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就是你执著的对境。所以不仅你是轮回不能执著,连胜义也不能执著;不仅是说凡夫的状态不能执著,甚至连佛的状态你也不能执著!只要有一种执著,那就是你迷乱心识当中的一种执著对境。不必要再去寻找其他的一个法,就看你的心识当中你有那一种认知,你的所知是哪些,直接就可以肯定,这就是需要打破的。你所了知的是哪些,只要你能说出一法,就需要打破它。一切执著的都需要打破,这才能够让我们心无有攀缘之处。
下面就从能境上面,能攀缘的地方来打破说,
“所谓的实有执著,也只是认为这是我、这是宝瓶的念头而已。”
这句话就它是落到念头上面去说。也就是这个念头是一种执著状态,而执著状态是什么呢?实实在在有这种执著状态,什么实实在在有呢?就是这是我,我是实实在在有的;这是宝瓶,宝瓶是实实在在有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这个念头里面起心动念的对境。执著什么,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一个执著状态。我们内心的执著:只要有一法,你的执著就生起,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后面就给我们完全下一个定论说,
“所以,对所破和攀缘所破的执著,没有什么确定不了的。”
没什么确定不了的,就看你的心,你的心能想到一个什么法,这就是需要打破的一个法。不仅仅轮回的法需要打破。因为你想打破他,不仅仅是这样子,因为对涅槃的法你在想它,所以涅槃的法也要打破。否则的话,你还是会想。如果你不把涅槃的法打破的话,你一直在起分别妄想,一直打这个念头。所以说为什么要让我们打破一切万法的执著,要把一切魔和佛都要把它平等的遮破!平等的打破,在内心当中一法不留,遣荡一切,不留纤尘,这样子去扫荡一切乃至于一切法当中你能拿出什么,全部都要打破。甚至你说我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也要打破;你说我不执著,你不执著也要打破!因为是你心里面的一个念头。然后说我对于任何法都不分别,你不分别这也要打破,因为它是你心里面的一个对境!只要你心里面有任何一个对境,就成了一种显现;只要你眼前有一个什么对境,这就是你迷乱识的一个显现,你的五识六识乃至八识的一切境界,能所二取的这一切(境界)都需要把它打破。否则的话你的心里面就会攀缘它。分别心就是这个:只要有一法可得,它就会很聪明很狡猾地就攀缘上去!假如说我们内心当中没有认识到我们所了知的一切万法是本不存在的,你就无法去证悟它、无法去放下它。你没办法放下它,你就无法自在,你受它的控制,完全把自己的身心交付给它。这样我们怎么能自在呢?你受它的主宰!假如有一个念头能生起来,你的念头当中绝对有一个对境;这个对境只要一存在,你的内心就自然攀缘它,一攀缘它你的心就受他的驱使、受它支配。你一旦受它支配、受他主宰的时候,你的心就完全随它而转、完全受它所役使了,成了它的奴隶而不得自在。
《宗镜录》当中就说“分别则魔军炽。”就是说只要你能够起念分别,就是魔军很兴盛。假如你能够打得念头死,就能够念头打灭;能够打灭念头,能够把分别放下,这就是佛教的兴隆状态。佛法的希望、最终的希望就是能够放下分别。假如说你总是觉得有一个分别要放,有一个无分别,只要的你心当中去攀缘它,只要有这样的一个法可以认可它,你还是要去执著它,这是一个可以完全确定的。正因为如此,后面我们会说的应成派不分二谛一法不立。对于这个二谛没有任何的建立,乃至于任何的显现都不会在任何侧面去建立它,遣荡一切显现,乃至于对如来藏、佛的一切智智完全都不能承认它,否则你的分别就会起来。一起分别那魔军就兴盛了,也就是你受它支配,你怎么能够超脱这个分别境界呢?我们想一想,假如你一个众生去攀缘一个显现,只要这个显现一攀缘的时候,你就要去付出你的一切努力,你的全付身心就在这个显现上去攀缘而为它付出的。
就象一个人站在悬崖上,看着悬崖,马上脚就就发酸。这就是因为这个显现法一下子在你的内心当中,显示了它控制了自己的力量,支配自己,全付身心产生了这个付出。你看到怨家对头,你最恐怖的一个怨家对头,一看到他,你心神不自在,恐惧的状态当时就出现,为什么呢?你把这个人当成是实实在在的。你把这个悬崖的这个法也当成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法。一旦你捕捉它、你攀缘它、执著它,就开始支配你了;一旦支配你,就开始用你的身心去付出。其实这个悬崖、这个怨敌只是在这些显现当中我们举有两个极端的例子。实际上,任何显现都会支配我们身心的力量,让我们为它而付出。可以说任何的起心动念都是我们付出的一个对境。
