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谓「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

   身体若稍受风寒,或体温太高即不调和,这是对物质、身体的「不调」;而人的心理也有不调适的烦恼。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精神病是现代社会的大问题。为何有这么多的精神病患呢

  这是心理不调所引发的病症,原因是想得太多了;又为什么会想太多呢

  因为欲望太大。现代人的生活欲望太大,所追求的远超过个人的能力和环境,想得很多,结果都是虚幻的妄想。因为理想过高,屡求不得而心神迷乱,这便是「心欲不调」。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有的人追求物质、有的人追求感情,这两项皆离不开人类的生活。人如果生活在毫无感情的环境中,必然会很痛苦——不懂得付出感情,也不懂得如何接受感情,这是「无人性」的生活;但是若太过于追求,即会生「病」态。

   人生在世,能恰当地满足生活所需,即是最适意的生活;一旦超越所需的极限,必定会有弊病产生。人的心境若能随遇而安,就是最健康的人生。所以,我们要依自己的环境来选择适当的生活方式。

   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精神病患者,实在为他们深感怜悯!身体有病痛是个人的事,但是若患了精神病则不同R蛭颊叱寺伊俗约旱男男灾猓不崧伊苏黾彝サ陌材踔廖缁岽辞痹诘奈;

  br>   有一天,精舍来了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她的精神看起来不太正常,头发的前半部理得精光。几年前,她还是一位护理师哪!而现在却判若两人!

   人生应谨守本分,置身任何环境都应随遇而安。修行则要节制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才是最自在的生活。若是讲「情」,也要是清净无彩色的平等之情、是无分别心的觉有情,这才是修行者所应受持的净爱长情。

   情感若能收放自如、心中无恐惧,即能远离烦恼与颠倒。我们若要健康地生活,必定要先把心理调整好,少欲知足才能自在逍遥。

  一位学医者的迷思

   修行,要在日常生活的动静之间,磨练得毫不冲突。

   有些人太执着于静,这样会变得槁木死灰;反之,心若过于好动,则心念就会像雷电闪光一样。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指世事变化快速。我们的心念一动,就像闪电一样,也像闪动的烛光——风吹蜡烛,光线晃动、阴影也会跟着动;风一大,烛灯便很容易就熄灭。

   修行就是要常保智慧的光明,而不是让它一闪即逝;要以智慧的光明自照照人,不可让无明之风吹熄智慧之光。

   智慧的光明被摇动或熄灭,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明之风动」,也就是心浮气动。但若太偏执于静者,心境便如槁木死灰,没有一点儿生气。如此的修行,便有失中道。

   曾有一位医科学生,拿着老师的介绍信来找我。这位学生非常优秀,高中念建中、大学读台大医学系。信中,他的老师一直赞叹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因偏执佛法、很想修行而荒废了学业。

   当时他是医学系五年级的学生,再过两年就可以毕业了;但是,他对人生感到万念俱灰,经常到寺院追随几位大法师。老师曾为他找心理医师面谈,却完全无效,所以要这位学生来找我。

   我问他:「家中有几位兄弟姊妹

  」他说:「只有一个妹妹而已。」我说:「既然这样,那你应该先从做人开始呀!妈妈对儿子的期待有多大啊!我们学佛要从做人开始,如果不能体会妈妈的心,做人的基础就无法稳固。学佛要有大慈悲心,能视天下众生犹如自己的亲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病苦。你能够考上台湾最高学府、最好的科系,而且两年后就能开始为病苦的人服务,这是极大的救人造福之缘啊!」

   他问:「佛教不是强调要把身病看开,重视生死的轮回吗

  」

   我问他:「你自己的生死能够掌握吗

  」他说:「我就是很迷惑呀!」

   我说:「你既然对『理』感到空渺、迷惑,为何不从『事相』去探求

  你应该面对真实的人生事相呀!」

   他说:「我觉得佛法的『空』理很实在,也很亲切。」我说:「真实的事是你向我提问、我回答你的问题,此时此刻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后来,他又说:「我的师父发了很大的愿!」他师父的愿是——如果有众生听到他的名字,他就一定要度化对方。我说:「我也曾发过这个愿。请问:你听过我的名字吗

  」他说:「常听到。」「既然你听过,现在我们面对面谈话,你有没有被我度化

  」

   他说:「师父,您说的话我能够了解,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必须有一段时间让我做心理上的调整。」

