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

  

海云继梦和上讲经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

  

禅修过程当中的,我们几个要认识的部分,第一个是三十七道品,这个部分大家也要熟悉,你要怎么带进去修,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了,那么至少三十七道品你是不能疏忽的,离开三十七道品讲佛法,那就是笑话,三十七道品是整个佛教的根源,他的主轴。我们现在在讲的大部分都是在讲佛教的故事,跟佛教的常识,那很少涉及到佛教的实质面,那三十七道品是最基本的佛教的本质。

  

像第一个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我们北传佛教传统的说法,这种说法你念起来蛮顺的,但是你不知道怎么修,你大概也会说想一想看一看,这个身体确实很不净,从一般传统的这种讲法来讲,那我们都知道,反正台湾都是这样讲,看看这身体有多脏,鼻孔啦,眼睛啦,耳朵啦,嘴巴啦,里面吐出来的都没有一个是你喜欢的,那这洗澡洗的再干净啊,你出来以后再搓两下还有垢,这个身体绝对不干净,那你这样讲,你根本没办法修啦,这叫什么修吗?这样讲也没有错啊,可是这个不净不是我们真正讲的那个不净的不净,所以佛法中讲的那个观身不净的不净到底是讲什么,你知道吗,那你不知道的话,那你就不会修了。

  

所以观身不净他的修法,就是我们讲的六妙门,数息观,那你不懂的话,你说你怎么修,结果你修一修还是变成白骨观,白骨观固然是直接讲观身不净了,但是数息观才是真正让我们把欲界色身转化成色界色身最直接了当的方法,那你不懂得,无有是处。

  

观受是苦,也是一个行法,在各种苦受当中,那你怎么样去肯定,佛法在讲的这种行法是什么,你说一切受都是苦,接受啦,享受啦,那都是苦,也没错,解释来解释去,那你要解释都通嘛。

  

可是怎么样肯定这个苦,又把这个苦给除掉,那你就按照他的实际行法来,所以我们希望各位在认识佛法的时候,要从修行面来谈佛法,不要从你大脑发达的那个方向来解释佛法,弄到最后,佛法看起来很兴盛,争论很多,有争论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应该深切的去体会这个部分。

  

观心无常也一样,这个心理变来变去,冬天喜欢厚衣服,夏天喜欢薄衣服,你就不会把薄衣服拿去冬天穿,心就这么无常,不是冬天夏天一年两变而已,我们一天当中有多少变,人家说你好的可以,替你着想的可以,替别人着想的都不行,这种情况都是心的无常,这个部分你可以看得到,假如用讲的那么头头是道,为什么我们学佛学到现在都知道,都知道,讲的都懂,为什么境界来你没办法,就是你没有行,你对佛法的认知,是从文字相,从大脑的解释上面来讲佛法,不是从修行面来讲。

  

佛法是从修行面来讲,三十七道品是从修行面来讲,不是从解门来讲,你要了解这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反过来,从前面我们跟各位讲的,从我们这次正行要修的这个观身不净来看,这一个行法要怎么修。

  

观法无我也一样,我们在走,我们已经告诉你了,能所一对立,心法起作用,色法受指挥,心法色法之间哪有我,一切法只有心法跟色法的作用,那我们到底是把心法当做我,还是把色法当做我,或者是把心法色法所构成的这一合相当做我,那个我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你必须从实际的修行当中去认知,那才有可能,那你不修行,那就无有是处。

  

所以透过修行以后,境界不会翻倒你,但是你透过大脑的解释,你可以讲的头头是道,境界一来,那你就翘翘倒了,你就没办法了,那这个就告诉我们,你必须从行门上来,来看佛法,从行门上来证佛法。

  

所以不会讲的人会成就,他的原因在这里,因为他从实践,他是最符合佛法基本的宗旨跟要领,那你从讲的来讲,不是讲不行,讲了你有没有做,有没有去行,有没有去实践,讲了没有办法去实践的话,那没有用,那不是佛法,那只是知识。

  

那你这套知识,你讲的一套,像我们在台湾讲的这一套佛法,你到世界各地去没有人这样讲的了,人家说那是台湾佛讲的,不是释迦摩尼佛讲的,台湾有个佛,那个佛叫自我意识佛,我执甚深佛,意识形态佛,大脑发达佛,不是释迦摩尼佛,所以这一种情况不是真的佛法,这是第一个四念处。

  

四正勤,第二个。四正勤也一样,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个不是讲一讲,你要实际去做,未生善是什么,你要不要去做,能不能做,未生恶是什么,能不能够坚持不做。