我们看,我们一弹指当中有多少个刹那呢?这无量的刹那当中就会有无量的分别。无量的分别都是身心的支配。我们在一个弹指之间就有无量的分别,在一个一个地透支我们身心的力量。所以任何的分别任何的执著都是一种苦态,从究竟来说只要是分别就是痛苦,只要是执著就是一种痛苦。没学过般若、没证悟般若,你就永远没有远离痛苦。乃至于十地菩萨他还没有完全打灭这个分别时候,他还没有彻底地把这种苦态解决。最后佛才享受了大乐境界,因为佛没有这种分别执著妄想,完全把如来藏心开显出来,享受着这个大乐境界。这种乐空无二的境界,佛(他)完全享受了,这就是他没有任何的攀缘执著,他的这种心完全是智慧如来藏心。而我们凡夫分别心就是你有一个执著,就去攀缘它,为它而付出,受它主宰、受它制约。我们凡夫分别心有什么自在呢?我们学法,假如说你没有打灭你的分别,你有一个真正的自豪吗?如果说你的自在没有建立在完全打灭一切分别,那么你的自在是虚妄的一个自在,你的自在是一个暂时的一个自在,没有真正的大自在。
所以说“佛是无事闲人”,也叫“绝学无为闲道人”。因为他没有任何的分别,或者就象参学大师说:“不是息灭诸分别,都言无事可商量。”问道颂 ---(唐.南台守安禅师)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佛陀看这个世界上面不是要去寂灭什么东西,而是这个世界本来无事无有一法可得,有什么可以商量的呢?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根本不需要去打破任何一个什么法,他本来就没有一法可攀缘!这样,自然的佛的觉悟,它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大乐呈现,因为没有一个分别去透支自己的身心!我们遇到般若的善根无比殊胜!每一个道友要珍惜这个因缘,这是让我们获得大乐的一个因缘。遇到这个超凡的教法,我们的生命当中将会呈现佛的大乐因缘。这个大乐因缘很多众生无法抉择到,甚至我们很多众生不知道分别是苦啊。我们很多众生都觉得我把这个痛苦的状态、苦的感受把它给解除以后,在乐受当中我们是快乐;有些众生觉得这个乐受不是快乐它还是坏苦,然后就在这个舍受当中觉得是快乐。但是这些苦乐舍都是在分别状态当中,所以这种分别状态还是苦啊。一个人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在分别,每个弹指都是无量刹那,都是无量分别,都是无量的苦。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个分别呢?无量的分别啊。这个无量的分别就是无量的苦蕴,苦的聚集,所以日日夜夜我们是怎么的苦呢?这么一想,我们真的要好好的学中观,把一切显现的执著完全打破。否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真的是毫无意义。所做的一切,我们去想的话都是苦的一切。般若学到最后会打得念头死。如果我们学到最后,虽然能够生起一些世智辨聪、能够讲经说法、能够讲得天花乱坠、能够辨才无碍、能够分别万法,只要你还没有打破分别,这些离我们的大乐的佛法,还是遥遥无期,还是很遥远很遥远,因为你的状态是苦态。而我们为什么说一个人学法很有智慧,他在分别般若的时候能够说是很殊胜呢?就是因为他在分别般若!般若是一个打破分别的力量,最后以分别般若就慢慢把我们的分别寂灭。就是因为最终起的这个效果,才从最初的努力上说意义巨大。这个意义最终是要把任何分别寂灭!才说已经起效果了,才说已经达到可以休息的地步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才完全寂灭一切攀缘苦态。只要有妄想分别就是一个痛苦。千万不要在妄想分别上安立安乐,在这上面安立安乐都是欺诳,都是自我欺骗。
“凡夫没有修习中观之前,宝瓶等如何显现,即是二我,对其如何执著,即二我执。”
这是举例说明。以瓶子做为例子,说明凡夫没有修习中观之前(的二我与二我执)。只要你没有修习中观,在你面前什么是显现,什么就是二我;宝瓶等事怎么显现的,就是什么的二我;你对它怎么执著的,就是二我执。彻底地来看我们的执著我们的境界。在我们境界当中,只要没有修习证悟中观的这种境界,我们呈现的一切就是二我,我们执著的一切就是二我执,这是很确定的。
下面认定所破。可以确定无疑说“因此,所谓“瓶等真实有”,也只是当下鼓腹、盛水的瓦瓶等,不必在这之外寻觅一种其它的所破。”
我们只要看自己面前所面对的一切,所谓的瓶等是真真实实地有的。这个瓶子是什么样?它的腹部鼓起来。这个瓶子的作用?能够盛水。这个瓶子的材料是瓦器,它是由瓦组成的叫做瓦瓶。这样你看到什么东西是真实有的,你就要打破对它这种真实有的认知,不必在这瓶子之外再找一个需要打破的执著对境。我们前面是什么东西,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东西,就直接去面对它,直面现实直接打破,这样才能起到直接面对现实、瓦解一切现实的执著的力量。否则,不在这之上去用功夫,对我们现前的一切,总是回避它、不敢去面对它,而在这以外去找另外一个要打破的对境。这样学对于我们现前的境界有什么用呢?我们执著就是因为现前的这些法,我们受苦、…
《中观总义 第七课 认定理所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