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你说的,这叫做随他方而承认,不是我自方承许的。这时是站在不是说真正中观自宗不共的说法上面来说的一句话。
换一种说法,
或者:一、应成派自宗不共随圣者的根本慧定,抉择诸法究竟大空性时,遮破显现。
随顺于圣者的根本慧定抉择大空性的时候完全把一切显现遮破。而这里讲的“不共”两个字很关键,就是说应成派自宗最不共的地方;或者说它与其他宗派形成根本性的差异之处,就是它随圣者根本慧定的这个立场,是他这个宗派最不共同的立场。这个立场是其自宗不共的立场,所抉择的结果就是它独有的风采。独有的风采也就是抉择一切万法究竟大空性,完全把显现遮破,不分二谛,通通遮破。这是这个宗派不共的风采。
二、随圣者后得位宣说暂时世间名言时,不破显现。
这就不是它的自宗不共立场了,而是它随顺于后得。后得就是入定之后得的。菩萨出定位的时候宣说世间名言显现,这个时候就讲如梦如幻的显现。这个不破显现,这只是随他方而承许,而不是应成派不共的一个立场。
由此可知。分别以根本慧和无患根识为正量,或者分别依随入定位和后得位抉择的时候,具有破和不破显现的差别。
其实这就是立场的差别而已。一旦立场选定以后,他的这个显现破和不破就已经可以确定了。这一点已是很显然的。
为何这样分别安立呢?因为:一、圣者根本慧的境界,犹如秋天中午的虚空万里无云、极为清净一样,连极微尘许的所缘相也没有。因此在抉择根本慧的真实境界时,需要遮破一切能取所取的相。故连共同显现也一并破除。
在圣者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了了见而无所见。在这无所见的境界当中,我们无法直接来描述,只能用比喻。比喻当中说就象秋天中午的虚空。秋天中午的虚空由于荡尽了一切的尘埃(万里无云,极为清净)。我们中医里面说,秋天是肃降。肃降的时候尘埃不象夏天等其他的季节向虚空上面纷纷地涌。秋天就是一个肃降的天气,就会把这些尘埃往下沉淀、沉降,那么在这个秋天的中午,一切尘埃没有涌现。在虚空当中万里无云,极为清净,连一个微尘许的所缘相都没有,一无所见。就叫做虚空。这就是一个比喻。最恰当地比喻我们菩萨入根本慧定的真实境界。没有一切相可得,一切能取的心识没有,一切所取的相状没有。连共同所见的这一切显现,你见的这个显现,他见到的这个显现(都没有)。菩萨入定的时候,十方虚空悉皆消尽,还有一法可得吗?不可说其他的显现,就是虚空的显现都没有了,万法的显现一法不可得。这个时候才是完全远离了一切虚妄相,就象《华严经》里面所说:佛以法为身,清净若虚空。佛陀最后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法身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就是清净若虚空的境界。所以在《般若摄颂》当中说:“有情自言见虚空,观彼虚空如何见,佛说见法亦如是,非见于言所能说”。有人说他已经见到虚空了。我问他说那里看到虚空呢,他说在这里看到虚空了。这里看到虚空,这里什么都没有怎么叫做看到虚空呢?他说不就是什么都没有就叫做虚空吗?佛陀也跟我们说,见到诸法本性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是其他比喻所能够宣说的,就是以这种虚空的比喻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说一切所见在如来的所见当中没有虚妄了。没有虚妄的时候就是一法都没有见到。一法没见到就叫做见到真如法界。只要需要随顺于这种境界,就要去抉择遮一切相,连共同显现都要一定要遮破。这才是一个真见,“若有所见即是非见”。而且见到都是虚妄!所以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没有见到虚妄,见的是真实、真如。佛陀最后也是见法身。没见这些万法的显现,所以一法不可得。
二、虽然实相如此,毫无变异 ,但在迷乱有情的心识前,犹如毛发般无而显现,故在宣说众生迷乱根识的境界时,暂时随顺世间而承许不遮破显现。
虽然实相当中是如此,是真如毫无变异、无有一法可得的这种状态,但是在迷乱有情的心识前——“迷乱”很重要,因为我们众生,我们凡夫的心,我们的境界是已经被迷惑了的,是已经出乱子的状态:毛发虽然是没有,但是却显现!眼睛出问题的时候,觉得前面——哇!虚空当中有头发,实际上虚空当中什么也没有,实际上自己看眼花了。眼花的时候就觉得有毛发,而毛发在虚空当中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出现过,就是无而显现的。假如人眼睛已经出了问题,有人问出问题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为了描述出问题的状态就说出问题的境界:就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眼前却能够看到东西、虚空。