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所謂「四大不調即是病」,「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
身體若稍受風寒,或體溫太高即不調和,這是對物質、身體的「不調」;而人的心理也有不調適的煩惱。
現在的社會,尤其令人感受到這種身心不調和的狀況。因爲身、心不得調和,所以造成社會不調和,這都是惡性循環的病態。
精神病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爲何有這麼多的精神病患呢
這是心理不調所引發的病症,原因是想得太多了;又爲什麼會想太多呢
因爲欲望太大。現代人的生活欲望太大,所追求的遠超過個人的能力和環境,想得很多,結果都是虛幻的妄想。因爲理想過高,屢求不得而心神迷亂,這便是「心欲不調」。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有的人追求物質、有的人追求感情,這兩項皆離不開人類的生活。人如果生活在毫無感情的環境中,必然會很痛苦——不懂得付出感情,也不懂得如何接受感情,這是「無人性」的生活;但是若太過于追求,即會生「病」態。
人生在世,能恰當地滿足生活所需,即是最適意的生活;一旦超越所需的極限,必定會有弊病産生。人的心境若能隨遇而安,就是最健康的人生。所以,我們要依自己的環境來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
看到社會上有那麼多精神病患者,實在爲他們深感憐憫!身體有病痛是個人的事,但是若患了精神病則不同R蛭頰叱寺伊俗約旱男男災猓不崧伊蘇黾彜サ陌材踔廖缁岽辭痹诘奈;
br> 有一天,精舍來了一位很年輕的小姐。她的精神看起來不太正常,頭發的前半部理得精光。幾年前,她還是一位護理師哪!而現在卻判若兩人!
人生應謹守本分,置身任何環境都應隨遇而安。修行則要節製私情欲念,淡泊度日才是最自在的生活。若是講「情」,也要是清淨無彩色的平等之情、是無分別心的覺有情,這才是修行者所應受持的淨愛長情。
情感若能收放自如、心中無恐懼,即能遠離煩惱與顛倒。我們若要健康地生活,必定要先把心理調整好,少欲知足才能自在逍遙。
一位學醫者的迷思
修行,要在日常生活的動靜之間,磨練得毫不沖突。
有些人太執著于靜,這樣會變得槁木死灰;反之,心若過于好動,則心念就會像雷電閃光一樣。
《金剛經》裏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思是指世事變化快速。我們的心念一動,就像閃電一樣,也像閃動的燭光——風吹蠟燭,光線晃動、陰影也會跟著動;風一大,燭燈便很容易就熄滅。
修行就是要常保智慧的光明,而不是讓它一閃即逝;要以智慧的光明自照照人,不可讓無明之風吹熄智慧之光。
智慧的光明被搖動或熄滅,究其原因是因爲「無明之風動」,也就是心浮氣動。但若太偏執于靜者,心境便如槁木死灰,沒有一點兒生氣。如此的修行,便有失中道。
曾有一位醫科學生,拿著老師的介紹信來找我。這位學生非常優秀,高中念建中、大學讀臺大醫學系。信中,他的老師一直贊歎他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因偏執佛法、很想修行而荒廢了學業。
當時他是醫學系五年級的學生,再過兩年就可以畢業了;但是,他對人生感到萬念俱灰,經常到寺院追隨幾位大法師。老師曾爲他找心理醫師面談,卻完全無效,所以要這位學生來找我。
我問他:「家中有幾位兄弟姊妹
」他說:「只有一個妹妹而已。」我說:「既然這樣,那你應該先從做人開始呀!媽媽對兒子的期待有多大啊!我們學佛要從做人開始,如果不能體會媽媽的心,做人的基礎就無法穩固。學佛要有大慈悲心,能視天下衆生猶如自己的親人。人生最苦的事,莫過于病苦。你能夠考上臺灣最高學府、最好的科系,而且兩年後就能開始爲病苦的人服務,這是極大的救人造福之緣啊!」
他問:「佛教不是強調要把身病看開,重視生死的輪回嗎
」
我問他:「你自己的生死能夠掌握嗎
」他說:「我就是很迷惑呀!」
我說:「你既然對『理』感到空渺、迷惑,爲何不從『事相』去探求
你應該面對真實的人生事相呀!」
他說:「我覺得佛法的『空』理很實在,也很親切。」我說:「真實的事是你向我提問、我回答你的問題,此時此刻就是最真實的存在。」
後來,他又說:「我的師父發了很大的願!」他師父的願是——如果有衆生聽到他的名字,他就一定要度化對方。我說:「我也曾發過這個願。請問:你聽過我的名字嗎
」他說:「常聽到。」「既然你聽過,現在我們面對面談話,你有沒有被我度化
」
他說:「師父,您說的話我能夠了解,也知道該怎麼做了;但是,必須有一段時間讓我做心理上的調整。」
這就是偏差的實例,雖然他選擇了醫科這個方向,卻對這門行業的意義感到迷惑!佛教中真正的「空」理,其實他根本尚未了解,更誤解了「修行」的真義。
學佛,要真正去體會無常;強調無常是要警惕自己把握現在。這位學生雖然一直強調「人生無常」,所以要趕快修行;但是我問他:「如果你休學,打算如何追求佛法
」他沒有回答。所以我又說:「你如果知道人生無常,就要把握現在。要不然你從二十歲一直想無常,想到八十歲還是一事無成;若是休學一年,這段時間就荒廢掉了,多可惜啊!」
