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120~129)

  定學開導 (18-3)(總第120)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5

  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

  境若現行,仍不免要犯戒

  提要:

   ·比丘犯根本戒,不能與之共住,僧團要依戒,道場要清淨

   ·無所用心,事不關己,佛教就一步步衰落下去了

   ·沒有聖種,哪來聖衆,杜多行功德是沙門應有的莊嚴

   ·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境若現行,仍不免要犯戒

   ·應遵守的不重視,就沒有決定要做到的決心

   ·有戒沒有定,壓不住煩惱仍會犯戒,沒有佛法的智慧就是愚

  

  比丘犯根本戒,不能與之共住,

  僧團要依戒,道場要清淨

  “戒淨聖種杜多行”,僧寶的戒律非常清淨,難免因疏忽而犯戒,可以忏悔還淨。不過,犯了根本戒就嚴重了,要忏悔清淨也不容易。殺盜淫妄是根本戒,犯了根本罪又叫斷頭罪,好比頭斷掉,有這麼嚴重!

  戒律規定,不能和犯了根本戒的人共住,東南亞國家的寺院就不讓犯根本戒的挂單。不像我們漢地,什麼人都可以挂單,從不調查調查他有沒有犯根本戒。從前在湖北時,公安局來跟我們打招呼:對來挂單的要小心,因爲有人犯了罪想躲在廟裏。希望戒律清淨的比丘、長老,能出來把各個僧團、道場整頓清淨。

  無所用心,事不關己,佛教就一步步衰落下去了

  我們國家對佛教很關心,前一個時期葉小文局長講,要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要提倡講經說法。而我們教內卻是無所用心,事不關己,能不管就不管,所以佛教一步一步衰落下去了。

  沒有聖種,哪來聖衆,

  杜多行功德是沙門應有的莊嚴

  “聖種”,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就是聖衆。現在很多人既不學戒定慧,又不在斷煩惱,根本沒有證果、了生死的理想和要求,能稱爲聖種嗎?

  “杜多行”,《戒定慧叁學》裏有一篇《沙門十七莊嚴法》,沙門就是出家人,出家人要用這十七種法來莊嚴自己。其中一個:要成就杜多功德。杜多行就是頭陀行,在家居士不修也沒有過錯,修了有功德,出家比丘必須成就頭陀行功德,才能稱得上沙門的莊嚴。

  十二頭陀行能修一兩條也好,比如日中一食。希望出了家,能發心過午不食,沒穿百衲衣的,衣服也打打補丁。至少也該減少一點享受,少吃一點圓桌面、多吃吃羅漢菜。其實素魚、素排骨,花樣雖多,味道都差不多的,因爲材料都是一樣的。

  戒淨、聖種、杜多行,這是比丘僧的功德。如果戒也不淨,也沒聖衆的種性,頭陀行一條也不修,你即使出家,也是個沒什麼功德的出家人。 能海上師說: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境若現行,仍不免犯戒。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定中無慧無戒,亦同世間定。故宜合修也,一分家則不成功。

  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

  境若現行,仍不免要犯戒

  第叁句,“成就叁德叁慧體”,叁德首先是戒定慧叁德,戒德、定德都講過了,今天講慧德。能海上師說,“戒若無定,雖修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境若現行,仍不免犯戒”,因爲沒有定力。定通俗解說就是決定,對持戒要有決定心,首先要對戒非常重視:我受了戒,我決定要做到,這股力量也叫定力。

  應遵守的不重視,就沒有決定要做到的決心

  爲什麼對戒,爲什麼規章製度你們守不好?因爲對規章製度沒重視嘛!你心裏知道要遵守,可你不重視,隨隨便便,好像知道了就完了,沒有我決定做到的決心!

  即使你修了幾年禅定,你的定力只在打坐上,沒用到規章製度上去,跟泥菩薩也差不多,所以還是煩惱打勝仗。

  有戒沒有定,壓不住煩惱仍會犯戒,沒有佛法的智慧就是愚

  如果有戒沒有定,即使威儀好,人人對你崇敬、歡喜,名氣大,可從不修禅定,你也壓不住煩惱,貪瞋癡五欲的境現前,仍不免會犯戒,因爲你沒有定的力量,還會給自己講好聽的理由來,“方便,不執著”。

  即使修禅定,威儀又好,可他不學法沒智慧,佛法不講,專講儒教、道教,沒有智慧就是愚。

  定學開導 (18-4)(總第121)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5

  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

  提要:

   ·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

   ·定中無慧無戒,亦同世間定

   ·名氣雖大,沒修行,把佛法當學問,能起什麼作用

   ·戒定慧通世出世法

   ·修好戒定慧,就不會有心理障礙放不下、個性脾氣改不了、愚癡顛倒見不正

  

  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

  “慧若無定,雖通叁藏,而究竟之義不達”,如果你不修定,即使你精通叁藏,不過是理論上翻翻跟鬥,佛法的真實道理你不會通達的。要通達如來真實義,就要在禅定中熄滅妄想,好比渾水澄清了,你才能夠看清自己的面目。

  定中無慧無戒,亦同世間定

  “定中無慧無戒,亦同世間定”,有人一來就提要求,能否讓他專修禅定,不聽佛法,也不遵守紀律,我就告訴他,佛門沒有這種定!“亦同世間定”,你即使真正得定了,也是世間定,不是佛教的出世間定,仍然斷不了煩惱、了脫不了生死。

  “故宜合修也”,所以戒定慧必須合起來修,一個都不能少。能海上師這一段話,說明白了戒定慧的密切聯系。

  名氣雖大,沒修行,把佛法當學問,能起什麼作用

  有人在佛門名聲很大,可是他不修行,沒有戒、沒有定,把佛法當學問,能起什麼作用?還抽煙、喝酒,眼睛咕噜噜轉,手腳亂動,身不安,(衆笑)像什麼樣子啊?

