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第四
释初品中菩萨
﹝经﹞复有菩萨摩诃萨。
﹝论﹞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答曰: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显示。显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以显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
问曰: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反在优婆塞、优婆夷后?答曰: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
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是故别说。
问曰: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答曰: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说四众,当知是求声闻道者;若别说菩萨摩诃萨众,当知是求佛道者。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
问曰: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说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别说?答曰: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何以故?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何者是?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何以故?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
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何以故?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如波罗延经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若已永灭不出不?既入涅槃常住不?唯愿大智说其实!
佛答:
灭者即是不可量,破坏因缘及名相,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知实相、得法身而不断耶?以是故,摩诃衍四众中,别说菩萨。
问曰: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答曰: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
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如是等种种分别三乘,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如赞摩诃衍偈中说: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头目以布施,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护持清净戒,如牦牛爱尾,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无上忍,若有割截身,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惓,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广修无量定,神通圣道力,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足!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虽同不相匹;菩萨及声闻,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智慧为两轮,精进为快马,戒定以为衔,
忍辱心为铠,总持为辔勒,摩诃衍人乘,能度于一切!
问曰:如声闻经初但说比丘众,摩诃衍经初何以不但说菩萨众?答曰: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狭小故;大海能受众流,以其广大故。摩诃衍法亦如是,如偈说:
摩诃衍如海,小乘牛迹水;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
以是故,小乘众不受菩萨。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
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齐何来名菩提萨埵?答曰: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复次,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如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
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问曰: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鞞跋致?答曰:般若波罗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说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
复次,若菩萨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萨。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如说: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有菩萨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进。如佛问阿难:阿难!汝说精进?如是,世尊!阿难!汝赞精进?如是,善逝!阿难!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广说。
复次,若得二法,是时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何名菩萨?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必当作佛,是名菩萨。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又言:若离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萨。何谓五法?离三恶道,常生天上、人间;离贫穷下贱,常得尊贵;离非男法,常得男子身;离诸形残缺陋,诸根具足;离舍喜忘,常忆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离一切恶法,远舍恶人,常求道法,摄取弟子;如是名为菩萨。又言:从种三十二相业已来,是名菩萨。
问曰:何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答曰: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几时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罽那尸弃佛至然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然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然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答曰:欲界中,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非拘耶尼、郁怛罗越、弗婆提。唯在阎浮提,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得种,缘余不得种。
问曰:是三十二相业,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答曰: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是意业利故。
问曰:意业有六识,是三十二相业,为是意识种?是五识种?答曰:是意识,非五识。何以故?五识不能分别,以是故意识种。
问曰:何相初种?答曰: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何以故?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
问曰:一思种?为多思种?答曰: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问曰::几许名一福德?答曰:有人言:业报转轮圣王,于四天下受福乐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复有人言:作释提桓因,于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复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复有人言: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所得福报,是名一福。复有人言:天地劫尽,一切众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报立,是名一福。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无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为一福…
《大智度论卷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