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在用衣服盖住自己,鼓山神宴(水月)禅师想到可能自己的师傅正在那休息吧!他就没有直接问话,然后就忐忐忑忑地很恭敬地在他的面前蹲着!在他面前蹲着的时候,突然雪峰禅师就一只手伸出来,把鼓山神宴(水月)禅师一下子提起来推出去!推出去以后,鼓山神宴(水月)禅师两只手就晃!晃!晃!一边晃一边倒!一边晃一边倒!就是这时候,把他的戏论执著一下子打没有了!把他这种执著的境界完全地打没有了。打没有以后他就这样晃晃晃!他的思维已经没有这种执著了,他没有启动他这种戏论分别了!所以一直在那晃。晃了有一会儿,雪峰禅师就再一次地来看他的境界,来考验他的境界就说:“你难道做道理会吗?”也就是说:你难道还有一个说:哦,我认识了!我认识了!就是这样吗?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雪峰禅师肯定还要再用另一招!但是这个时候呢,鼓山神宴(水月)禅师就一挥手说:“啊,何道理之有啊。”也就说,他根本就没有一个得。所以,禅宗经常说“归无所得!”
或者在《楞严经》当中说:归无所得,最后证得法尔如是!并没有一法可得!本来如是!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个住着建立的。那么我们看禅师们经常说要“死尽偷心”。假如只要有一法可得,你就心去攀缘它就偷取这样一个执著,你的心就偷这些显现去执著他!紧紧抓住它。所以说偷心不死,就要被禅师用棒子打,就要用棒喝、呵斥,让你把这些偷心打死!假如我们说:有一个边被打破了,两个边也被打破了,诸边被打破,离四句、绝百非,最后全部打破以后,你还有一个法建立,这个时候就会引起你一个偷心,还在这上面执著它,所以最后不能给你留下任何一个可以执著的。这样才能够说:智者亦不住中间。也就是说真正的智者不会安住一个所谓的中的!假如有一个中可得就有所安住,就不能叫做一个干干净净的无住真心。所以必须要把中泯灭。不能够建立中。
《大宝积经》云:“所谓常为一边,无常为一边,二边之中观,乃无所观、无所依、无所现、无所了、无依处。迦叶,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其实前面讲的就是介绍中,而观是实观,也就是一个如实的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些东西是有的、那些是没有的;这是清净的、那是不清净的;种种分别都是戏论,都不是如实的。所以,要见到如实的状态,就是一个像六祖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切是非、这一切执著全然打破!完全放下!彻底能够撒手放生。这样的一种自在,才是真正的如实。只要有一法可得就不是如实,因为可以通过道理去打破它!
对于《大宝积经》当中的含义,《中观光明论》对此进行解释道:“法界是此是彼,无法观察,是无所观;无法为人表达,故无表;不住内界及生处的自性,故无所依;不会如外界与生处那般显现,故无所现;超越眼识界等的自性,故无了别;并非贪等一切烦恼的依处,故无依处。”
看到这些没有这个、没有那个,也许我们就说反正我现在看到的就是有这些,为什么讲这些没有这个、没有那个呢?实际上就是讲我们的真实状态。诸法的自性是法界,一切万法不外乎就是一真一切真的法界。法法皆是法界的空性自性。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个这个有一个那个、有此有彼,这都是我们执著有此执著有彼。实际上真正的有没有此有没有彼呢?没有一个此没有一个彼!在法界的本来空性当中,空性的这种大见地,是彻底的没有任何一个沾染的大虚空的境界。而这个大虚空、彻底大虚空的境界当中,如果你说虚空有一个这、有一个那、有此有彼的话,你讲到的就是一个是色法,不叫虚空。你说虚空肯定是有,我左边的虚空,右边的虚空。为什么会说出有左边的虚空、有右边的虚空呢?这就是以一个色法做参照,就像这个经堂左边的虚空和经堂右边的虚空,这是以经堂做参照;或我自己的身体,我左肩的这边虚空,和右肩的这边虚空,是我自己的身体做参照。离开我的身体就没有所谓我左边的、我右边的虚空;离开了经堂就没有经堂左边的虚空、经堂右边的虚空。或者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没有地球的左边和地球右边的虚空。所以说有此有彼绝对要有一个色法做参照。离开色法以后单纯在虚空当中是指不出此和彼的。而法界就是大虚空如此的一个境界。有什么此有什么彼呢?有此有彼还是有贪执!还是有执著、还是有边执戏论。
