难接受佛法,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佛法。比如说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那么是假的,你就会把他放下,不再执著他。不再执著就是佛法。那么比如说;我们怎么来证明自己学的是不是佛法呢?我觉得临终关怀非常重要,临终那一刹那就证明你是不是法器。你是不是真正的容纳佛法的大器。我觉得就是一种证明与说明。那么临终关怀非常重要。

  接下讲临终关怀极其重要第一点,因为生死交替轮回的一刹那,我们可以拯救自己,也可以毁灭自己。所以生有、死有、中有而中有这一段,我们必须要把握他。如果你不把握它,有可能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所以说他对我们的解脱是最关键的一点。要很好的把握它。

  第一点临终往生差别因缘,各人因缘是千差万别的,你不要认为大家学佛念佛都能往生,这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有两个原因,第一随业往生,随你的习气往生。为什么这样讲

   《瑜伽师地论》里有这样一段话他说;“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就是我,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载体。就是这个肉体,补特伽罗“自以为是”,就是他(指身体)能够承载善和不善。能够造善和不善的业因,“将临命终时,”那么这个补特伽罗的善与不善在临命终时,就看出你有没有修行来了,就看出来你是不是真正的大根器,你有没有很好的佛缘。

  “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就是有的人,自然而然就开始回忆起来,自己原来所做的善业或者不善的业,生离死别的那一刹那非常关键,如果说一个杀生的人,一个害命的人那口气非常难咽。那么一生学好的人,尽是布施做善事的人死的时候非常安详和自在。

  那么我听过极乐寺里一人的母亲,临终时非常怕说“谁来找我了,谁怎么了…”一听狗叫吓坏了。这是什么?这是业。因为活着的人身强力壮,阳气非常重的人绝对是没有这种感觉,但是对于业力现前的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是最关键的一点,所以说把握住这一点太重要了。

  “或他令忆。”什么叫或他令忆,就是有的人自己回忆起自己的善或者不善,那有的人呢或因为他人而回忆起自己的善或不善。对不对,那比如说你有病了,有人来看你了,看你的人是什么人呢?是你非常喜欢的一个人,哎呀!你和他是老朋友,于是他来了之后,你俩的友谊忽然间就回忆起来,你们俩在一起有非常美好的回忆,很多善的回忆都出现了。但还有一种回忆,有人来了,回忆起你们俩在一起干的坏事了,突然间想起来了,这是因缘呀,咱们俩在一起偷东西、杀人了放火了全想起了。那么还有一种是,你俩是冤家对头,你有病他幸灾乐祸来看你了,一生气麻烦来了,马上气死了,一烦恼马上堕落轮回,这是肯定的,你所有的善事都没用了,你就这个因缘就完了。所以说临命终时刹那之间的因缘太重要。

  所以在《维摩诘经》说一个人有病了,临命终时你到他家之后,你要给他开示,开示告诉他,你这一生呀你尽做好事了,比如说你做了某件某件事,他非常高兴,他就转变他命运了,你的故意去找,有的人很难找,但是你的使劲找。因为你要度他啊!你老指责他就麻烦了,这个时候你不能指责,你可以在他精力很旺盛的时候指责他,因为你要救他。在临命终时你不要在指责了,你再指责就完了。在《中阿含经》里有段故事,有个叫阿姆达王的,他是一个大护法,他度僧建寺太多太多,做了无量的功德,到了临命中时他闭着眼睛,有一侍者在旁边给他扇扇子,一不小心(扇子)掉他脸上了,他(阿姆达王)一念嗔恨起完了变成蛇了,是业力之差一念变成蛇。。所以说临终关怀非常重要。变成蛇之后因为他有福德因缘啊,有一天,庙里和他最有缘的一位当家师,在庙里走路,就听到有人喊;“法师请你站住、法师请你站住”这位法师回头看没人啊!又继续往前走,又听到有人喊,回头看还是没有人啊,但是声音非常大非常清晰,于是他循着声音找,于是看到树上有只大蛇,让他寒毛直束,差点没吓晕了,蛇说;“你不用害怕,我就是那阿姆达王”法师说;“怎么这样呢?你干了那多好事”蛇说;“就是一念嗔心起”所以为什么说临命中时关怀很重要呢?临命终时你一定要把握自己。就是这一念嗔心起,于是乎马上就堕落成蛇了,法师说;“你现在叫我干什么呢?”蛇说;“你现在赶紧叫你寺院里的人帮我念经吧!”于是寺院里的人帮他念经忏悔,隔了几之后天,天上突然间打了一个大雷,他在那云朵里说;“我已经升天了“这是一个非常有福德因缘人的结果,但是你要知道,如果是我们要不小心变成蛇会怎么样?会有这样的机会

