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得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当我们用适切的戒律来调伏狂野的心时,所有的缺点会渐渐消失,菩萨的一切德行自会展现。如同龙树菩萨(Naga-rjuna)所说的:
若彼行经粗莽者,
转得细心与专注,
美若皎月出云端。
不论我执何等顽强,要从中解脱并开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种别解脱戒(pratimoksha vows)35,是为修心提供一个稳固基础。透过律藏的清净戒律,我们培养出分辩修行道上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能力。此时我们要精通全部广大的佛法是很困难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以正确的方法承事亲近他,接受其见、修、行上的法教,并照着实修,必将证得佛法精义。
如果你对上师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将在你身上稳定地开展,如同生长在香山(Malaya Moun-tains)檀香树林里的林木,经过多年檀香树叶散发的香气浸熏,结果就带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寻真正的善知识,而去依靠身心混乱的朋友,他们只会教你造作更多恶业,你将像一束掉落阴沟的吉祥草36,难以洁净。这是为什么说:
先是审慎寻上师;
尔后审慎善承事;
最终审慎修法教。
依此三审慎行者,
解脱道上进无误。
在此末法时期,因为人们智力有限、缺乏决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来修习佛法。视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虔诚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诵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简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诵,也浓缩了所有佛教经典的要义。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要,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如果你把它当做主要的修持,那么人、天人、甚至伤人的鬼神,都会善加对待你,你将长寿而无病无殃。在下一世,你会投生普陀山的极乐净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
35 别解脱戒:根据律藏八种在家与出家戒,能免于堕入下三道,并迈向成佛之道。
36 吉祥草:轻细成缕的草。佛陀证悟时,坐在由吉祥草编成的座垫上,故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常于许多佛教仪式中。
决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决心致富,即使刚开始只有一点小钱,终能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你决心读书,假以时日你会变成博学者。如果你决心禅修,最后你将找一条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这端赖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个所向无敌的国王征服了宿敌,你将一劳永逸地征服曾在无数累世中不断折磨你的我执。
9.
末法所生思行极卑劣。
无能利吾谄诳且欺惑;
于焉吾亦难成利他行;
止却无谓竞逐不好耶?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依靠他们来指引我们如何依循佛法生活。家人和朋友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动机——最多也只是积聚财富、击败对手、保护自身利益而已。他们一直在追求这些价值,他们的念头是一条爱憎相续之流。他们老是想着父母病得有多重,子女多么不知感恩,房子多么需要修缮等等。如果我们的心不断绕着这念头打转,我们早已失去对佛法的奉行。当然在常理上,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亲人,尽力给予帮助,但重要的是使我们的身、语、意合乎善行,并尽量努力修持佛法。
遇到令人愉悦的经验时,即使如品尝一口美食这般小事,我们也只想留给自己,甚少愿意让别人取代自己来享用。事实上,这种自私的欲望毫无意义,不仅使别人痛苦,长久以往也会带给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弃了菩萨的六度万行。依止一位善知识,放弃对财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恋,不是比较好吗?
如果你跟随末法时期大多数人的样子,结果就只是像他们一样成了欺骗专家。你会浪费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会像忙于玩耍而忘了饥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将尽,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妈妈而开始哭号。如果你真正想要帮助众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拟定许多野心大计,要做生意、招揽信徒、自抬身价宛若上师,你将如蜘蛛般自陷网中。耗尽一生去织结这般的蛛网,你将难以察觉光阴正在飞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将竭尽所有精力、历经各种险阻,但这些险阻并不像精神修行的试炼,丝毫无助于自我的提升。
尊贵的噶当派上师常用极谦卑的方式来修行,全然不顾舒适逸乐。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抛弃了王宫的享乐,苦行六年之久。既然我们是他的追随者,难道不该抛开俗务,忘却亲朋好友的无尽纷扰,全心全意追循一位真实上师的教导吗?
在轮回中打滚到底有何好处?轮回中的诸事不断遽变,百万富翁变乞丐,乞丐变百万富翁。不论发生什么事,人们永远不会满足——如果赚到一百万,就想赚两百万,如果赚了两百万,就想赚三百万。如此你怎么会满足?只有一件事你应该永远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法。要像一只饥饿的蛮牛吃草一般,永远凝视前方,看那里可以找到更多青草。照此方式修行,就不会失望。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东西你都想得到的话,就永远不会有够用的时间。俗话说:“所有计划如同儿戏。若我们真要付诸实行,永远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们撒手不管,它们霎时都结束了!”
10.
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
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
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
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
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他们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错激怒而处罚你、鞭打你或把你关进牢里。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论你多么照顾他们,也无法永远让他们满意。不论朋友的动机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你依循他们的建议,只会在轮回之网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敌和照料亲人是永无止境的,全是在浪费时间。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则必先切断以下三种束缚:服从权贵,无济于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试图取悦权贵,只会引起情绪骚动。试图用此生的俗事去帮助他人,只是替轮回火上加油。不论这些方法能带来多少满足,充其量都只是暂时的;对死亡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这些是对慈悲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将众生安顿在无死的、极乐的圆满佛果上。
深陷轮回中,你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了知日常俗务的无谓,就像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简,
安简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远的地方闭关,远离纷扰,是确保你会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难道我们不应把这些谨记在心,并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吗?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11.
博学不圆教义增争辩,
修持不为利他多诋毁,
上位不理政事图谋乱,
思惟今世如斯悲厌离。
虽然伟大、证量高深的上师的确出现在此末法时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们就像水银泄地般没入尘土。他们虽精通五明37,并广为弘法,但多数人不是以邪见妄加批评,就是对佛法兴趣缺缺。即使有少数人真正听闻,但一、两天后就觉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这样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贵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是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过去,具德上师会无误地详述法教,进行经辩以厘清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并撰写释论以说明其涵义。这三种佛行事业就像炼金的不同步骤,可以保存及弘扬法教,引导人们真正地修行,臻至证悟。但今日,这些佛行事业却引导各个传承到骄慢与嫉妒的顶峰,使他们热中于竞争、批评和敌对,破犯三昧耶(samaya)38而毒害了真正实修的祥和氛围。
即使像莲师和无垢友尊者39这样的完全证悟者,具有示现奇迹的力量并证得五神通40,有能力带领那些仅是见、听或忆念他们的人走上解脱道,但还是有一些人吹毛求疵,怀疑他们成就的真之实性并想着:“这都是谎言和魔法师的伎俩。”
37 五明:声明、…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