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八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上▪P5

  ..续本文上一页理论不叫做中观自宗;假如不是去衡量究竟义,这也不叫中观自宗;不是通过这个应成的方式如实地去衡量仍然不能称为是中观应成派的中观自宗。所以后面说除此之外非自宗,除此之外的就是说:除了以理证去衡量,除了以胜义理论去衡量,除了用这个应成的方式如实地去衡量,除了所衡量的是究竟义,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不符合的,都不叫做中观自宗,都不叫中观不共的自宗。应成派,没有这些含义的话。就不能称为真正不共同的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自宗不共特色的观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像前面那样衡量究竟义。而究竟义在如实以理证以非理论通过应成方式来进行衡量以后(出现)。衡量的过程当中因为自己的理论去衡量的结果,看到彼等一切显现法悉皆不成立。无有一法能够有能立的根据。这是衡量的一个结果。所以说是故自宗之观点。中观自宗的观点由于衡量胜义实现的时候是这样一个结果,就随顺这种究竟义的本性。依靠本性当中一法不成无有一法可得。这样,就无有任何的承认。你说有显现呢?不承认。你说是有空性呢?也不承认。只要你有一个建立的法,分别概念当中的有任何的破、立存在,这一切的承认都要给你打破。还谈什么显现呢?显现完全无法建立。而如实衡量是相应于究竟义的,衡量的结果就是胜义本性的结果。胜义本性是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胜义本性当中根本不成立的实相已经衡量出来了。就随顺它说,不要已经衡量出这个结果以后,去给别人讲的时候要说一些谎言。就象科学家本来的研究是完全没出问题的,方方面面都对,每一个环节都正确无误。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他却不敢给别人直接宣说,要去拐弯抹角地说一些自己研究之外的一个结果。把自己的结果给遮盖起来。这是没必要的。中观自宗的胜义理论是没有问题的,衡量的应成的方式是没有问题的,衡量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就按照这个没问题的结果去如实宣说,那不就可以了?而如实宣说的时候就要无有任何承认。因为衡量的结果当中无有一法可得,所以显现的这些承认都要打破。这就是我们说中观自宗为什么要破显现,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又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是般若经的心要法,心要经典。这一个经典把所有般若的密要都宣说出来。学般若可以广学也可以略学,略学可以学这个心经。《心经》里面介绍的也包含了应成派的般若的含义。“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是能行之人,深般若波罗密多是所行之法。能行之人是观自在菩萨,所行之法是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有很多的解释。至少包含了两个侧面,包含了自利的侧面和利他的侧面。从自利的侧面,观世音菩萨他观一切万法的时候以般若的声观智慧,打破了一切五蕴的幻妄,入到真实当中。这个时候得法自在,一切自在,这是自己入真实见法界的时候得大自在。这是他自利的方面。从利他的角度,他能够随时随处,时时刻刻观照一切十方法界众生的因生。观照到一切众生感受种种的痛苦以后,观自在菩萨以自在力去千处祈求千处应,救渡一切无度有情使一切有情得大自在。而不管是自利的自在、还是利他的自在都来于他般若的受用。这样的大智菩萨在修行般若的时候,修的是甚深的般若。而不是修的小般若,浅般若,不是修一般的轮涅的空性也不是在修单空,是在修大般若甚深不可思义。远离了我们分别歧念的这些境界而照见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照见的是五蕴皆空。“照”,就是这种能照的智慧,般若慧,“五蕴皆空”是所照之理也就是基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这个“照”,实相般若就是五蕴皆空。以这种观照般若观照到的实相般若就能够见法界。所以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法界,别无法界可得。就是将五蕴寂灭,这就是法界。进一步地来细致地来宣说,也就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当然这后面的次第,按照藏汉的对照的时候有所不同。我们通常在汉地的次第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依靠这样的次第,通过有一些藏传的翻译呢,这个次第上面有所不同。这上面的次第是遵于藏传的次第。