为了随顺我们这些已经出问题了的、出乱子了的、已经被迷惑了的众生的境界的时候,相应我们迷乱根识的境界,暂时随顺无患根识的世间,说承许不遮破显现,这些显现是有的。这前面和后面,我们说分别安立的一和二。举个医生和病人的例子。病人去做体检,医生在给他检查他的身体。病人用手举在虚空当中说:“唉呀,这个虚空当中太多的头发了,太多太多了。”医生就说:“哦,这前面有虚空吗?”然后病人说:“怎么没有呢?你眼根应该是正常的吧?你正常的眼根看得到吗?”医生就说:“看不到啊,我的眼睛正常。但是我的眼睛看不到前面有显现,什么都没见到,空空荡荡的。”病人如果是站在没出问题的医生的立场上来认识的话,他就应当知道,真实当中这些是完全没有的。所以,我见到的这些是无而现的。要符合真实就不应当承认有这些毛发。但是,有时候无法说服病人,这个病人不相信,医生就给他讲说:“哦,对对,你对,你对,你前面是有,是有。哦,你眼睛出问题了,可以,可以,你眼睛确实前面能看到。”医生虽然不说这个病人眼睛出问题了,但是他明明确确地知道,这是眼睛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能在无中生有,能在空空荡荡的虚空当中看得到显现。为了和他能够交流话,医生就说:“哦,你能够见到的这些显现是这样的,哦,是那样的,哦,还有这么多啊,哦,是有啊。”就这样,实际上是随他而说。说好听话就是在随顺他、哄他而已,并不是真实来承认的。
因此,应成派的胜义理论的所破,唯一是这般显现的瓶等诸法,在这之外另外找一种单独的所破。显然毫无必要。
应成派要破一切法的时候,就是站在他不共随顺于圣者根本慧定的立场。他一打破的时候彻底打破,就把现前的这些全部打破,就象那个医生把前面所见到的这些法完全否定。这个时候你讲什么,就破你的那个法,就根据你所说的来破你所说的。现在所说的(法),从究竟来说是无有能破,无有所破的;你所认为有显现,就给你发一个矛盾;给你发一个矛盾,不是我自己有一个法,我自己去打破他了。这个能破所破,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最后,只是让你认识到我的真实情况。从我来说,无有真实的能破所破。那么,在这之外去找一个单独的所破,毫无必要。就像这个医生跟病人。病人说:“前面有毛发,哎呀,我眼前有很多的毛发。”医生给他说:“没有毛发。”医生说没有毛发的在哪里说呢?就直接在这个病人觉得有毛发的地方,不需要在其它地方去说没有毛发。所以,佛菩萨给我们介绍,没有妄法的显现,没有一切幻妄的境界。在哪里说呢,就在我们现前所认为的这些法上面去直接打破,直接去给我们遮破。不需要去做一些其他毫无必要的(事),说:“哦哦,显现不要打破,要打破他的实有。”就像这个病人他已经眼睛出问题,说:“哦,你见到的这个毛发呢,有是肯定是有的,但是呢,就是我不破这个有,我是破的是它上面的实有。”这样的话毫无必要。
这一段内容,通过立、证、破来介绍应成派破不破显现。
那么,前面对于“立”,我们已经立了,现在就来“证”。证的时候,也就是第二:立出能立。通过教证和理证,教来证,理来证,证明他,证成他。
二:立出能立,分二:(一)(教证)(二)(理证)
一、教证。
以上所安立的眼、瓶等内外显现,具有破和不破的阶段,首先由圣教来了知。
首先我们依靠可靠的“教”。超凡的境界,不是我们自己的现量境界,我们可以引用可靠的教证来宣说。而这些教证是权威的、佛陀的宣说,或者是说权威的诸菩萨圣者所宣说的。可靠的定量论典所说的,我们就可以受持他。
1、以圣者入定根本慧为正量而宣说诸法空性的时候
这里分两个角度。因为我们立有两种立场,而引用教证的时候,这两种立场的相应的教证都会立出来。所以第一个立场就是应成派不共的抉择入根本慧定的境界的这种空性立场,
《定解宝灯论》云:“所谓中观之自宗,中观派需以理证,如实衡量究竟义,除此之外非自宗,因为中观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又云:“是故自宗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
我们来看中观的自宗。认定一下,中观自宗就是应成派中观自宗;应成派中观自宗它怎么来认定这个宗派呢?这个宗派必须是以理证来衡量。衡量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究竟义。能衡量的是理证,所衡量的是究竟义。衡量的时候是如实地衡量,不是不如实的衡量。如实地衡量依靠什么样的理证呢?依靠胜义理论这个理证。依靠胜义理论能够衡量究竟的所衡量的意义,而且以应成的方式如实地去进行衡量。这才是中观应成派自宗。如实以应成的方式,通过胜义理论去衡量究竟法界胜义,这才是中观自宗。假如不通过胜义…
《中观总义 第八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