  

你现在不做是因为你不知道,知道了你就很想做,跟你讲说股票不要投资,你说,我不会投资,哎呀,我怎么知道,我告诉你,是你不知道,不是你不会投资,有几个人在你耳边讲几天,你口袋的钱通通跑出去了,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不是你不会做,我们从修行的立场来看说,这个东西既然不好,那我要去了解他,然后呢我要完全制止他,你现在你不能制止呀,因为你不知道啊,知道而不会去进行那才对,我看到人家发财,你就很高兴,鼓掌就好,是不是这样,不是啊,看到人家发财说,那个假如是我来发,不知道多好,看到人家发票中奖了,那你说,哎呦,那时候他就排在我前面,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会动,那这个都不算。

  

所以你四正勤要能够很踏实的,很踏实的,看到人家发财真的很高兴,替他高兴,而不是说哎呀,我很可惜,那个时候…假如我有一份就好,他在讲的时候,我说我也有一份,那他现在发财,我就有一份了,你的心没有办法去止他,那就表示我们修行,行的部分一直不对。

  

四如意也一样,欲如意,念如意,进如意,慧如意,如意的意思就是圆满了,这个欲是愿望的意思,不是欲望,是你追求菩提,了生死,开智慧的这种愿望,是指这个意思,而不是七情五欲的欲。

  

念是追求这种终极目标的这种志愿毅力,这个叫念,进就是精进,慧是智慧,都要能够圆满,要能够具足。

  

五根五力这两个是一样,信、进、念、定、慧,这是修行人的基本条件。根是根器,力是能力,我们这五个根器跟这五个能力是一样。

  

同样的,你的根器要能够发挥作用,有那个根器不发挥作用没有用,就像很多人从小写了一笔好字,后来从来没写过字,那你有那个写字的根,你没有写字的力,那个缘一直没有兑现,你没有办法去发挥,就像很多人,很会唱歌,歌喉很好,一天三餐就把他累垮了,从来没唱过歌,那这种人也很多,他有那种根,但是没有那种缘,所以他就没有机会可以发展,那就没有能力了,是这样的情况。

  

这五根五力是同样的东西,那么重点,一般来讲到这里都是基本条件,应该要具足的,那我们所要做的,是后面这两个。前面这些都是行者要去具足的条件,你没有的话,那你要怎么样去充实自己,让他成长起来,他是这个部分。

  

那么七菩提分,八正道才是我们真正要进行的地方,念觉支,觉支就是菩提分了,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七觉支,意思就告诉我们,心,我们修行者心念要一直泡在这里面,什么事都要想到这个部分来,由这七个部分来做指导。

  

我们心思考的方向,有些人,人家一有动作,哼他就是怎么样怎么样,他怎么样你想的,你喜欢的,都往你喜欢的讲,你不喜欢的,都往不喜欢的地方讲,那这个不是修行者,修行者刚开始他没有办法很客观很正确的去命终目标,做正确的思维,那不要紧,你把心,心念,所有的状况,通通导向这七个地方,你不要怕错,你通通导到这个地方。

  

即使在事相上有错的话,在因果上你不会错,比如人家骂你,你会奥,你是要我好,他恶心骂你,那是他的事,你是要我好,那就对了,因果上你不错,人家说,他要陷害你呢,那你不管了,你心已经导对了,导正了,那么他要陷害你,那是他背因果的,跟你无关,人家讲一句话,那你马上就,哦,他这里面有什么目的,他要做什么,你想那么多干嘛,他是一只猴子,结果你变成72只猴子,一直跳,那就错了,你全部导到这个地方,很容易定静,你很容易安。

  

很快,你要看到一点状况,就自己想一堆,那你就扩散型的,扩散啊,你的心一直向外散开,那这是无穷的苦在逼迫你,那你假如不能够如实了知,那导到七菩提分的地方来,这是一种内敛,收敛型的,他不会向外去晃动,他会向内收缩进来,第一个你就不造业了,基本上不会造业,因为你向内,收敛的,然后你有固定的目标,随着你这种功夫运用的成熟度成熟啊,那你的菩提就逐渐开花,你的菩提花就会一直展开。

  

那你假如向外的话,第一个你的菩提花枯谢了,枯萎了,你的法身慧命没有办法启发,那么你只有堕落的份,那是凡夫的现象,至于这个七菩提分你要怎么解释,那自己再去查字典了,我们不讲了。

  

第七个是…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