   这就是偏差的实例,虽然他选择了医科这个方向,却对这门行业的意义感到迷惑!佛教中真正的「空」理,其实他根本尚未了解,更误解了「修行」的真义。

   学佛,要真正去体会无常;强调无常是要警惕自己把握现在。这位学生虽然一直强调「人生无常」,所以要赶快修行;但是我问他:「如果你休学,打算如何追求佛法

  」他没有回答。所以我又说:「你如果知道人生无常,就要把握现在。要不然你从二十岁一直想无常,想到八十岁还是一事无成;若是休学一年,这段时间就荒废掉了,多可惜啊!」

   面对现实,才是正确之道;若为了「修行」而休学,实在是浪费一年的时间。我告诉他:「如果你好好把握这一年,就可以早一年毕业,早一年去做救人的工作。而且,如果你平均一天救一个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可以多救三百六十五人;早一年毕业,就早一年成为救度众生的菩萨呀!」他听后似有所悟。

   「无常」不是在嘴边说说而已,也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分秒必争,这才是真正体会无常的道理。

  内外融和的清净风光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清净的摆设和干净的环境,会令人油然生起欢喜的感受,这是心灵的享受。所以,如果我们能随手清理周遭的环境,就能天天感受付出后的喜悦。

   社会上,经常有人呼吁保护环境。环境保护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若是人人能负起责任,社会上必然处处是净土。但是,有许多人抱着自私、懈怠之心不愿付出,怕身体劳累又讲究享受,既不愿清除垃圾,反而制造许多垃圾。

   垃圾从哪里来

  从欠缺「惜福」的观念而来。

   每样东西都有它的生命价值;如果轻易地汰旧换新,即使没有把它丢掉,它的生命价值也已经失去了。

   现代人的物质太丰富,物品稍旧就要汰旧换新,被淘汰的便成为垃圾。而有的人新的物品买进来,旧的仍舍不得丢;累积久了,那些存放之物还是会成为无用的垃圾,而自己也就生活在垃圾堆中。这是既舍不得、又想追随潮流所带来的后患,使得环境无法常保清新,心灵也就得不到享受之感。

   我们要照顾好自己的心,并且发挥爱心去爱人爱物;每一件物品都要让它发挥功能,保持它的使用寿命,这才是惜福啊!

   我们生活在世间,首先要清净自我的心地,由内在进而呈现于外——除了爱惜自己的心地之外,也要珍惜公众的环境,不任意破坏自然的景观。这是由照顾心地开始,进而产生保护外在环境的动作。

   除了自己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顾虑到别人——是否只图自己家园的清净,而把垃圾丢给别人

  让垃圾车积满了废物而不知载往何处,垃圾山一个个堆积起来。如果人人能减少制造垃圾,垃圾山的问题就会减少。

   凡事都要从个人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爱惜物品开始!

   慈济要建学校时,政府机关曾经提供一块土地。那块地位于鲤鱼潭的山坡地,风景十分优美,有百余甲之大,确实是一块办学的好地方。可是,看到那些宝贵的「原始林」树木,我不忍去毁坏它;因为要建学校之前,必然会砍掉许多树木,而且还要整地、填土……。虽然有百余甲的土地任我选择,但是我认为应该为「爱」而自我约束,要以「环境保护」为优先考虑。因为台湾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多了,应好好保护自然生态,让更多人能随时畅游于清净的大自然环境中。所以,我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就是运用良知的判断,不可因取得容易就不考虑自然生态而占取它。做事不仅要为自己及他人考虑,更要为大地用心、保护清净的环境。办学固然重要,但是环境的保护、水土的保持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即使推动四大志业,也会变成「破坏性」的作为。

   我们应该先从清理自己的心地开始,天天自我净化,然后再推广到外境,时时勤于擦拭;若能天天清理环境,就不必花很多时间在岁末大扫除上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安稳最大利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是不是物质拥有的多就是幸福

  是不是空闲享乐就是幸福呢

  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安稳;心不安稳,便会时时刻刻生活在惶恐之中。

   虽然台湾的外汇存底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感觉很不足、内心很空虚;可见,「钱」并不能让人觉得安定;真正的安稳、安定,应该是在我们的「心」。

   佛陀曾说:「安稳最大利。」我们如果能乐道,即使生活简单,内心也会觉得很安稳快乐。佛陀又说:「知足最大富。」能知足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三餐不过一、两碗饭就很足够了,衣服足以御寒、保暖即可;晚上睡觉,不过三尺宽、六尺长的床铺也就够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求的是「心不愧于社会」,以健康的身体为社会人群付出力量。

   有的人生活贪不餍足,已经取得很多,还感觉不够。他们从不用心思考曾经对人群付出多少,却花很多心机在如何取得不法之财来自我享受。其实,不义之财取来身边,哪怕再多,都不能安然享受,因为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要担当…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无常与永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