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成了只学一本了。慢慢一本也不念了,只做做早晚功课,本来做两个小时,现在可能二十分钟也不到了。有的地方连早晚功课也不做了,只唸佛,因为唸佛简单,这样就法缘不足了。深入经藏不是叫你三藏十二部全学完,你尽你的努力学嘛。
执著于自己知道的一部分,就像瞎子摸象,吵不完的吵
还有的人学了这本经,那本经不学了;有的学了那本经,这本经不学了,结果一个说:经书里是这么说的,另一个说:经书里是那么说的,争不完的争。你多学一点就明白了:都是释迦佛说的。所以宗派斗争、宗派互谤,全是执著于自己知道的一部分,就像瞎子摸象,一个摸到象的耳朵:“我亲手摸到的,象就像一把蒲扇。”一个摸到尾巴:“我亲自摸过的,象就像一条绳子。”那么吵啊!
有人吹风,“听法不要太多,三年已够”,
吹成今天法缘不足的局面
还有的人对我们这么学法说风凉话:“我也是信佛的,我也主张听法,不过你们听了三年够了,再不回去,将来年纪太大,生孩子很困难的。”“你原来工作岗位挺好嘛,怎么放弃了?人总要为自己考虑啊,你还是早一点回去,学三年够了够了。”就是这么样,一股股歪风吹啊吹,吹成今天法缘不足的局面。
谨以此大乘道圆满修法,为今修行者,
增一分法缘,但愿大众学修并重
“今优婆塞智地”,优婆塞就是男居士,他的法名叫“智地”;“谨以此大乘道圆满修法,为今修行者”,为了今天的修行人“增加一分法缘,但愿大众学修并重”,学跟修同样重要,不要偏在一面;“行之可证也”,你照这部优婆塞智地所编的《大乘道圆满修法》,做到学修并重,必然会有所成就。
要亲证全靠佛法,你以外道的法去修,只能证外道果;以佛法去修,才能证佛法的果。所以佛在《法句经》里讲:“虽诵千句”,你虽然很辛苦,念一千句经文,“不解何益?”你不能懂,对你有什么好处?“能解一偈”,你哪怕只理解一个偈四句话,“行可证道”,你照着这四句话去修,你还能证果证道。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大乘道圆满修法(2-1)(总第06)
傅味琴 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1.8.20
经文:
皈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四无量颂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发菩提心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者,
即“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提要:
·“大乘”者,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者,即“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道”者,即菩提大道,直至成佛的道
·小乘非不度人,乃度人不多,因发心不大,力不足故
·小乘难以进入菩提大道,然能解脱生死重担,而至烦恼断尽之彼岸
解题
“大乘”者,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者,即“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道”者,即菩提大道,直至成佛的道。
佛教有大小二乘,乘即车船也,车能载人至目的地,船能度人至彼岸。小乘非不度人,乃度人不多,犹如小车,载人不多,因发心不大,力不足故,故难以进入菩提大道,然能解脱生死重担,而至烦恼断尽之彼岸。大乘者犹如大车大船,载人极多,度人者发心大,力量足,能度人至智慧圆满、彻底觉悟之菩提涅槃城。
“大乘”者,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者,
即“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讲“解题”,“大乘”者,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者,即“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就是为度众生成佛,而自求成佛,这是总的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先度众生后成佛;一种先自求成佛,成佛后再广大的度众生。其实先自求成佛,还是要通过度众生才能成佛,差别就是,一个是成佛前就已经广大的度众生了;一个是成佛前也度众生,但不广大,等成佛后再广大的度众生,总之你没有度众生成佛的心,就不叫大乘。
“道”者,即菩提大道,直至成佛的道
“道”者,即菩提大道,直至成佛的道。“道”就是路,大乘的路就叫菩提大道,这是条一直通到成佛的路。我们走大乘的路就是为了成佛。佛教有大小二乘,乘即车船也,乘是个比喻,就好比乘车乘船,车能载人至目的地,船能度人至彼岸,车船是运输、摆渡的工具,好比一座桥梁,人通过桥就能到达彼岸。
小乘非不度人,乃度人不多,
因发心不大,力不足故
