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学开导(120~129)

  定学开导 (18-3)(总第12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5

  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境若现行,仍不免要犯戒

  提要:

   ·比丘犯根本戒,不能与之共住,僧团要依戒,道场要清净

   ·无所用心,事不关己,佛教就一步步衰落下去了

   ·没有圣种,哪来圣众,杜多行功德是沙门应有的庄严

   ·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境若现行,仍不免要犯戒

   ·应遵守的不重视,就没有决定要做到的决心

   ·有戒没有定,压不住烦恼仍会犯戒,没有佛法的智慧就是愚

  

  比丘犯根本戒,不能与之共住,

  僧团要依戒,道场要清净

  “戒净圣种杜多行”,僧宝的戒律非常清净,难免因疏忽而犯戒,可以忏悔还净。不过,犯了根本戒就严重了,要忏悔清净也不容易。杀盗淫妄是根本戒,犯了根本罪又叫断头罪,好比头断掉,有这么严重!

  戒律规定,不能和犯了根本戒的人共住,东南亚国家的寺院就不让犯根本戒的挂单。不像我们汉地,什么人都可以挂单,从不调查调查他有没有犯根本戒。从前在湖北时,公安局来跟我们打招呼:对来挂单的要小心,因为有人犯了罪想躲在庙里。希望戒律清净的比丘、长老,能出来把各个僧团、道场整顿清净。

  无所用心,事不关己,佛教就一步步衰落下去了

  我们国家对佛教很关心,前一个时期叶小文局长讲,要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要提倡讲经说法。而我们教内却是无所用心,事不关己,能不管就不管,所以佛教一步一步衰落下去了。

  没有圣种,哪来圣众,

  杜多行功德是沙门应有的庄严

  “圣种”,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就是圣众。现在很多人既不学戒定慧,又不在断烦恼,根本没有证果、了生死的理想和要求,能称为圣种吗?

  “杜多行”,《戒定慧三学》里有一篇《沙门十七庄严法》,沙门就是出家人,出家人要用这十七种法来庄严自己。其中一个:要成就杜多功德。杜多行就是头陀行,在家居士不修也没有过错,修了有功德,出家比丘必须成就头陀行功德,才能称得上沙门的庄严。

  十二头陀行能修一两条也好,比如日中一食。希望出了家,能发心过午不食,没穿百衲衣的,衣服也打打补丁。至少也该减少一点享受,少吃一点圆桌面、多吃吃罗汉菜。其实素鱼、素排骨,花样虽多,味道都差不多的,因为材料都是一样的。

  戒净、圣种、杜多行,这是比丘僧的功德。如果戒也不净,也没圣众的种性,头陀行一条也不修,你即使出家,也是个没什么功德的出家人。 能海上师说: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境若现行,仍不免犯戒。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故宜合修也,一分家则不成功。

  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境若现行,仍不免要犯戒

  第三句,“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德首先是戒定慧三德,戒德、定德都讲过了,今天讲慧德。能海上师说,“戒若无定,虽修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境若现行,仍不免犯戒”,因为没有定力。定通俗解说就是决定,对持戒要有决定心,首先要对戒非常重视:我受了戒,我决定要做到,这股力量也叫定力。

  应遵守的不重视,就没有决定要做到的决心

  为什么对戒,为什么规章制度你们守不好?因为对规章制度没重视嘛!你心里知道要遵守,可你不重视,随随便便,好像知道了就完了,没有我决定做到的决心!

  即使你修了几年禅定,你的定力只在打坐上,没用到规章制度上去,跟泥菩萨也差不多,所以还是烦恼打胜仗。

  有戒没有定,压不住烦恼仍会犯戒,没有佛法的智慧就是愚

  如果有戒没有定,即使威仪好,人人对你崇敬、欢喜,名气大,可从不修禅定,你也压不住烦恼,贪瞋痴五欲的境现前,仍不免会犯戒,因为你没有定的力量,还会给自己讲好听的理由来,“方便,不执著”。

  即使修禅定,威仪又好,可他不学法没智慧,佛法不讲,专讲儒教、道教,没有智慧就是愚。

  定学开导 (18-4)(总第12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5

  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

  提要:

   ·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

   ·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

   ·名气虽大,没修行,把佛法当学问,能起什么作用

   ·戒定慧通世出世法

   ·修好戒定慧,就不会有心理障碍放不下、个性脾气改不了、愚痴颠倒见不正

  

  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

  “慧若无定,虽通三藏,而究竟之义不达”,如果你不修定,即使你精通三藏,不过是理论上翻翻跟斗,佛法的真实道理你不会通达的。要通达如来真实义,就要在禅定中熄灭妄想,好比浑水澄清了,你才能够看清自己的面目。

  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

  “定中无慧无戒,亦同世间定”,有人一来就提要求,能否让他专修禅定,不听佛法,也不遵守纪律,我就告诉他,佛门没有这种定!“亦同世间定”,你即使真正得定了,也是世间定,不是佛教的出世间定,仍然断不了烦恼、了脱不了生死。

  “故宜合修也”,所以戒定慧必须合起来修,一个都不能少。能海上师这一段话,说明白了戒定慧的密切联系。

  名气虽大,没修行,把佛法当学问,能起什么作用

  有人在佛门名声很大,可是他不修行,没有戒、没有定,把佛法当学问,能起什么作用?还抽烟、喝酒,眼睛咕噜噜转,手脚乱动,身不安,(众笑)像什么样子啊?