  人和蛇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微妙的事,那是有特殊福德因缘的,就像有人说公鸡和耗子能往生,但是他不是一个普遍规律,我也承认他能往生,但你能说每一只公鸡都能上西方,那是不对的,如果每一支公鸡都能去的话,那咱别做人了,作公鸡不就完了,但是你不觉得那是畜生吗,那是不行的。所以这个例子给我们的感觉是你一定把握住这一段。这一段你把握不住,你修行就是一种失败

  “彼于尔时,”就是说你一定要在这个时候,“与多曾习力最强者。彼于尔时,”我们每一个临欲命中的人,对于曾经许多最强的那一段的习气毛病。习气有善的和恶的,不要以为习气都是坏的,最强的那一段,一个人喜欢吃辣椒这就是他的习气,一个人喜欢念佛这就他的习气。他经常念忽然间佛号来了就能相应。佛法就是找相应找感应,如果她信佛你能够很容易就度他了,如果他不学佛,你费了半天劲也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这就相应 ,这就是缘,没有缘分我可这么讲那结果就不是很好。但是有一点你自己决不白做,你说我自己给他念佛,你不会白做,但是只是这个人很难受益,那么这个时候,他的业力习气最强的,“其心偏记” 什么叫偏记,往往就是随境所转,那个境界现前了马上就随他去,因为什么?这个境界就是你习气毛病曾经所做过的力量最大的一个。那么一旦出现了你马上随他去了。人性的弱点或者是人性的优点,也常常是这样的,所以这都是非常敏感的点,

  “余悉皆忘”就像你平时爱生气,临命终时,谁惹了你马上就随他去了。嗔恨一下都起来了,起来之后,你所做的那些念佛功德、布施善事全忘了,所以叫一招不慎全盘皆输,所以这个很重要。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如果你是学佛法平等法门的,佛法是平等法门,但是你难免的把握不住,所以曾串习者,难免有一些习气毛病会突现出来,就会显现,业力现前。这个时候,“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他忆。唯此不舍不取余心。”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样呢?虽出自忆,应该把握自己,自己忆念自己曾经所做的一切能够有益于他人的,能够自己受益的那些善事,应该努力的去回忆,同时有因缘时,让身边的有缘人,跟你结缘也让他回忆,回忆值得让你快乐的(事),你所做的一些善事,使你的业力不再受到影响,往事不在受到障碍的那样的业种子。这个应该说非常重要。

  “唯此不舍不起余心。”是说这个时候你要坚定,不要胡思乱想。当然了也可能你接受的因缘,恰恰是不好的,往往你也是一心不乱,一心一意的烦恼,一心一意的嗔恨,一心一意的琢磨一些个与佛法不相应的事情,就是这样,“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的一个过程之中,常常会有二种因增上力故,二种业因缘加给我们的增上力。“而便命终。”于是我们就离开里这个世界。哪两种业因缘哪?

  “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什么叫了乐着戏论因增上业,一个人吃喝玩乐,吃好的,喝酒打麻将这就是戏论。人生其实戏论,但是他贪着这点…

《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轮回与解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