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意宝--上师相应法▪P14

  ..续本文上一页法。

  

  12.本尊:在三根本中(上师、本尊、空行),本尊是修行成就的根本。本尊可以是祥和或忿怒的,周围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眷属众及坛城的环绕,修行者依此而禅定。大护法多杰列巴所说的句子是来自“心愿任运成就”祈请文,这个祈请文是在持明固滇的伏藏法中所寻获的。

  

  13.殊胜铜色山:是在两南方向小洲上,是莲师的净土。

  

  14.舍利塔:尼泊尔的著名大佛塔,是由一位养鸡的妇人和她的四个儿子所建造,为了要将卡谢巴佛的舍利保存起来而盖了此座大塔。在盖完了这个大塔后,经由他们祈请的力量,这四位儿子转世为莲花生大士、寂护大师、吉松德真国王,以及巴米崔雪(一位信佛的大臣)。

  

  l5.空行母:也就是阴性的面相,代表空性智慧。空行母的字面翻译就是“虚空行者”,指的是游走于智慧广界的天空中。

  

  16. 吉松德真国王(790—844):伟大的法王从印度邀请了寂护大师(一般称为大菩萨)及莲花生大士,在西藏建造了桑耶寺,并奠定了西藏的佛教。接着,他从印度邀请了一百零八位伟大的班智达,由毘玛拉密扎带领,将所有的佛法经典译成藏文,与由毘卢遮那所带领的二十五位主要弟子,在桑耶寺接受莲师在西藏所传下的第一个灌顶。其后,他转世为许多伟大的圣者及伏藏者,其中包括持明吉美林巴本人及蒋扬钦哲旺波。

  

  17.普贤王如来:原始佛,了悟本始基中的显现与自己的体性无别,在显现当下即了悟(此为自性之展现)故而成佛,因此他并非由累积福报及智慧而成佛,也就是不经因缘而成佛。

  

  18. 雅火拉:见注11。

  

  19. 大悲者:观世音菩萨的一般称谓,慈悲佛。

  

  20. 桑耶寺:莲师在西藏所建造的第一座寺庙,在此寺庙中,佛教经典完整被译成藏文,同时莲师在此授予许多甚深的开示及灌顶。

  

  21. 龙钦巴尊者:是宁玛巴的学者及圣人中最杰出的一位,第一位将阿底瑜伽十七密续意义写下来的上师,在他著名的“七宝藏”中详述了九乘。在净相中,他见到莲师及空行母耶喜措嘉,而他本人已达到原始佛普贤王如来的境界。

  

  22.毘玛拉密扎:即无垢友,是印度的伟大班智达,他是文殊菩萨,也就是智慧佛的化身,是吉祥狮子及文殊友的弟子。他到了西藏,示现无数的神通,带领那些来自印度参与译经的印度班智达;他所传下的大圆满法教,也就是毘玛宁体传承,是由良文亭真桑波所传下。

  

  23.扎迪瑞比多杰:“贡波的瑜伽狂士”,是全戒比丘南卡宁波化身,莲师二十五位弟子中最重要的弟子之一,也是吉美林巴的亲近弟子,他请求吉美林巴写下大圆满著名的“根、道、果”祈请文。

  

   24.大圆满:第九乘,也是最究竟的乘,指的是一切现象原始即清净,以及一切众生内在任运天成的觉性特质,称为“大圆满”是因为所有的能量都包含在此本初的圆满中。大圆满有三大主要传承:由莲师

  所传下的空行宁体,由毘玛拉密扎所传下的毘玛宁体,以及由毘卢遮那所传下的毘卢遮宁体。

  

  25. 脉:身体中各种能量(气)所循环游走的微细脉,在这些脉中,能量带着红、白(精华明点)游走。在迷惑的状态下,三者与三毒相关;在智慧的状态下,三者于三身(见注29)相关联。

  

  26. 毘卢遮那七支座法:

  (1)金刚坐姿,将两腿双盘,右腿在左腿上。

  (2)双手握拳,大拇指压在第四指与手掌相连处,双拳压在大腿及盆骨交接处,手肘撑直(另有两种变化的方式,一种是手掌向上,右手在左手上方,然后置于大腿上,手肘弯曲向外;另一种是双掌向下,放松地置于膝盖上)。

  (3)双肩提起微微向前。

  (4)脊椎伸直,“像一叠金币”。

  (5)下巴微缩向喉间。

  (6)舌尖微卷向上触及上颚。

  (7)眼睛应保持不动,专注于鼻尖十二指处,不要眨眼。

  

  27.八功德水:水是凉、甜、轻、软、清、纯,且不扰胃,也不刺激喉咙。

  

   28.八识:

  (1)无法做决定及无形的基础意识,已被无明所障蔽,对善及非善无法做决定。

   (2)~(6)与五根相连的每一种意识。

   (7)意识或感觉的理性觉知

   (8)思维作用,这主要是被负面情绪及烦恼所污染的意识。

  前六种不会累积业,但第七及第八种会。

  