  戒定慧通世出世法

  世间上干事业,也都是在戒定慧里成功的,所以戒定慧通世间法、出世间法。比如现在心理病人特别多,有的已经属于精神病范围了,为什么会得心理病?我分析下来,无非三种原因。

  修好戒定慧,就不会有心理障碍放不下、

  个性脾气改不了、愚痴颠倒见不正

  第一,他做错了事,就会有有心理障碍,这跟戒有关系,心里放不下,后悔、内疚、难受,成了一个障碍;或者有贪心,贪不着;或者他对某人有意见,一股气老是闷在心里;或者达不到愿望,俗话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淤积在心里,最后发展到精神病,这这些都跟戒有关系。

  还有一种,个性比较脆弱,说起来是父母遗传,其实父母遗传是增上缘,真正的原因是他本人前世的等流果,好比他本人从前世遗传到今世。今世脾气急,前世也是急,这跟父母遗传关系不大,同一个爸爸妈妈生了五个孩子,个性也各不相同。

  个性很难改,长年累月的重复,固定下来就成了习气。常有人说,“我就是这个脾气。”意思就是你别想动一动我。这个定力很强,可是他定错了地方。现在夫妻离婚说起来是个性不合,那么改一改呢,“改不了!”将来也会定到地狱里,菩萨去度他也度不了,所以这跟定错了地方有关。

  第三,愚痴颠倒,知见不正。精神病人说的话,全是愚痴颠倒,这是跟慧有关系。

  所以修好戒定慧,将来不会得心理障碍,性格能改变,不会愚痴颠倒,什么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观念症还有老年痴呆症,这个症那个症,全不会得。假如我将来讲佛教心理疗法,我就讲戒定慧!修好戒定慧什么都没有了。今天讲到这里。(众鼓掌)

  定学开导(19-1)(总第12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6

  保持原始佛教的纯粹性,

  又能发菩提心,佛法更能发扬光大

  提要:

   ·培福而不修行,功德不圆满,无法达到成佛的平等

   ·纯粹不杂才能和合,否则就做不到皈依僧

   ·保持原始佛教的纯粹性,又能发菩提心,佛法更能发扬光大

   ·修行成了用口不用心,搞些宗教仪式能叫佛教吗?

   ·戒定慧不能合修,犹如一鼎三足只有一足,能摆得平吗?

   ·修禅定的人能使自身舒畅轻松,也能使他人得加持力

  

  培福而不修行,功德不圆满,无法达到成佛的平等

  昨天讲到“成就三德三慧体”,是赞叹僧宝的功德。僧宝是如来悲智的等流身,是以功德为体,功德修圆满了就成就如来了。如今佛门里普遍不懂佛法,讲到功德总认为是拿出钞票来作供养。供养是培福,培福多、福气大,将来做个大老板,想靠这个成佛是不可能的。成佛是平等平等,不可能穷人成穷佛,富人成富人佛。

  纯粹不杂才能和合,否则就做不到皈依僧

  功德要纯粹,必须根据佛法修功德。三德首先是戒定慧的功德,佛弟子都修戒定慧,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所以叫梵行侣、同学、同志。如果夹杂了别的东西就合不起来了,归依僧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你搞你的,他搞他的,怎么统理啊?也就做不到归依僧了。世俗是世俗,佛门是佛门,岂能混杂?

  保持原始佛教的纯粹性,

  又能发菩提心,佛法更能发扬光大

  佛教传到中国,长期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佛教,导致今天佛法衰落。东南亚国家佛教有个优点,他们保持了原始佛教的纯粹性;也有不足之处,他们不重视发菩提心,如果肯发菩提心,那会更加发扬光大。

  修行成了用口不用心,

  搞些宗教仪式能叫佛教吗?

  今天的佛教到底在哪里?一般常识,佛教在庙里,庙里的佛教就在香炉里、功德箱里,来的人就是烧烧香、丢点钱。应该说佛教在佛弟子身上,佛弟子才真正代表了佛教,可是今天佛弟子身上的佛教在哪里?也只在嘴唇皮上,寺院忙唱唸,禅宗斗机锋,成了在口不在心,也有不停地拨念珠,心中有法吗?看不到真正佛教的精神面貌。会讲法的人,也没有真正照佛的教导去修,搞些宗教仪式,能叫佛教吗?

  戒定慧不能合修,犹如一鼎三足只有一足,

  能摆得平吗?

  比如说这张桌子是长方形、四只脚,它的体是木头。如果这张桌子,一只脚是木头,一只脚是铁棍子,一只脚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拼起来的,还有一只脚是…

《定学开导(120~1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