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40)
———————— 傅味琴 2002.1.24 ————————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本次提要:
·有家可住,何必东南西北找旅馆
·欢欢喜喜进佛门
·信三宝是真快乐,求名利不能称正信
·释迦佛的圆满功德称佛宝
·学正法,走寂灭烦恼的道路称法宝
·僧以清净为体,出离名利五欲,进入圣人之流称僧宝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有家可住,何必东南西北找旅馆
如果到外地去办事或者旅游,你一定会考虑今天晚上住在哪里。住旅馆也得问旅馆在哪里?路远不远?交通方便吗?在家里就不会考虑这些,当然住在家里喽。咱们是娑婆世界众生,家就在娑婆世界,还考虑什么呢?当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喽,释迦佛自己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
释迦佛的弟子学释迦佛的榜样,也就在娑婆世界成佛,何必再去考虑东南西北。好比有家老头子忙着卜卦,老太婆问:“老头子,忙什么呀?”“我在卜卦看我今天晚上该住在东方还是南方还是西方还是北方。”老太婆说:“你老年痴呆症了,在自己家里,还在想东南西北。”
欢欢喜喜进佛门
所以第一句:欢欢喜喜进佛门。进了佛门就要欢欢喜喜,即使一个人带着苦恼的心情跑进佛门来,他往佛门里跑,也是以欢喜心来的,即使来求佛菩萨保佑,也是对佛菩萨欢喜才来求的,即使是游客也是带着欢欢喜喜进佛门的。元旦那一天咱们开展一个咨询活动,那些游客进佛门来都是欢欢喜喜,在咨询台上更加欢喜,因为他能听到佛教的道理了。有两个走过来说:“我们都是信佛的,可是佛教到底怎么回事咱们都不懂,你们这次搞咨询很好啊。”他们都很欢喜。
信三宝是真快乐,求名利不能称正信
信乐才是佛弟子真正的欢喜,信要正信,信是信三宝呀,三宝伟大。信外国教的,都往教堂跑,信道教都往道观跑,信佛教就往寺庙跑。为什么有的寺庙里去的人特别多,出家人想去挂单或者想住下来,据说还要开后门,否则你是挤不进去的。有的地方呢?环境挺好,很清净,可是没人去,去的人住几天就跑掉了,仍然跑回到挤满人的地方,因为他们信那儿,不信这儿。这边是苦修行,他不信,那边有钞票好拿他信,而且那边大和尚名气大,我去拜他做师父,将来我就是某某大和尚的徒弟。那不是信佛,是信名利。能叫正信吗?
释迦佛的圆满功德称佛宝
我们要从正信上信三宝,信佛的智慧,佛宝。挂着佛教的牌子,却没有佛的智慧,搞的都不是佛教应该做的,能称宝吗?大殿的泥塑木雕的佛像,这不过给我们做一个形象化的纪念罢了。什么称宝?释迦佛的圆满的功德,释迦太子成就如来的这种觉悟,这是宝。
学正法,走寂灭烦恼的道路称法宝
什么叫法宝?法宝是寂静,寂静烦恼。心里的烦恼,能去掉,心就静下来了。心里要没有烦恼,环境也要安静,这就是我们应该要信的法宝。
我们学正法,就会走寂静的道路,所以称为“寂静正法”。如果没有寂静,你到底要引导人们走到哪里去啊?有一天,天还没有亮,我就听到放鞭炮。鞭炮是驱鬼的,而且老师和同学们,都在修禅定。“乒乓”一吓,吓出心脏病来谁负责?寺庙本来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在寺院里圆形的拱门上常这边写“寂静”,那边写“般若”,寂静才出般若,寺院可不是游乐场所啊。
僧以清净为体,出离名利五欲,进入圣人之流称僧宝
僧宝呢?僧是指一个清净的团体。僧以清净为体,出家称比丘比丘尼,在家称男居士女居士,广义的讲,都是僧团的成员,四众弟子一家。根据中国的习惯,僧往往是指出家人。所以僧人必须以清净为体,有些假和尚,穿了如来的衣服,尽干不清净的事情,能称僧宝吗?
