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想无非是贪瞋痴,贪瞋痴虚妄不实,所以称为妄想。你在贪瞋痴里想了又想,不停地想,前面一个贪心起来了,后面一个贪心又跟上去了,这样连续不断地想,你的烦恼必然会从不断相续中增上,也会不断地粗重。
为什么会起妄想,是由于习气呀,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前辈子的习气带到这辈子来了。前辈子的习气已经是很粗很重了,你这辈子再想啊想,那是在习气上加习气,不断增上,你的习气当然越来越重。
内心的习气颠倒,外面的行动,
以及得到的结果也必然会颠倒,所以连“福”也颠倒了
“堪能颠倒内心”,烦恼习气这样不断增上,肯定会使你内心颠倒。你内心的习气颠倒,外面的行动,以及得到的结果也必然会颠倒。比如一个总想不劳而获的人,想天上掉下来馅饼,结果掉下来的是石头。娶不起老婆,最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结果掉下来的是个丑八怪。
最容易看到的,想自己发财、想财源盛旺,想得发昏了,难免会失去理智,一切都颠倒了。要富起来,总得辛勤劳动啊,可他想昏了,所以行动也颠倒了,也会把“福”字倒贴,倒贴了“福”字,福气就会来啦?真是无聊透顶。而且颠倒了,什么作用也没了。
比如,1984年我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讲课,有个学生来给我倒水,我故意把杯子倒放,说,“你倒吧。”他说,“茶杯颠倒了,叫我怎么倒得进去?”后来,这个学生就从这里悟了。你们悟不悟啊?你们如果抱着颠倒的知见来学佛法,怎能学得进去呢?
在听法时,心有盖障、有满障、有颠倒障,
佛法怎能听得进去,因为你把正的颠倒了
还有你们在听佛法的时候,你把盖子盖住了,甘露水怎么灌得进去呀?你不虚心接受有啥办法?你心里满装着邪见错见,你不把邪见错见倒掉,心里不空,甘露水也灌不进去。
你颠倒了,福还会来吗?说句笑话,你贴了一个颠倒的“福”,财神老爷真的来了,样子也不庄严,两只脚朝上,头朝下,可能跳到你门口已经晕倒了。(众笑)众生不知道自己颠倒,还要变本加厉,把正的倒过来。这种颠倒的习气,如果不纠正,随着心里习气去想,习气上加习气,现行熏种子,肯定越熏越厉害。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4-5) <总第163>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6日
观的力量在于心,
心不被境所缚,即是观所断的力量
本次提要:
■ 修行好好看住自己一颗心,不要再习气上加习气,臭上加臭
■ 观的力量在于心,心不被境所缚,即是观所断的力量
■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均不可得,你又何必去执著它呢
■ 观22种心,首先要观,心中有无贪瞋痴,从观中能断贪瞋痴,就叫“观所
断”
修行好好看住自己一颗心,
不要再习气上加习气,臭上加臭
不信可以试试看,刚刚放了个臭屁,再吃下一块臭豆腐,再放屁,比原来屁还要臭,这叫臭上加臭。
颠倒的习气不纠正,人越来越粗,烦恼越来越重,这就难解脱了。好比一个人被很粗的绳子捆住了,乃至被铁链条锁起来,这时候要解脱很难的。所以修行人好好地看住自己一颗心,不要再在习气上加习气,臭气上熏臭气。
观的力量在于心,心不被境所缚,即是观所断的力量
要断烦恼就要靠观的力量,所以叫“观所断”。人们常说“观看”,其实观和看有区别的,看是眼睛看,是往外看,观是心往里观。修行人应该观自己的心,观自己心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才不会被境所绑,已经绑起来的,也能够得到解脱。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均不可得,
你又何必去执著它呢
修观心的方法很多,一般丛林的斋堂常贴出一副对联,三心未了,饮食就难消化,是这个意思吧?(下答: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三心。既然三心不可得,你何必要执著它呢?
既然过去心已经过去了,你何必再去想它,再把它抓回来呢?即使你真的抓来回忆回忆,可是现在是现在,过去是过去。现在你抓回来已不是现实,因为这个境早就没了,你再想它,岂不是自找烦恼,多此一举呀?
现在心不可得,当你说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你也抓不住,何必去执著呢?
