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P2

  ..续本文上一页圣者他就像醒梦的人一样,他已经醒了,没有梦了,而很多的众生还在梦当中。在梦里面的时候,一个人指着梦境说:“哦,你看到吗?”另外一个人也在梦中说:“哦,对,我也看到啦。”所以,你也看到,我也看到,我们两个都看到了,两个都是看到的,两个都是承认有梦的显现的,这是两个都没有醒。

  然后呢,有一者是醒的,有一者是做梦的。醒者就对梦者说,你所认为的看到的这些东西,在我醒者看来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个表达方式就站在一个醒者的立场上面去看梦。自己没有梦境,所以就说,别人所看的梦。那么,这一个世界的万法,站在完全醒觉的立场面上去看的时候,大家都说有这样有那样。那么,这只是大家说的,不是我这个中观论师我认为有的。这个意思叫做他方承认。

  他方承许就是应成派这个宗派它的表述,它站在一个究竟的胜义上面去看万法,则万法本空。就像六祖大师他的开悟的偈颂当中这样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大师他是不承认有一个东西的,不承认所谓的菩提树啊、明镜台啊;这些不管是心法还是色法,他都不承认有这些法。他说“本来无一物”就是说压根底就没有这些法,其他人觉得有这些法是捏造出来的,所以从根子上就不承认有任何一个法。但是,我们借用神秀大师的这个表达,说“明镜为台,菩提为树”,就有一个法是与大家来进行交流的,以这个身、以这个心要去不断不断地用拂尘去清净我们染污的心。所以身心都是,不是本来无有,而是首先出现了身心,然后去把这个身心把它净除。以这种渐次的净除让我们最后开发本来的心性,让我们看到本地风光的自然状态。那么这是首先表达上面有菩提树、有明镜台,是他自方的这种表述。而这一个六祖大师最后说,明镜也没有、菩提树也是没有,本来空本来不存在。既然这些都不存在,尘埃在那里落呢?没有一个落处。我们知道这一切万法本来空的,那什么法究竟把我们沾染了

  什么法把我们束缚了呢?站在这种见解当中就是无有束缚、无有沾染,所以每一个众生都是清净本然的自性。大家都是在这种空性的万法自性当中,而自己只是不知道而已。禅师他知道了他开悟了,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自在。其实你不自在也是万法本空的,其实你不自在、你本来的状态、你正常的状态就是大空性的状态,就是这样!站在这一个立场上面去看的时候,没有承认说“你也看到有一个佛像,我也看到有一个佛像;你看到一盏灯,我也看到一盏灯。”而我的表达应该是说“本来无有灯,本来无有一个法堂,本来无有你,本来无有我“。是本来无有的,本来无有你现在又说有,你现在说有的话应该是你说的,而我是不会认为有一个真正的你、我、她,还有这些万法的显现。我只是表述,我要给你介绍说“你看错了,没有。为什么呢?你所认为有的灯是没有的,真的。为什么是真的呢?我通过道理给你分析。”所以就站在本来没有灯的这个立场上面,为了给你解粘去缚,为了打破你的实有的执著,从道理上面分析它根本不存在。

  应成派的见解可以说是一个腾空的见解,因为它刚开始就没有在这个事件上面,想住着在任何的显现法上面。它一开始就没有住着,它的表述方式上就是借用对方的表述,如果你认为有这种显现,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过失,这就叫做应成派。你觉得有灯,那应当成为什么什么过失,最后给你推出来过失,你看到有过失就不应当承认你真正看到了灯。以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种自相矛盾的方法让你自己放下实有的执著,这就是他方承许。了解了他方承许的话,自方承许就很容易了解了。了解自方承许也就是说我也看到灯了,你也看到灯了,我们两个认为的这个灯是不是真正的存在呢?然后我们去剖析剖析。你看刚开始我已经落到我们两个都有这个灯的住着上面了;第一点就开始把脚落到世间了,所以它还不是一个完全彻底腾空的见解。

  这是两派在世俗谛的表述方式上面也有差别的地方。正是因为应成派用了这样的表述方式,它的空性的抉择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抉择——就是说它没有住着在显现法上面正面承认。既然万法本空,那么空也是虚设,因为万法没有一个真正的万法;空性是抉择万法的本性。既然万法本身没有一个万法,又何来它的空呢?万法的显和它的空就是首先有了显最后才抉择空的。如果万法本身就没有显那何来它的空呢?所以应成派就必须用他方承许的方式来进行表述。这样它就不会有一个显现残存来使它的见第不圆明,使它的见第不清净而有所沾染,沾染到这个显的承认,沾染到空的承认。只是给你介绍万法本空。既然没有显现也没有空,无有显现无有空,所以显空入到大离戏当中平等无二,无二平等。这样给众生介绍一个超然的大空性的境界,才能够远离一切的粗粗细细的戏论。