信三宝的信乐,要从正信、清净、智慧、觉悟中来
所以我们归依是归依三宝,有一个宝字。欢喜也要从清净的正信中来,这才是真正的信乐。
出家人威仪好,也不乱说话。就凭这个威仪咱们就起了恭敬心,心里欢喜啊,有的人就因为见到了出家人的庄严,他就发心出家了。如果看见有个出家人,翘起了二郎腿,威仪也没有,叼了一支烟。你一看见就高兴:“我这儿有一支好烟,给你一支。”这个欢喜就不清净了。
所以我们信乐,是指的信三宝的乐,是指正信,是指清净,是指觉悟,是指智慧。下课。 (第十讲完)
喜(41)
———————— 傅味琴 2002.3.7 ————————
真正的快乐,是不包含任何痛苦
本次提要:
·学习修行,就是求一个无苦之乐
·世上快乐包含痛苦成份
·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
·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
·信仰能产生快乐,也能产生力量
·听法能起欢喜心
·长久的欢喜要从觉悟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学习修行,就是求一个无苦之乐
上次我们讲到无苦之乐,世间上也有快乐,那是有苦之乐,快乐里边有苦恼,所以世间上人一会高兴,一会哭。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我们这些跟佛有缘,有善根有觉悟的年轻一代,该怎么办?那只有靠佛法才能解决。我们进佛门来学习修行,就是为了求一个无苦之乐。真正的快乐是不包含任何痛苦的。
世上快乐包含痛苦成份
世间上的快乐,里边包含着痛苦的成份,快乐过去了,痛苦就来了,有时候快乐还没有过去,痛苦就发生了,结果把快乐破坏了。上小学时写作文,常有这句话:“高兴而去,扫兴而回。”这还是指的旅游,很多人出去旅游,挺高兴的,等到旅游回来大说烦恼话,好像是发牢骚诉苦那样。
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
连旅游都不能保证快乐,但是不去旅游,这样过日子又太无聊了,想想总要玩玩。你们男众部,经常看到游客来来往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嘻嘻哈哈,这是表面现象,也可能他们一回去又起烦恼了。有时候我到树林里去走走,经常看见两三个人,坐在石头凳子上,看看他们的脸都没有笑容,我就明白他们在起烦恼了。
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
有觉悟的人能通过现象看到实质,那才是智慧的眼光。往里边看,世间上一切快乐都是有苦之乐。如果我们学佛法,能够天天法喜充满,觉悟提高,由此而出生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佛法的快乐是去掉烦恼以后产生的,这是没有烦恼的快乐,也就是没有苦的快乐。苦就是从烦恼来。烦恼表现在哪里?就是坏的习气,坏的脾气,这些不好的心态。
欢欢喜喜进佛门
信仰能产生快乐,也能产生力量
我们今天讲,“欢欢喜喜进佛门”,如果你进了佛门以后欢欢喜喜的话,你会得到一种快乐,什么快乐?信佛的快乐,也就是信仰的快乐,信仰的快乐能够维持很长时候,信仰也能使人产生力量。比如说社会上的人,他对某一个人产生信仰,他看见这个人就欢喜,想起这个人就欢喜,为这个人做一点事情也欢喜。而且他会意志很坚定,乃至于全部身心都投入进去。例如解放后,信仰马列主义辩证法,能使人们产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既然信仰能产生快乐,这种快乐又能使你度过一辈子,我们信佛也应该这样,应该欢欢喜喜进佛门。
听法能起欢喜心
有很多的佛弟子,由于偶然的机会,碰巧有讲经说法的地方,他去坐在旁边听听,一听就听出欢喜心来了,就进佛门了,这就是欢欢喜喜进佛门。
长久的欢喜要从觉悟来
还有各种各样进佛门的,有的因为家人信佛,邻居信佛,一起到寺院里来走走看看,自己有什么苦恼,求观世音菩萨保佑,结果事情很顺利,他高兴了,就信了,这也算进佛门了,但没有第一类由闻法而信来得好。这一类人进了佛门以后,如果不好好听法学习,这个快乐是不长久的。世间上人都是这样,得到一个特殊的突然而来的喜事,高兴得不得了,几天一过,这个高兴也平淡了,再过几天觉得已经过去了,也没什么好高兴的了,如果他下一次求不到顺利,他就不高兴了,所以这种欢喜是不长久的。我们要一个长久的欢喜,就要从佛法的觉悟来,你觉悟了,这个欢喜就长久了。
喜(42)
———————— 傅味琴 2002.3.7 ————————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本次提要: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不学佛法,只会唸观音,不知修行
·进佛门不受管教,快乐会被自己破坏了
·散漫成性,能叫学佛吗?
·怕死怕苦,进佛门为了去极乐世界
·要有理想,要改变快,就得要认真学法
·父母叫他来学唱唸,可以赚死人的钱
不从学法中提高,信仰也会变
还有一种人,心地很善良,是社会上一个好人,也没有什么偏见,也不固执,人很平和,知道佛教精神很伟大,他起了一个崇敬心,可进了佛门以后,就是不肯学习。他没有学佛法的要求,还自认为佛法劝人为善,我这为人一向挺好。这种人也差劲,他不想再提高,也没有办法提高,不学佛法怎么提高呢?而且这种信仰的快乐也不一定牢固。假如有一天,他见到信佛的人表现得很差劲,他就会不高兴:在人们心目中佛教很伟大,怎么我今天看见这种现象,他就失望了,他这种信仰的欢喜,以及心态就要变。
不学佛法,只会唸观音,不知修行
有位信佛的中年人,他每天唸观世音菩萨大悲咒,为人挺好,很真实,慈祥,能尊敬人。我请他来听法,他总说:“我太忙实在没空。”如今大多数人进了佛门,到老还是佛法不懂,那修行咋修得起来呢?
进佛门不受管教,快乐会被自己破坏了
还有一种情况,本来每个寺院丛林规矩都很严,后来因为年轻人不好管理,就放松了。最近一年来,我们在培养人才上严了一点,有的学生心里就不高兴了:我进佛门是来读书的,怎么这样也要管那样也要管,挺不自在的。欢…
《心理导引——喜(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