法界不是此不是彼,无法观察!所以是无所观!只有能够认出此认出彼,这时候才能观!如果说没有此没有彼怎么给你观呢?怎么观?无法观!然后无人,无法为人表述,故无表!我首先指着一个地方,这时候我的手指要去指,以指标月。月亮有的话我的手指才可以表达他。如果月亮没有,我的手指表达哪有月亮呢?找不到一个指的地方,法界大虚空也是这样的,根本无一法可得,用什么东西去表示他呢?无法表示。以手以指标月这种表达方式都无法达成。到这个程度,语言无法,思维的念头无法,所以语言必须要打破,思维必须打破。无有表达!不住内界及生处的自性,故无所依。没有一个依处!不是依靠我们内界——我们的内识界,和我们生处——也就是说我们的六根,不是依靠六根所出生的,故无所依!不会如外界与生处那般显现。外界也就是外境——我们所见的色、身、香、味、这些显现法,还有我们的根,这个六根也是色法!身体的根的显现和外境的显现,这些都是显现法。在法界当中没有这些显现。所以故无所现!超越眼识的境界,超越了眼识界,也就是说眼、耳、鼻、舌、意的这些根这些识。这些心识就了别,能够通过眼睛看的东西,它就能够了别。看到色法的颜色、大小、形状,这一些通过眼识能够辨别;通过耳识就能听,这个声音是动听的、还是很粗涩的声音。这都是通过耳识来辨别。通过我们的内在意识来辨别诸法,这些都是通过识去了别。而这个真正的法界没有一法可得,所以心识也是完全入到大寂灭层中;没有一个所谓的心识,故无了别。如果说我在法界当中我了别什么,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站在名言的角度,随顺我们分别的时候会这样表达。站在真正见道的时候,就是以如如智见到如如理,根本无有这些分别。“并非贪等一切烦恼的依处,故无依处”。在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大家有时候会说:排山倒海的烦恼涌向我自己,一会贪心起来了、一会嗔心起来了、一会痴心、邪见……这些烦恼涌现的时候,是不是真正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根源让这个烦恼出现呢?如果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那可以说这个烦恼需要去解决它。是不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最后给我们介绍万法本来无一物,那么何处去惹这个贪、嗔、痴、慢、疑的尘埃?这些烦恼的尘埃没有依处啊。那么,它在哪里生起来的呢?哪儿招惹的这些烦恼呢?如果我们对这些法义能够了解,就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在起烦恼的时候,每一个烦恼在起现的时候,就能了解它是一个无根的烦恼。当下一旦能够知道它是一个无根的烦恼,没有任何依处来显现这些贪、嗔、痴,你当下贪、嗔、痴就会轻松、自在地回归它本来无一物的状态,当下就能够解脱自在。我们要是能认识到无依处的话,自然当下就解脱。但是这一点需要有一个因缘;有一些因缘能够具足的话,当下就能实现。而我们只是有时候首先从道理上推知它,后面用修行去证悟它。
下面我们看荣素班智达。荣素班智达和全知麦彭仁波切一样,生下来就是一个全知的智慧。以前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的时候曾经遇到荣素班智达。荣素班智达那个时候是个小孩子,刚会讲话。荣素班智达刚会讲话的时候,就和这个人辩,那个人辩,其它人都辩不过来。这个人抱过来呢(和这个人辩)。然后呢,这个小孩子又让阿底峡尊者抱着辩,阿底峡尊者又和荣素班智达辩。其实这个小孩刚会讲话没多久。然后和他辩、辩、辩,阿底峡尊者说:“连我都辩不过他。”荣素班智达是我们宁玛派当中的非常出色、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智者。
他就这样说:“所谓中观者,即遮破外道常断二边及有无的一切增益损减边,并且能显示轮涅无二之法及无住涅槃妙道的诸大乘义,故称中观。”
这个表述当中我们分开看这一句的前半和后半,“并且“之前我们单独看,“并且“以后我们单独看,它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先看前半句。就是说“中观是什么意思呢?要遮破外道的常边和断边,有边和无边,这一切的增益损减边”。实际上呢,能断除外道常边和断边、有边和无边这一切增益损减边,依靠小乘的义理就能断除它;小乘通过因果就能断除外道的断灭边。外道不承认有因果、有后世。通过小乘的因果缘起,就能断除外道的断边。然后,通过小乘所抉择的人无我就可以断除外道所谓的常边——一直有不可思议的我。有些人看过《黑客帝国》。《黑客帝国》电影当中就讲到,一切万法都是显现的。有一个所谓的主体,或者这个自信无住不在,他来做一个控制大家显现的。实际上这几乎就象外道的一个观点,有些人以为是佛法的观点,只要讲了梦幻就以为是佛法,实际上和印度的印度教里面的数论外道的观点就很象。这个观点当中就讲到了:主自信它显现一切,或者说主体它显现一切,然后神我需要看到主体显现一切的这个虚恐性。自己不贪著它,神我就得到解脱了。神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我;不可思议的我是一直都是不可思义的常我。而小乘的宗派就能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常我把它打破。有些道友一说,反正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神为什么不可思议呢?假如你说的不可思议,是一个说不出来为什么不可思议,你那个不可思议是假的不可思议。真正的…
《中观总义 第六课 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中观释词 中观所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