  二种中观的体相为:承认轮涅诸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着重抉择相似胜义,是自续派;承许轮涅诸法无生平等的显宗大乘宗派,着重抉择真实胜义,是应成派。

  两派最究竟的承认都是轮涅诸法无生平等,而且两个派别都是显宗的大乘宗派,不是小乘的宗派也不是密宗的宗派,这两个宗派在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一者着重抉择相似胜义,一者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抉择是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论典当中给我们明确的指示出来的,尤其在我们接下来般若班将要学的《入行论-智慧品》的注释当中,全知麦彭仁波切就着重地来抉择这一点。一开篇就会把这个观点拈出来,而其它宗派并没有这样明确地说。

  

中观释词

  

  中观释词。什么叫中观?这个词语我们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中观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我们学了很多中观却对中观这两个字不了解,就等于说我们中观的学习没有落到真正的意义上面来。

  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

  为什么说不住任何戏论边故就称为中观呢?我们要了知到一开始说中就不是边,拿起一个中它就不是边。是想打破边而用中的。那么是不是真有一个中呢?这就会涉及到中观自续派的承认和中观应成派的承认。自续派承认有一个中,而应成派没有承认有一个中。应成派说中只是为了让你知道不是边,让你把边也放下来。既然没有边哪有中呢

  所以中也不建立,这是了义的方式。而不了义的方式就是说中呢不是边,打破边以后给你建立中。中是什么呢?按照有些宗派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中。空性把这些实有的边执戏论打破以后建立一个空,这就是中。然而实际上,假如你还有一法可得,你的见解就不是超然远离戏论的见解。最后需要把万法的任何的执著,即使是高贵的执著,也要打破。所以”金屑虽贵,入眼成翳”。即使你承认有佛,由于这种佛的执著也要对你产生障碍。所以禅师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只要有一法可得,我都要给你遣荡无余,不留纤尘,而让你的这个见地真正达到超然的自在。所以最后中也不能建立,假如有中的话那么就是有所住着。

  《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或无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善灭诸二边,智者亦不住中间。”《三摩地王经》当中有很多中观的义理,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了解般若空性的最殊胜见地。这当中就讲有和无是两边、净和不净是两边。善灭也就是善巧地泯灭了这二边以后也没有一个中间可得。所以在般若《心经》当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后又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了这两边的时候就把这些遮出掉了。假如我们要是看了般若经当中佛陀为什么把这两边遮出的了,我们就觉得确实佛陀的这种遮出是很善巧的。实际上两边都是观待的。如果说有个真正的叫做左边,有个真正的叫做右边,那么它什么时候都应当是左边,什么时候都应当是右边。假如说我的这只手是左边,这只手是右边,那么这只手是不是永远是右边呢?假如这时候我这只手再把它移到这儿来,这只手又变成了左边了,这只手又变成了右边了。所以这左右是一个观待建立的,就像上和下,有一个绝对的上、有一个绝对的下吗?假如有一个绝对的上,那么这是在上,这是在下;假如说绝对的下,那么这只手是下。这只手放在下面的时候,这只手还是叫做下,但是这个时候它已经变成上了。再放到下面来的时候又开始变了。这样不断不断地可以变化,所以这一种上下是观待所建立的;没有一个真实实有的实实在在的上或下,没有一个真实实有的实实在在的左和右、清净和不清净,还有,有和无都是这样,这些都是名言当中暂时安立的。暂时安立就像我自己,我自己要安立我自己的左右,假如说现在向左转,然后我就要向左这样子转、转……那么这是为了方便我,才建立我这边叫做左边,我不会说我在方便我来向左转的时候,我还要在这边去转,这样的话我就不方便了,在名言当中我就不方便。是为了方便我暂时这样安立的。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我们毕竟活在显现当中就要随顺这个显现而已,不是说实实在在有一个真正的左和有一个真正的右,或者上下、还有有无、净与不净,这些都是如此的!那么既然这样善巧地泯灭了左右、上下、或者有无、清净与不清净之后,还有没有一法可得?叫做中间的法?泯灭了这些边执戏论,还有没有一个叫做什么的法呢?假如有一个什么的法,那我们看,禅师们为什么说:你道得来一棒子,道不来也是一棒子。好像禅师就是不讲道理的样子。好像拿着棒子就随便乱打,是不是这样的呢?不是!假如你要是有一法可得,你就还没有认识到这种离戏!

  就像是当时鼓山神宴禅师去参雪峰禅师的时候。鼓山神宴禅师去启问雪峰禅师,雪峰禅师…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