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经首第二十八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今天接着再跟各位谈另外一个修行中的理论性问题。这也是我们修行人你自己要能够自己去钻研的一套理论。昨天我们提到你在了解佛境界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缘跟福报,你才能够听得到。
大概人类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有两个特色,一个会从他生命的故乡走出来,但是回不去。各种理论都这样讲,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他又气得要死,发洪水把所有的都淹了,结果留在方舟上的又作怪,现在准备又要再来了。你看他们一直在讲上帝会再来,那准备再一次洪水。这一次不一定洪水,可能发大火也不一定,把这些不听话的、坏蛋通通给烧死,那么好蛋可能放在——大概不叫方舟、叫方船,飞到天空去,等烧完了再降落。但是没办法,这些人会继续再造恶。上帝会造这些人让他走出来,但是没有办法让这些人走回去,没有办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万物怎么回到道里面去?回不去。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演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之六十四,然后一切万物出来,怎么回到太极,回到无极去呢?没办法,这是人类的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那就更好玩。人类创造上帝、创造无极,无极像什么,他可能就不知道。无极里面是什么?不知道,叫混沌。假如搞到后来大家都回到混沌去,那把大脑拿掉就好了。所以说回到上帝的身边以后也伤脑筋,不知道干什么。所以大家解脱了,出三界了,到哪里去?到了天国就结束了吗?里面是什么?没有人能讲。这个是人类文明的第二大特色。可能还有,我现在先找到两个,向各位作报告,看有没有人推翻这两个。
佛教在这里有个特色,有一条路可以让你归真返璞回到原点去,回到你来的地方。这个叫做本来面目、生命的故乡,对不对,归本还原。佛教有这么一条路要你去做,这不是争的,这是真的,不是争论的,是真实的。我们在提供给各位佛法修行之道、菩提道、成佛的解脱道、清净道,通通是指这个部分,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那解脱以后的境界呢,回到上帝身边的境界呢?我们现在假设,把上帝,所谓的上帝也当作真理来解释,那回到上帝的身边,也就是你回到真理那边的时候,那又怎样?他没办法讲。没办法讲,这些名词就没意义,上帝、天国没意义。
华严呢,在这里充分地给你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在这个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里不是死寂的,不是空洞的,不是无聊的,更不是被罚站或罚坐的,而是活泼的、恒动的。这个动,还是能饶益这个世界、饶益法界、饶益众生界,所以是光明的、灿烂的。我们把这个部分跟各位交代的很清楚,可能我的语言比较笨拙,不能描述的像真实的那种状况、那么的灿烂、那么的绚丽,但是我相信,我们在经典里所看到的,这个关键点我已经跟你描述出来了。
为了不使我们浮在半空中,一种自大,所以我们有进一步的要求,就是你要回到原点来,你从基础上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一点我们要一再的检点。我第一步是怎么上来的,第二步、第三步,乃至于方程式怎么架构的,这个部分我跟各位讲过了。所以你在普贤乘的范围里,这个头尾两点已经确定了:现在我在哪里,然后我的目标是什么样子。你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现在我在哪里,目标是什么?当你确定这两点以后,你的福报就一再往上升,善根也会一再的往上升。你自己感受不到,你只要每天思维几次,“嗯,我现在在哪里,这样不对,我要的是那个止于至善的那个境界。”
这个《经首》,我跟各位讲,每天读诵,慢慢地看,浏览一下,这些每一个字师父都讲过了,你在读的时候回味一下,告诉你,你的生命质量将从这个地方直接的就往那止于至善的地方前进。我不是说你这辈子就到了,这是一种熏习力,因为你没有离开目标,你一定会超越这辈子的水平跟标准。至于提升多少呢,就看你的用功,你一天只有一次,人家一天八次,那当然是你的八倍;你每次三秒钟,人家每次三分钟,你看你差多少,对不对?你每一次只是偶尔念一下,那一片空白,只有福报,你要是能够回味跟浏览的话,你善根还跟着增加。这里面牵涉到你自己进行的部分。好,这个架构也给你了,你这辈子,我绝对没欠你。