  29.身:成佛的各种面相或状态,有二身、三身、四身或五身。

   二身,包含“法身”也就是究竟身,及“形身”。

   三身,法身或究竟身,报身或庄严的受用身,以及化身。三身与觉醒者的身、语、意相关联,同时被显现为五智。

   四身,住三身之外再加上“法界体性身”,代表三身无别。

  五身,在三身外加入“不变金刚身”及“全然证悟身”。

  

  30.教派及传承:前八个就是“成就传承的八乘”,第九格鲁,就是新噶当派。有关八乘的细节,在“教诫藏”中可以找到;有关八大传承的主要开示,是由蒋贡康楚罗卓塔耶汇集成十八卷。

  

  31.尊贵之地:指的是印度,如此称谓是因为这儿是佛陀生活并达到觉悟的地方。

  

  32.外道(Thirthika):字面的意思是“住在河岸边的人”——很多印度教的苦行者不是住在离圣河的岸边很近,就是经常到此朝圣。这个名词延伸的意思就是非佛教徒,也就是不信佛教教义者。

  

  33.三种誓言(三种戒律):

   (1)别解脱戒,佛陀在律部中教导在家众及出家众有关行为的训诫。

   (2)菩萨戒,就是发誓要将自己的念头、语言及行为全然奉献予利益他人,同时希望生起、培养及保存这个誓愿;相对而言,这指的是慈爱、悲悯及六度的练习,最终是引领一切众生全然觉醒。

   (3)三昧耶戒,当弟子事奉心灵导师及从上师处接受灌顶时,所创造出来的神圣联系。虽然有人说在密咒乘中有十万种三昧耶誓言,但它们能浓缩为与上师身、语、意相关的誓言。

  

  34.中阴:通常指的是从死亡到下一世再生中的状态及时间,更准确地说,有六种中阴,生命中阴、禅定中阴、梦中阴、死亡中阴、法性中阴,及投生中阴。

  

  35.声闻及缘觉:构成小乘的僧团。

  

  36.三处或三地方:指的是天空中、地上及地下。

  

  37.在此,顶果钦哲法王(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扩大论述本文。

  

  38.五方佛:绝对境界法身展现为五智及报身的五方佛,也就是佛部、金刚部、宝生部、莲花部,及事业部,这是庄严的受用微细身;只有觉醒的佛能全然觉知此报身,有部分住于十地上的菩萨也可以觉知。

  

  39.十二分教:

   (1) 修多罗(契经),就是经文本身,其中浓缩意义以分段形式呈现之。

   (2) 祗夜(应颂、重颂),过去详述如散文般的法教,如今以诗歌方式重新复颂。

   (3) 受记(授记),就是给予未来的预言。

   (4) 伽陀那(讽诵),本来是以诗来书写的法教。

   (5) 忧陀那(自说),没有特定人士请法而说法,说法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法教。

   (6) 尼陀那(因缘),由于某些人犯下不当的行为而详细传下法教作为戒律的基础。

   (7) 阿波陀那(譬喻),在佛陀时代因着某些人的行为,佛陀重新讲述的一些譬喻故事。

   (8) 伊帝日多伽(本事),意思是“事情是如此发生的”,是过去的相关故事。

   (9) 阇陀加(本生),是关于佛陀过去多生为菩萨的事迹。

   (10)毗佛略(方广),以十分详尽的方式叙述深而广的法教。

   (11)阿浮陀达(未曾有),叙述过去未曾透露过的殊胜而奇妙的法教。

   (12)忧婆提舍(论义),分析轮回中的蕴、元素、觉知的主体、客体及其他的法等;描述道上的地、道、三摩地及其他的法等;说明果上的身、智慧及其他法等。经由以下的精准分析、描述及说明来了解经和律的意义。

  

  40.五身:见注29。

  

  41.教传:长的口耳传承,由莲师的时代无中断地传下,其中包括宁玛传统中的正行、灌顶、指示及论述。首先是由敏林迪千裘美多杰(即著名的持明迪大林巴),也就是敏卓林寺的创办人及大伏藏者,然后一直传到今天,这也被称为“长传承”,而伏藏传承则被称为短或直接的传承。

  

  42.八乘:见注30。

  

  43.立断和顿超:直接穿透对实质的执著,以及直观的修行,此二者分别与原始纯净及任运天成相关。

  

  44.无上本智:龙钦宁体中,对立断和顿超的法教。

  

  45.四种事业:息、增、怀、诛四种事业。

  

  46.密续四部:是佛陀三转*轮所说的无上佛性,是自觉智所依方便道。所谓密续,“密”,意谓无上秘密,乃众生本具之佛性。“续”,延续不坏者,即是心。简言之,密续即是“证悟佛性的唯一法门”。密续分为四部瑜伽:事密瑜伽、作密瑜伽、瑜伽密、无上瑜伽密。

  

  47.班智达:出自印度梵文,意思是“精通五明的学者”;“五明”包括佛学、正理学、声律学、医学,与绘塑造像等工艺学。对于一位学僧而言,“班智达”是无上荣誉。

  

  48.南瞻部洲:在须弥山四方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南边的叫南瞻部洲(旧云南阎浮提,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的叫西牛货洲…

《如意宝--上师相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