小乘非不度人,乃度人不多,犹如小车,载人不多,因发心不大,力不足故。小乘也是个比喻,比喻一辆小车子。我们汉地的佛门,传统都认为小乘不度众生,只管自己了脱生死,是自了汉,实际上这是一个偏见、错见。多少年代以来,中国佛门的偏见、错见,多得数也数不清。如果那些接受偏见、错见的人再加上我执、法执,今天你要把这个风气转过来,很困难啊!因为先入为主,成了成见了,希望大家要依法不依人。
其实小乘并不是不度众生,既然称为乘,也是车船,哪有不度人的道理?小乘只是不彻底、心量小,种子小,果子也小,所以成不了佛。只有大乘能成佛,大乘种子大,果子也大,有因必有果嘛。小乘发心不大,当然力不足。譬如你要去买车,你发心买辆自行车,买回来的就是自行车;你发心买辆小轿车,买回来的就是小轿车;你发心买辆大巴车,买回来的就是大巴车。你买车当然有目的喽,买大车,目的是让更多人坐。即使买辆自行车,也不见得只载一个人,我们从前常看到,一辆自行车上后面坐着老婆,前面坐着孩子,载了三个人。
小乘难以进入菩提大道,然能解脱生死重担,而至烦恼断尽之彼岸
车小载客量有限,超过了分量就要出事,因为它力量不足,“故难以进入菩提大道。”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不让自行车进去,因为它开不快,进去了容易出车祸。
“然能解脱生死重担,而至烦恼断尽之彼岸。”由于种种错觉,中国佛门一向对修小乘证阿罗汉果的人看不起,说“小乘是自了汉,不肯度众生”,却从不说,“小乘断烦恼比我快,生死了脱比我快”,真好比幼儿园的孩子看不起小学毕业的大哥哥,实在好笑。人家已经烦恼断尽、生死了脱了,你还在贪瞋痴里,还在生死苦海里,凭什么看不起人家?
大乘道圆满修法(2-2)(总第07)
傅味琴 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1.8.20
经文:
皈敬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四无量颂
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 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发菩提心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
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大乘的人,不断烦恼,成了空架子,
又怎能完成六度万行?应该是:发要发大乘心,
修要从声闻乘修起,这才叫脚踏实地
提要:
·其实那些看不起小乘的人,佛法懂得很少,即使培养成法师,这种观念也
早就形成了
·修大乘的人,不断烦恼,成了空架子,又怎能完成六度万行?应该是:
发要发大乘心,修要从声闻乘修起,这才叫脚踏实地
·菩萨如果自己不断烦恼、不了生死,去度众生,那要把众生度到哪里去啊
·发菩提心的人,只要默默无闻地干实事,免得人家怀疑你头上的帽子是
真的还是假的
其实那些看不起小乘的人,佛法懂得很少,
即使培养成法师,这种观念也早就形成了
其实那些看不起小乘的人,佛法懂得很少,即使当法师的,从初信佛到培养成法师,这种观念也早就形成了。何况每个法师往往只讲自己喜欢的一两部经,偏偏这一两部经里,只是赞叹大乘,所以,说法的人,也从不说小乘经典,就没有把大小二乘全面地讲清楚。
众生就是这个习气,看到一个人某一点的优点,在他的观念中这个人全都是好的,看到一个人有某一点缺点,说起来这个人全是坏的,说得好把人抬到天上,说得坏把人打下地狱;这样看问题,能不产生错觉吗?
修大乘的人,不断烦恼,成了空架子,又怎能完成六度万行?
应该是:发要发大乘心,修要从声闻乘修起,这才叫脚踏实地
中国佛门一开始就提倡要修大乘,要修菩萨法,却很少提修大乘的人也要断烦恼、了脱生死,好像一提断烦恼了脱生死,就等于在修小乘了。这样一来,就很少有人真正在研究怎么断烦恼,转变自己习气,慢慢大乘就变成了空架子。你不断烦恼,不转变习气,什么都放不下,怎么完成大乘的六度万行?怎么达到波罗蜜啊?所以能海上师说得非常明确:没有基础的大乘都成了轻毛菩萨,吹得高,不久就掉下来了。能海上师教导我们:发要发大乘心,修要从声闻乘修起,这才叫脚踏实地。
菩萨如果自己不断烦恼、不了生死,
去度众生,那要把众生度到哪里去啊
几十年前我还能听到出家人说,“出家就是为了了生死”,现在都听不到了,因为都把了生死看成小乘。难道了生死是错的?难道修菩萨法就不应该了生死了?现在都不提了生死,好像了生死是不可能的。菩萨自己不断烦恼、不了生死,去度众生,众生学你样,也不断烦恼不了生死,那你要把他度到哪里去啊?
发菩提心的人,只要默默无闻地干实事,
免得人家怀疑你头上的帽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修行要脚踏实地,一步步修上去,不要专门戴高帽子,戴起高帽子:“你是菩萨,他是菩萨,我是大乘,行菩萨道。”哪个人不高兴啊?那你做了什么菩萨事业?现在戴高帽子的人很多啊,也很容易,一方面现在人很傲慢,贪求戴高帽子;一方面…
《大乘道圆满修法(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