我告诉你,这里面已经告诉你够了。现在要你在架构这个心灵方程式的同时,你要留意到,就我们修行人哪,就叫做行者本色,这个本色就是你自己要架构的。譬如我讲说,回到原点开始检点自己,你就要开始检点自己。检点自己不是只有那四个字,你要用什么方法检点自己,这个才是你要做的工作。
现代的人很麻烦的就是,脑筋麻痹,师父说诵经,他就诵经,师父说念佛,他就念佛,这叫做乖儿子、乖女儿,画个圈圈就把你框在里面,跟孙悟空一样。这个是什么?你自己从社会学来讲叫乖儿子、乖女儿,从生命的立场来讲,这叫惯性,你不敢走出已知的范围,不敢走出已知的范围,你将永远丧失生命的本能。所以叫你诵经你就诵经,诵经没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这样诵对吗?”你问师父当然对,你诵了总比不诵好,但问题是你每诵都是三句经,“如是我闻”,然后就孙悟空追猪八戒打,到“信受奉行”,猪八戒投降了,不是三句吗?一句“如是我闻”,一句一片空白,然后就“信受奉行”了,这就不行了。你要想办法说“我要怎么改进这种情况”,这个只有你自己去想。你问,人家告诉你也没用,因为你的心力用不上。
修行我们都有这种情况,念佛会变惯性,不期然的。在洗碗的时候也会唱起来,唱到人家说“你唱得很好听”,啊!唱什么?没有。有啊,刚才唱什么很好听。哦,有吗?嗯。自己在唱了,都不知道自己在唱。像这一类,都只有单纯的福报,叫做有漏福报。
你要想说,我要怎么有意,有意呀,这个在《梵行品》上面讲,我们早期的修行阶段,叫做作意修行,这个很重要。而作意修行刚开始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告诉你,每个人,包括你也包括我,会进入一种昏沉的状态:打坐的人就是会睡着,听经的人也会睡着,念佛的更会睡着,念经的也会睡着,当这个时候证明你的生命能量是不足的,不足。你必须要有三年的时间去克服这个困难。你认真克服,三年一定过去,你不认真,三十年还在拖,还在拖,为什么呢?你的生命能量不足。现在你要入法界的这个因缘、这条路上,你的燃料不够,所以会有打瞌睡的情况,他一定要越过去这个阶段。
因为有这种现象,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我读书就好,把书读完,我弄通了,弄懂了就好,那对不起,跟佛法无关,顶多跟佛学有关,那属于佛教文化的范围。你这个身体跟心理的这个因素,一定要设法去改造它,我们叫生命的改造工程。你这个东西都不碰它,跟修行完全无关,这个阶段一定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你假如有在用功,遇到这种情况,我告诉你这是正常的,你一定要战胜自己。这一关你能克服过,告诉你,百病不侵,就身体来讲、生理上的现象来讲,百病不侵;就心理上来讲,百毒不侵。生理、心理你都会成为一个勇健的人,勇敢、健壮的人。
过了这个阶段,你功课越做会越欢喜,因为生命能量起来了,起来了以后呢,你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叫做欢喜魔。欢喜魔它会来干扰你,然后你会喋喋不休的跟人家讲,哇,学佛多好,我怎么样、我怎么样,这个叫做着魔,着魔了,因为你已经着了欢喜魔。
有些人是一开始进入舒服禅状态,也会有欢喜魔的情况,他没有经过昏沉的阶段,那是法门的适应问题。打坐有欢喜魔,念佛他就有瞌睡魔,这两个阶段你全部要翻过去,有舒服禅状况,不能够起欢喜心。当然自己内在、自己的欢喜可以,你还要再精进三年,克服这种情况。这个时候你就叫身强力健,虽然不会像卜派那样子,是个大力士,但是你会人生当中,体力非常足够,事实上那不是体力,那是生命能量的充沛,它跟体力无关。你的体力可能在身上还是继续在消耗,因为体力的部分是物理现象,随着岁月一天比一天降低,甚至于会降到负的,知道吗?假如是到零以后,你没有生命能量,那就死了;你现在有很高的生命能量,那就不一定会死。所以透过这两个部分,从胜解脱道来讲,基本上你的业力已经交给了法界,所以你自己在这个地方要用功。
这一个地方要怎么克服,在你实际真正进行用功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会瞌睡,会慌心,心会不见了,眼到了,口到了,就是心跑掉了,心不到。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办法克服,怎么样让你的心也到。这个心会跑掉的,你一定要克服它。假如你只有欢喜魔,体力是起来,心还没有办法稳定下来,那就欢喜魔;心有办法稳定下来,你很清楚的话,你不会起欢喜心,因为你知道一步一脚印,一锄一锄的耕过去是很辛苦的,没什…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