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突然病死啊,往往都是毁坏业在起作用。在我们一生当中,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够很有幸成为人类,这证明我们在过去临终的时候成熟的必定是善业,我们的令生业都使我们投生到人。然而,由于令生业,我们过去造作的业千差万别,使我们人也千差万别。有富贵的、贫穷的、高贵的、下贱的、漂亮的、丑陋的、高大的、矮小的、智慧的、愚蠢的,是不是?这些都是属于令生业。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可能事业很容易成功,有的人经常创业很辛苦却都不成功。有的人学习很好,有的人就是很笨,怎么学都学不好。有的人很健康,有的人很多病,这些很多都是属于支持业或障碍业在那儿起作用。而只要我们在一生中,如果能够享尽天年的话,那么很可能幸好没有毁坏业在我们生命期间成熟。如果有的话,你就不能够享尽天年,这是毁坏业。
因此,业依作用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令生业,使一个有情投生到人趣的。第二是支持业,支持人一生当中生活方面、寿命方面,各种各样的方面。令生业跟支持业往往是相应的。障碍业跟毁坏业是不是跟令生业是相对的?例如令生业是善的话,支持业往往是善的,但是障碍业是不善的,毁坏业往往也是不善的。如果令生业是不善的,比如说造了恶业,那支持业也是不善的,才能支持它,而障碍业则是属于善的。
我们再讲业的第二种分类,是依成熟的顺序。首先成熟的是重业,第二个是近死业,第三个是惯行业,第四个是已作业。
什么是重业呢?重业就是极重、很严重的业,称为重业。近死业是临终的时候的业,惯行业就是经常造作的业,已做业曾经造作过的业。
我们先讲重业。不善的重业,我们说到的五逆罪,弑母、弑父、弑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和合的僧团,这是属于极重的不善业。如果一个人怀有顽固的邪见,特别是断灭见,否定持戒、布施、禅修等等会带来好的果报,不信作恶会带来不善的果报,这种顽固的邪见也可以使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成为一种极重的不善业,使他堕落到恶趣。特别是造下前面那五种,如果一个人杀害了父亲、杀害了母亲、杀阿拉汉、出佛身血跟破合和僧,在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很少阿拉汉,所以呢(杀阿拉汉)这种可能性很小。出佛身血根本不可能,因为现在佛陀早已经入灭了。要分裂和合的僧团,只有出家人才有能力。而且呢,他的羯磨必须是如法的羯磨才行,如果不如法的羯磨也不行,所以现在的几率也是很小的。惟有现在有可能造下的极重的不善业就是杀害自己亲生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一个人一旦造下了这种业,在下一世必定将堕落到地狱,没得选择。而且今生无论如何的努力,他都不可能证得禅那跟涅磐,这是造下极重不善业的果报。极重的善业是证得禅那,并维持到临终那一刻,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如果一个人有了禅那,而且由于精进,禅那并没有退失,只要他有意愿,想要在下一世投生到梵天界,当他临终的时候自然而然,意念全部会(投入)很强的光,他只要一专注光就入禅。一入禅,当他有如梦醒一样,他已是很漂亮、很美丽、很光明的梵天人。这就是证得禅那并维持到临终那一刻不退失的话,你就能投生到梵天界。当然如果一个人已经证悟了出世间的善道,例如证得了初果。一个初果圣者,由于他圣道的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堕入恶趣,而只会投生到人、天善趣。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第三道,就是他已经是三果——不来圣者了,那他必定在这一生死了之后,会投生到梵天界,成为梵天人。三果圣者不可能再投生到欲界,乃至(欲界)天界都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欲界的欲望、欲乐。这是重的善业。
第二是近死业。近死业是在临终前所造下或者回忆起的业。临终的时候造下的业就是在他快要死之前造了一些善业或者说临终的时候回忆起的业。这种业在成熟方面它是排第二的,就正如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排队”很重要。把握得好,可以使他下生投入到善趣。把握得不好,可能会错失机会,让他堕落到恶趣。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佛教国家都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临终关怀。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帮助临终者投生到善趣。然而,不适当的临终关怀则是杀人,为什么?我们先讲不适当的临终关怀。什么是不适当的临终关怀呢?我们就举戒律的条文来讲。在《比库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第三里面,佛陀这样说:
“若比库故意夺取人命,或为其寻找并持来杀具,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如此恶苦地活着?死比活着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种方法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这是《比库巴帝摩卡》巴拉基咖的第三条。在《四分律》里面的波罗夷第三条也是这么样说的:“若比丘故断人命,持刀予人,叹誉死,快劝死:“咄!男子!用此恶活为宁死不生。”作如是心思惟,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那不适当的临终关怀是赞叹死亡的美好。
什么是赞叹死亡的美好呢?就是说死了能够往生到善趣,这是属于赞叹死亡的美好。这其实也是属于一种障碍,为什么呢?在律藏里面讲到了有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在家居士,经常行善,做了很多的功德、善业。有一天他病得很严重,就快临终了,当时就有几位比库去看望他。然后,那些比库就对这位居士说:“你今生已造了很多的功德,有布施有持戒,所以你不要怕死,你死了能够投生到天界。你投生到天界呢,会得到很殊胜的享乐,因为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功德,所以你死了,必定会投生到天界。而且天界的生活是很殊胜的,天界的生命是很高的,你不要再贪著于人间的生命了,你投生到天界去。”结果那位居士听了之后呢,就开始不吃药,开始就吃那些很粗的食物。因为他想要投生到天界,听了这些尊者、这些比库们的劝告,结果就死了。这个居士死了之后,那些比库很懊恼、后悔:“啊,这个会不会已经破了戒?”于是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你们已经破了戒,巴拉基咖(波罗夷)。”这就是赞叹死亡的美好,或者说翻译成“叹誉死”,就是赞叹死了之后能够投生到善趣。
第二是劝勉死或者称为快劝死,是鼓励放弃生命。鼓励放弃生命也是一种杀人的方法。我们在这里讲到:“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这样恶苦的活着(为什么这样痛苦的活着呢),死了比活着更好。””劝他放弃生命,放弃对于这个世间的执著,放弃对于生命的那种执著。这个是属于劝勉死。律藏里面也讲到了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位比库病得很重,那个时候就有一群比库去看望他。他们见到了这位老比库很痛苦,于是,就生起了悲悯的心,劝他不要执著生命,放弃对生命的执著,这样的话太痛苦了。那位比库听了那些比库的劝告之后呢,就决定放弃生命,结果比库就死了。死了之后呢,那些比库就在那里懊恼、追悔,去问佛陀。佛陀说:“比库,你们已经破了戒了,巴拉基咖。”
从这一点我们看,佛陀的教法是不主张安乐死的。甚至明知他会死,你去帮他也是犯戒。律藏里面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位比库走到了刑场,他发现到一个人即将要被刽子手砍头了。当时,那个比库就去跟刽子手说:“你下刀下得快点,让他不用痛苦的死,这样一快,他很快就死了。”结果,那个刽子手就依着比库的话去做了,很快就下刀,那人很快就死了。结果,那个囚犯一死了,比库又在那边心里追悔。他就去问佛陀,佛陀说:“巴拉基咖,已经破了戒了。”还有讲到有一位比库看到一个人被人砍断了手脚,很痛苦,真是很痛苦,没有手没有脚。这位比库被那个被砍了手脚人的亲戚叫住,然后,就教那些亲戚:“哎,你给他吃些什么,什么,让他吃了就可以很安乐的死。”结果呢,亲戚真的就喂这个给人砍掉手脚的人吃了点酸粥。吃了之后,那个人就死了。结果,这个比库也破了戒。
所以我们再看杀人的五项条件:
第一、对方是人;第二、知道是人;第三、想要对方死;第四、付出努力,包括去劝人;第五、对方因此而死。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很小心,在从事临终关怀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语言很重要。因为这个是从戒律上来说,如果一个人杀人,他具足这五种条件就够了。你说:“我是怀着慈悲心的,希望他没有痛苦的死去。”那你的意图是什么?你的意图还是希望他死,是不是?当然,因此,真的象走钢丝一样。
临终关怀应该怎么办呢?适当的临终关怀:
第一、可以劝他放下对眷属、对自己亲人、儿女、对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也就是说不能劝他放下身体、放下生命的执著,但是可以放下外物的执著,这个没有关系。这种情况呢,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一个人他没有死亡的征象,他还健在,他只是生病,只是生一些小毛病,你可以去跟他说法:“不要执著生命啊。”这个没有事。如果他已经有了死亡的征象,你再去劝他“你放下生命,你不要这生命,这个生命很糟糕的,这个身体很臭秽的。”很容易中招,很容易上当。
第二、提醒他忆起曾经做过的善事,这个也很重要。假如一个人的死亡的征兆已经出来了,你千万不要跟他说:“你以前欠过谁的债,你以前杀过谁,以前造过什么什么不善业”,这样的话你是害了他,你讲的话(会)帮他掉到地狱里面去轮回。特别是一个临终的人,他的心很脆弱,你在他临终的时候,叫他忆起自己曾经造过的那些不善业。如果他忆起了不善而死去的话,他必定堕落到恶道。就好象巴利嘎尊者一样。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如果他想听有人做善行,或者经常喜欢布施,或者喜欢禅修、喜欢持戒。现在有个很好的现代工具,就是摄影像机、照相机。你把那些他曾经做过的善行,比如说他去布施、禅修的相片,去拿到临终者…
《《业的分类》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