面對現實,才是正確之道;若爲了「修行」而休學,實在是浪費一年的時間。我告訴他:「如果你好好把握這一年,就可以早一年畢業,早一年去做救人的工作。而且,如果你平均一天救一個人,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就可以多救叁百六十五人;早一年畢業,就早一年成爲救度衆生的菩薩呀!」他聽後似有所悟。
「無常」不是在嘴邊說說而已,也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而是要積極面對現實、分秒必爭,這才是真正體會無常的道理。
內外融和的清淨風光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清淨的擺設和幹淨的環境,會令人油然生起歡喜的感受,這是心靈的享受。所以,如果我們能隨手清理周遭的環境,就能天天感受付出後的喜悅。
社會上,經常有人呼籲保護環境。環境保護的工作,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若是人人能負起責任,社會上必然處處是淨土。但是,有許多人抱著自私、懈怠之心不願付出,怕身體勞累又講究享受,既不願清除垃圾,反而製造許多垃圾。
垃圾從哪裏來
從欠缺「惜福」的觀念而來。
每樣東西都有它的生命價值;如果輕易地汰舊換新,即使沒有把它丟掉,它的生命價值也已經失去了。
現代人的物質太豐富,物品稍舊就要汰舊換新,被淘汰的便成爲垃圾。而有的人新的物品買進來,舊的仍舍不得丟;累積久了,那些存放之物還是會成爲無用的垃圾,而自己也就生活在垃圾堆中。這是既舍不得、又想追隨潮流所帶來的後患,使得環境無法常保清新,心靈也就得不到享受之感。
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並且發揮愛心去愛人愛物;每一件物品都要讓它發揮功能,保持它的使用壽命,這才是惜福啊!
我們生活在世間,首先要清淨自我的心地,由內在進而呈現于外——除了愛惜自己的心地之外,也要珍惜公衆的環境,不任意破壞自然的景觀。這是由照顧心地開始,進而産生保護外在環境的動作。
除了自己周圍的環境之外,還要顧慮到別人——是否只圖自己家園的清淨,而把垃圾丟給別人
讓垃圾車積滿了廢物而不知載往何處,垃圾山一個個堆積起來。如果人人能減少製造垃圾,垃圾山的問題就會減少。
凡事都要從個人做起,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愛惜物品開始!
慈濟要建學校時,政府機關曾經提供一塊土地。那塊地位于鯉魚潭的山坡地,風景十分優美,有百余甲之大,確實是一塊辦學的好地方。可是,看到那些寶貴的「原始林」樹木,我不忍去毀壞它;因爲要建學校之前,必然會砍掉許多樹木,而且還要整地、填土……。雖然有百余甲的土地任我選擇,但是我認爲應該爲「愛」而自我約束,要以「環境保護」爲優先考慮。因爲臺灣的原始森林已經不多了,應好好保護自然生態,讓更多人能隨時暢遊于清淨的大自然環境中。所以,我最後還是放棄了。
這就是運用良知的判斷,不可因取得容易就不考慮自然生態而占取它。做事不僅要爲自己及他人考慮,更要爲大地用心、保護清淨的環境。辦學固然重要,但是環境的保護、水土的保持更爲重要;如果沒有考慮這些因素,即使推動四大志業,也會變成「破壞性」的作爲。
我們應該先從清理自己的心地開始,天天自我淨化,然後再推廣到外境,時時勤于擦拭;若能天天清理環境,就不必花很多時間在歲末大掃除上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安穩最大利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是不是物質擁有的多就是幸福
是不是空閑享樂就是幸福呢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安穩;心不安穩,便會時時刻刻生活在惶恐之中。
雖然臺灣的外彙存底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感覺很不足、內心很空虛;可見,「錢」並不能讓人覺得安定;真正的安穩、安定,應該是在我們的「心」。
佛陀曾說:「安穩最大利。」我們如果能樂道,即使生活簡單,內心也會覺得很安穩快樂。佛陀又說:「知足最大富。」能知足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叁餐不過一、兩碗飯就很足夠了,衣服足以禦寒、保暖即可;晚上睡覺,不過叁尺寬、六尺長的床鋪也就夠了。所以,我們應該要求的是「心不愧于社會」,以健康的身體爲社會人群付出力量。
有的人生活貪不餍足,已經取得很多,還感覺不夠。他們從不用心思考曾經對人群付出多少,卻花很多心機在如何取得不法之財來自我享受。其實,不義之財取來身邊,哪怕再多,都不能安然享受,因爲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了——要擔當…
《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