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理導引——喜(40~49)

  喜(40)

  ———————— 傅味琴 2002.1.24 ————————

  信叁寶的信樂,要從正信、清淨、智慧、覺悟中來

  本次提要:

  ·有家可住,何必東南西北找旅館

  ·歡歡喜喜進佛門

  ·信叁寶是真快樂,求名利不能稱正信

  ·釋迦佛的圓滿功德稱佛寶

  ·學正法,走寂滅煩惱的道路稱法寶

  ·僧以清淨爲體,出離名利五欲,進入聖人之流稱僧寶

  ·信叁寶的信樂,要從正信、清淨、智慧、覺悟中來

  有家可住,何必東南西北找旅館

  如果到外地去辦事或者旅遊,你一定會考慮今天晚上住在哪裏。住旅館也得問旅館在哪裏?路遠不遠?交通方便嗎?在家裏就不會考慮這些,當然住在家裏喽。咱們是娑婆世界衆生,家就在娑婆世界,還考慮什麼呢?當然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喽,釋迦佛自己也是在娑婆世界成佛的。

  釋迦佛的弟子學釋迦佛的榜樣,也就在娑婆世界成佛,何必再去考慮東南西北。好比有家老頭子忙著蔔卦,老太婆問:“老頭子,忙什麼呀?”“我在蔔卦看我今天晚上該住在東方還是南方還是西方還是北方。”老太婆說:“你老年癡呆症了,在自己家裏,還在想東南西北。”

  歡歡喜喜進佛門

  所以第一句:歡歡喜喜進佛門。進了佛門就要歡歡喜喜,即使一個人帶著苦惱的心情跑進佛門來,他往佛門裏跑,也是以歡喜心來的,即使來求佛菩薩保佑,也是對佛菩薩歡喜才來求的,即使是遊客也是帶著歡歡喜喜進佛門的。元旦那一天咱們開展一個咨詢活動,那些遊客進佛門來都是歡歡喜喜,在咨詢臺上更加歡喜,因爲他能聽到佛教的道理了。有兩個走過來說:“我們都是信佛的,可是佛教到底怎麼回事咱們都不懂,你們這次搞咨詢很好啊。”他們都很歡喜。

  信叁寶是真快樂,求名利不能稱正信

  信樂才是佛弟子真正的歡喜,信要正信,信是信叁寶呀,叁寶偉大。信外國教的,都往教堂跑,信道教都往道觀跑,信佛教就往寺廟跑。爲什麼有的寺廟裏去的人特別多,出家人想去挂單或者想住下來,據說還要開後門,否則你是擠不進去的。有的地方呢?環境挺好,很清淨,可是沒人去,去的人住幾天就跑掉了,仍然跑回到擠滿人的地方,因爲他們信那兒,不信這兒。這邊是苦修行,他不信,那邊有鈔票好拿他信,而且那邊大和尚名氣大,我去拜他做師父,將來我就是某某大和尚的徒弟。那不是信佛,是信名利。能叫正信嗎?

  釋迦佛的圓滿功德稱佛寶

  我們要從正信上信叁寶,信佛的智慧,佛寶。挂著佛教的牌子,卻沒有佛的智慧,搞的都不是佛教應該做的,能稱寶嗎?大殿的泥塑木雕的佛像,這不過給我們做一個形象化的紀念罷了。什麼稱寶?釋迦佛的圓滿的功德,釋迦太子成就如來的這種覺悟,這是寶。

  學正法,走寂滅煩惱的道路稱法寶

  什麼叫法寶?法寶是寂靜,寂靜煩惱。心裏的煩惱,能去掉,心就靜下來了。心裏要沒有煩惱,環境也要安靜,這就是我們應該要信的法寶。

  我們學正法,就會走寂靜的道路,所以稱爲“寂靜正法”。如果沒有寂靜,你到底要引導人們走到哪裏去啊?有一天,天還沒有亮,我就聽到放鞭炮。鞭炮是驅鬼的,而且老師和同學們,都在修禅定。“乒乓”一嚇,嚇出心髒病來誰負責?寺廟本來是一個寂靜的地方,在寺院裏圓形的拱門上常這邊寫“寂靜”,那邊寫“般若”,寂靜才出般若,寺院可不是遊樂場所啊。

  僧以清淨爲體,出離名利五欲,進入聖人之流稱僧寶

  僧寶呢?僧是指一個清淨的團體。僧以清淨爲體,出家稱比丘比丘尼,在家稱男居士女居士,廣義的講,都是僧團的成員,四衆弟子一家。根據中國的習慣,僧往往是指出家人。所以僧人必須以清淨爲體,有些假和尚,穿了如來的衣服,盡幹不清淨的事情,能稱僧寶嗎?

  信叁寶的信樂,要從正信、清淨、智慧、覺悟中來

  所以我們歸依是歸依叁寶,有一個寶字。歡喜也要從清淨的正信中來,這才是真正的信樂。

  出家人威儀好,也不亂說話。就憑這個威儀咱們就起了恭敬心,心裏歡喜啊,有的人就因爲見到了出家人的莊嚴,他就發心出家了。如果看見有個出家人,翹起了二郎腿,威儀也沒有,叼了一支煙。你一看見就高興:“我這兒有一支好煙,給你一支。”這個歡喜就不清淨了。

  所以我們信樂,是指的信叁寶的樂,是指正信,是指清淨,是指覺悟,是指智慧。下課。 (第十講完)  

  喜(41)

  ———————— 傅味琴 2002.3.7 ————————

  真正的快樂,是不包含任何痛苦

  本次提要:

  ·學習修行,就是求一個無苦之樂

  ·世上快樂包含痛苦成份

  ·嘻嘻哈哈,這是表面現象

  ·佛法的快樂是去掉煩惱以後産生的

  ·信仰能産生快樂,也能産生力量

  ·聽法能起歡喜心

  ·長久的歡喜要從覺悟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學習修行,就是求一個無苦之樂

  上次我們講到無苦之樂,世間上也有快樂,那是有苦之樂,快樂裏邊有苦惱,所以世間上人一會高興,一會哭。如何擺脫這種局面?我們這些跟佛有緣,有善根有覺悟的年輕一代,該怎麼辦?那只有靠佛法才能解決。我們進佛門來學習修行,就是爲了求一個無苦之樂。真正的快樂是不包含任何痛苦的。

  世上快樂包含痛苦成份

  世間上的快樂,裏邊包含著痛苦的成份,快樂過去了,痛苦就來了,有時候快樂還沒有過去,痛苦就發生了,結果把快樂破壞了。上小學時寫作文,常有這句話:“高興而去,掃興而回。”這還是指的旅遊,很多人出去旅遊,挺高興的,等到旅遊回來大說煩惱話,好像是發牢騷訴苦那樣。

  嘻嘻哈哈,這是表面現象

  連旅遊都不能保證快樂,但是不去旅遊,這樣過日子又太無聊了,想想總要玩玩。你們男衆部,經常看到遊客來來往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嘻嘻哈哈,這是表面現象,也可能他們一回去又起煩惱了。有時候我到樹林裏去走走,經常看見兩叁個人,坐在石頭凳子上,看看他們的臉都沒有笑容,我就明白他們在起煩惱了。

  佛法的快樂是去掉煩惱以後産生的

  有覺悟的人能通過現象看到實質,那才是智慧的眼光。往裏邊看,世間上一切快樂都是有苦之樂。如果我們學佛法,能夠天天法喜充滿,覺悟提高,由此而出生的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因爲佛法的快樂是去掉煩惱以後産生的,這是沒有煩惱的快樂,也就是沒有苦的快樂。苦就是從煩惱來。煩惱表現在哪裏?就是壞的習氣,壞的脾氣,這些不好的心態。

  歡歡喜喜進佛門

  信仰能産生快樂,也能産生力量

  我們今天講,“歡歡喜喜進佛門”,如果你進了佛門以後歡歡喜喜的話,你會得到一種快樂,什麼快樂?信佛的快樂,也就是信仰的快樂,信仰的快樂能夠維持很長時候,信仰也能使人産生力量。比如說社會上的人,他對某一個人産生信仰,他看見這個人就歡喜,想起這個人就歡喜,爲這個人做一點事情也歡喜。而且他會意志很堅定,乃至于全部身心都投入進去。例如解放後,信仰馬列主義辯證法,能使人們産生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既然信仰能産生快樂,這種快樂又能使你度過一輩子,我們信佛也應該這樣,應該歡歡喜喜進佛門。

  聽法能起歡喜心

  有很多的佛弟子,由于偶然的機會,碰巧有講經說法的地方,他去坐在旁邊聽聽,一聽就聽出歡喜心來了,就進佛門了,這就是歡歡喜喜進佛門。

  長久的歡喜要從覺悟來

  還有各種各樣進佛門的,有的因爲家人信佛,鄰居信佛,一起到寺院裏來走走看看,自己有什麼苦惱,求觀世音菩薩保佑,結果事情很順利,他高興了,就信了,這也算進佛門了,但沒有第一類由聞法而信來得好。這一類人進了佛門以後,如果不好好聽法學習,這個快樂是不長久的。世間上人都是這樣,得到一個特殊的突然而來的喜事,高興得不得了,幾天一過,這個高興也平淡了,再過幾天覺得已經過去了,也沒什麼好高興的了,如果他下一次求不到順利,他就不高興了,所以這種歡喜是不長久的。我們要一個長久的歡喜,就要從佛法的覺悟來,你覺悟了,這個歡喜就長久了。

  喜(42)

  ———————— 傅味琴 2002.3.7 ————————

  不從學法中提高,信仰也會變

  本次提要:

  ·不從學法中提高,信仰也會變

  ·不學佛法,只會唸觀音,不知修行

  ·進佛門不受管教,快樂會被自己破壞了

  ·散漫成性,能叫學佛嗎?

  ·怕死怕苦,進佛門爲了去極樂世界

  ·要有理想,要改變快,就得要認真學法

  ·父母叫他來學唱唸,可以賺死人的錢

  不從學法中提高,信仰也會變

  還有一種人,心地很善良,是社會上一個好人,也沒有什麼偏見,也不固執,人很平和,知道佛教精神很偉大,他起了一個崇敬心,可進了佛門以後,就是不肯學習。他沒有學佛法的要求,還自認爲佛法勸人爲善,我這爲人一向挺好。這種人也差勁,他不想再提高,也沒有辦法提高,不學佛法怎麼提高呢?而且這種信仰的快樂也不一定牢固。假如有一天,他見到信佛的人表現得很差勁,他就會不高興:在人們心目中佛教很偉大,怎麼我今天看見這種現象,他就失望了,他這種信仰的歡喜,以及心態就要變。

  不學佛法,只會唸觀音,不知修行

  有位信佛的中年人,他每天唸觀世音菩薩大悲咒,爲人挺好,很真實,慈祥,能尊敬人。我請他來聽法,他總說:“我太忙實在沒空。”如今大多數人進了佛門,到老還是佛法不懂,那修行咋修得起來呢?

  進佛門不受管教,快樂會被自己破壞了

  還有一種情況,本來每個寺院叢林規矩都很嚴,後來因爲年輕人不好管理,就放松了。最近一年來,我們在培養人才上嚴了一點,有的學生心裏就不高興了:我進佛門是來讀書的,怎麼這樣也要管那樣也要管,挺不自在的。歡…

《心理導引——喜(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