  这里讲的“色就是空”,色和空无有差别。“色即是空”,那么就没有“有”。本来色是有,但是由于它就是空,所以色不是有。那么空是不是无呢?“空即是色”。既然空即是色,那么空也不是无。既然色是空,不是有,而空不是无,那么色也不是有不是无。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最后色和空完全是交融无二。因为色不是有无,空也不是有无,色就是法界,空也就是法界。色空都是法界无二。一切显现周遍空,一切空性周遍显。周遍的原因就是因为两者都是法界。法法都是法界。依靠如此,宗喀巴大师就在《三主要道论》当中说“以显现破除有边,以空性破除无边”。也就是说显现不是有不是无,空性不是有不是无。所以,空性的本性就是法界,已超绝一切有无。显现的本性也是法界,超绝一切有无。这个时候,根本不会承认承认还有一法可得,还有一个显现存在。不仅色法如此,受想行识都是如此。这样,寂灭一切色空,寂灭一切受想行识等等的万法,将一切有无顿时打破,超凡建立《心经》般若的法义,这就是真正的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不是把五蕴遮除以后落到一个空上,因为空也不可得。只是寂灭五蕴之后让我们了达一个,什么叫做“空”呢?就是远离了一切世间八戏,这才叫做大空性,这个大空性是五蕴的本性也是空的本性。色和空是这样一个大空的境界,这就是真正的双运,也是甚深的般若。否则,按照对方的观点,按照其它的宣说,色和空,色法在世俗当中有,空在胜义当中有,那么,色是世俗的,空是胜义的,这是世俗胜义二谛各别。而且色是有,空是无。有和无怎么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不异无,无不异有呢?两者本身体相各异。有就不是无,无就不是有,这两个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体相,显现有显现的相,空有空的相。怎么是“即是”,“不异”这些都谈不上,各守是自相,就无法融通解释《心经》这一句微妙的字句。

  月称菩萨《四百论广释》云:“为了明示胜义谛究竟实相的本性,及观待圣者无漏智慧时,宣说五蕴也自性本空。”

  《四百论广释》是月称菩萨对胜天菩萨的《四百论》做的广的注释。为了明示胜义谛究竟实相的本性,这是在讲法界对境,然后说观待圣者无漏智慧。这个是讲能境的智慧。菩萨圣者,菩萨入定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无漏智慧,又叫做无分别智。这个智慧见的是胜义谛究竟实相本性,见的就是法界本性。为了来相应他们,进行能境和所境来解释,就要介绍五蕴皆空。因为无漏智慧所见到的胜义谛究竟实相的本性,就是空寂离戏的这种本性,所以说“自性本空”。我们讲的法界,就是无漏智慧的对境。从菩萨圣者的角度来说,境智如如,没有一个所谓的法界作为对境,也没有能见这个对境的智慧。所以叫做“境智如如”:不可分割,无法分别什么是能境什么是所境。但是在名言当中方便我们理解的时候,就说,能境的智慧是无漏智慧,所境法界的胜义实相本身。这是为了方便我们介绍这样来说的。实际上是境智如如,没有一个境外如,也没有一个如外智,这是完全无二融合,不可分割的。但是,这样的法界,菩萨入定的智慧来见的时候,要随顺的这种境界当中的实相。实相当中五蕴皆空,就应当介绍宣说五蕴与自体本空,而不要有所残留有所肯定,这不符合菩萨无漏智慧所见的究竟实相本性。所以,应成派就是观待圣者无漏智慧,要打破一切五蕴自性的建立。

  《入中论》云:“若许现起真实知,行者五蕴皆非有。

  “真实知”应该是“真实智”。如果承许现起了真实智,也就是见真如的无漏智慧,那么行者的五蕴都是完全寂灭无有的。

  诸法实相、法界离戏,并不是世间眼识等任何能境心识的所境,在抉择宣说诸法实相时,唯有圣者的智慧才是正量。因此,唯一依随圣者智慧宣说就足够了,丝毫也不必观待眼识等。如此,不必要留下任何来自眼识等的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所破,以眼识等是非量的缘故,这样遮破不会有任何的妨难。

  这三句我们一句一句地来看。首先看第一句,第一句分了两层。分了哪两层呢?从反面来说和从正面来说。反面来说就是前面所说的:诸法实相、法界离戏,并不是世间眼识等任何能境心识的所境,也就是说诸法实相、法界离戏这是所境。这种能所是便于我们理解来介绍的。实际上,在圣者菩萨的境界当中没有一个能所。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暂时勉强分一个能所。所境是诸法实相、法界离戏,法界离戏的诸法实相,它不是一般世间人的眼识。任何能境心识的对境,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是能见法的能见种种显现的;但是见不到离戏法界,见不到诸法实相。见这些大虚空的境界的时候,就把它见成幻妄的境界了。我们是不能依靠这种根识来见法界的。眼根怎么见到法界呢?眼根就见到的是色法。耳根怎么见法界呢?耳根听到的就是声层。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见到的现在幻妄的这个境界。所以诸法实相、法界离戏,它不是根识的境界。那么是什么样的呢?

  在抉择宣说诸法实相时,也就是宣说诸法实相。这个是对境,所境。唯有圣者的智慧才是正量。

  能境是哪种能境呢?只有圣者的智慧才是能境。而且是圣者菩萨入定的智慧才叫做这里所说…

《中观总义 第八课 略说自续派与应成派的所破差别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