  戒定慧通世出世法

  世間上幹事業,也都是在戒定慧裏成功的,所以戒定慧通世間法、出世間法。比如現在心理病人特別多,有的已經屬于精神病範圍了,爲什麼會得心理病?我分析下來,無非叁種原因。

  修好戒定慧,就不會有心理障礙放不下、

  個性脾氣改不了、愚癡顛倒見不正

  第一,他做錯了事,就會有有心理障礙,這跟戒有關系,心裏放不下,後悔、內疚、難受,成了一個障礙;或者有貪心,貪不著;或者他對某人有意見,一股氣老是悶在心裏;或者達不到願望,俗話叫“癞蛤蟆想吃天鵝肉”,淤積在心裏,最後發展到精神病,這這些都跟戒有關系。

  還有一種,個性比較脆弱,說起來是父母遺傳,其實父母遺傳是增上緣,真正的原因是他本人前世的等流果,好比他本人從前世遺傳到今世。今世脾氣急,前世也是急,這跟父母遺傳關系不大,同一個爸爸媽媽生了五個孩子,個性也各不相同。

  個性很難改,長年累月的重複,固定下來就成了習氣。常有人說,“我就是這個脾氣。”意思就是你別想動一動我。這個定力很強,可是他定錯了地方。現在夫妻離婚說起來是個性不合,那麼改一改呢,“改不了!”將來也會定到地獄裏,菩薩去度他也度不了,所以這跟定錯了地方有關。

  第叁,愚癡顛倒,知見不正。精神病人說的話,全是愚癡顛倒,這是跟慧有關系。

  所以修好戒定慧,將來不會得心理障礙,性格能改變,不會愚癡顛倒,什麼憂郁症、精神分裂症、強迫觀念症還有老年癡呆症,這個症那個症,全不會得。假如我將來講佛教心理療法,我就講戒定慧!修好戒定慧什麼都沒有了。今天講到這裏。(衆鼓掌)

  定學開導(19-1)(總第122)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6

  保持原始佛教的純粹性,

  又能發菩提心,佛法更能發揚光大

  提要:

   ·培福而不修行,功德不圓滿,無法達到成佛的平等

   ·純粹不雜才能和合,否則就做不到皈依僧

   ·保持原始佛教的純粹性,又能發菩提心,佛法更能發揚光大

   ·修行成了用口不用心,搞些宗教儀式能叫佛教嗎?

   ·戒定慧不能合修,猶如一鼎叁足只有一足,能擺得平嗎?

   ·修禅定的人能使自身舒暢輕松,也能使他人得加持力

  

  培福而不修行,功德不圓滿,無法達到成佛的平等

  昨天講到“成就叁德叁慧體”,是贊歎僧寶的功德。僧寶是如來悲智的等流身,是以功德爲體,功德修圓滿了就成就如來了。如今佛門裏普遍不懂佛法,講到功德總認爲是拿出鈔票來作供養。供養是培福,培福多、福氣大,將來做個大老板,想靠這個成佛是不可能的。成佛是平等平等,不可能窮人成窮佛,富人成富人佛。

  純粹不雜才能和合,否則就做不到皈依僧

  功德要純粹,必須根據佛法修功德。叁德首先是戒定慧的功德,佛弟子都修戒定慧,走在同一條道路上,所以叫梵行侶、同學、同志。如果夾雜了別的東西就合不起來了,歸依僧要統理大衆,一切無礙,你搞你的,他搞他的,怎麼統理啊?也就做不到歸依僧了。世俗是世俗,佛門是佛門,豈能混雜?

  保持原始佛教的純粹性,

  又能發菩提心,佛法更能發揚光大

  佛教傳到中國,長期來沒有出現過純粹的佛教,導致今天佛法衰落。東南亞國家佛教有個優點,他們保持了原始佛教的純粹性;也有不足之處,他們不重視發菩提心,如果肯發菩提心,那會更加發揚光大。

  修行成了用口不用心,

  搞些宗教儀式能叫佛教嗎?

  今天的佛教到底在哪裏?一般常識,佛教在廟裏,廟裏的佛教就在香爐裏、功德箱裏,來的人就是燒燒香、丟點錢。應該說佛教在佛弟子身上,佛弟子才真正代表了佛教,可是今天佛弟子身上的佛教在哪裏?也只在嘴唇皮上,寺院忙唱唸,禅宗鬥機鋒,成了在口不在心,也有不停地撥念珠,心中有法嗎?看不到真正佛教的精神面貌。會講法的人,也沒有真正照佛的教導去修,搞些宗教儀式,能叫佛教嗎?

  戒定慧不能合修,猶如一鼎叁足只有一足,

  能擺得平嗎?

  比如說這張桌子是長方形、四只腳,它的體是木頭。如果這張桌子,一只腳是木頭,一只腳是鐵棍子,一只腳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拼起來的,還有一只腳是…

《定學開導(120~1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