未来心不可得,未来还没有来,未来的境你都没有看到,想它干什么?那不是妄想吗?要等到未来来了,确实这个境出现了,那么你再由这个境起了这个心,这叫由境生心。可是到那时也不叫未来,而叫现在了。
比如说,我们昨天说明天,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等“明天”到了,“明天”也不存在了,成了今天了。
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些都是虚妄,你再去抓去想,这种想就是妄想,妄想接近于幻想,毫无意义。
观22种心,首先要观,心中有无贪瞋痴,
从观中能断贪瞋痴,就叫“观所断”
还有一种观心的方法,是观22种心。比方说经常观自己现在的起心动念,是有贪心还是无贪心,有贪心是烦恼心,无贪心是清净心。有贪心要排除,无贪心要保持。还要观自己心有没有对人家厌恶,有没有去恨人家,就是观有瞋心还是无瞋心,还要观是有痴心还是无痴心,是小心还是大心,散心还是聚心……。经常要以这22种心来观自己的心,观的目的,就是叫你明白你现在是什么心。发现我现在起了贪心,就必须要把它断掉。断掉自己心里的种种习气、种种妄念,不让它继续增长,就要靠观的力量,所以叫“观所断”。
今天讲到这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5-1) <总第164>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7日
要用修观的力量去断缚,
要纠正颠倒必须要有正知正见
本次提要:
■ 要用修观的力量去断缚,要纠正颠倒必须要有正知正见
■ 呼吸的相续维持了我们肉体的生命,贪瞋痴相续,维持了我们烦恼的生命
■ 知见颠倒的人,从不说自己错,却说别人不懂
■ 迷信的人把福颠倒认为是福来到
■ 正法听得少,邪见听得多,要纠正他的颠倒,他要骂你,所以现在度众生
很难啊
要用修观的力量去断缚,
要纠正颠倒必须要有正知正见
昨天我们讲了“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什么叫“粗重缚”?“谓心相续中,所生习气增上,堪能颠倒内心者(观所断)”。怎么去断它?就要用修观的力量去断。要纠正颠倒,必须要有智慧,必须要有正知正见。
呼吸的相续维持了我们肉体的生命,
贪瞋痴相续,维持了我们烦恼的生命
我们众生的心是不断相续的,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念头生出来就没了,第二个念头接着跟出来。就好比自己的呼吸,吸进去又呼出去,呼出去又吸进去,不断相续就维持了我们肉体的生命。我们凡夫的起心动念,无非是妄念,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一个贪念生起来了,又灭下去了,马上第二个贪念又起来了,不断相续,就形成了我们众生的心理活动,维持我们烦恼的生命。从无始以来,一直维持到现在,相续的年代长得数也数不清。这种贪瞋痴的烦恼心不切断,你生死流转是跳不出的,因为生死的流转就是烦恼流转。
知见颠倒的人,从不说自己错,却说别人不懂
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佛陀讲的正法就是正知正见。我们上次举了个例子,现在人“福”字倒贴,光是这一件事情,就可以想出很多道理来。为什么会倒贴?最开始他肯定不是倒贴的,比如一个小孩头脑里很纯洁,他根本不会想“福”字要倒贴,后来因为别人这么说了,他才这么做了,因此是受了别人的影响。
同样道理,为什么今天佛门颠颠倒倒的事情特别多,原来不颠倒的也颠倒了?也是邪师邪说到处散布邪见搞成的。你听信他的,你也颠倒了,一旦颠倒了,颠倒的人从不说自己错,都是说人家不懂的。
迷信的人把福颠倒认为是福来到
比如很多年前,有的居士听了法,好心指出别人不对的地方,“你这样做法不恰当,我听傅老师讲法时讲过。”对方马上回一句:“他不懂的,我们一向是这样的。”他不依照法而是依照自己颠倒的知见来分辨。再比如你提醒他:“福字倒贴了,不对嘛。”“你不懂的,福字倒贴就是表示福来到。”来到的“到”跟颠倒的“倒”两个字呀,你把福字颠倒了,不是福来到,是福颠倒。这么大的人了,连小学文化都没有,迷信迷得这个样子。
正法听得少,邪见听得多,要纠正他的颠倒,
他要骂你,所以现在度众生很难啊
由此可见,一个人本来不颠倒,受了别人影响也会颠倒。比如有些人开头听到一些正法,可是听得很少,由于某种因缘东跑西跑,听到些邪知邪见的话,听久了,就把邪见当成对,你再跟他说正法,就很难听进去了。所以纠正邪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颠倒了。
而且颠倒的人,特别提倡颠倒、强调颠倒,以颠倒为殊胜。好比卖臭豆腐的,特地拿出来给你闻闻,还问你,“臭不臭?”喜欢臭的会说越臭越好。喜欢吃臭的,就说香。这样的错见固定下来了,你再帮他纠正,他要骂你,所以现在度众生很难啊。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25-2) <总第165>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3月7日
不纠正众生的颠倒错见,
就不叫度众生,而叫同流合污
本次提要:
■ 肮脏的人对清净已不习惯,错路上走得久了,让他转过来他反会不习惯
■ 要纠正错误,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佛法就是叫你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
■ 不纠正众生的颠倒错见,就不叫度众生,而叫同流合污
■ 人总要懂得香臭,难洗的垢用佛法去洗就容易了
■ 修观就是叫你警惕、叫你觉悟,要观种种烦恼,要断种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60~1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