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
释昭慧
关怀生命协会理事长
......................前略....................
三、印公有关「西方净土」之思想述要
关于净土的部分,印公着作中着墨极多,特别是他的〈净土新论〉与〈念佛浅说〉、〈东方净土发微〉[11],已将他对大乘净土思想的看法,说得极为清楚明白。由于中国佛教以「净土宗」之声势最为浩大,净土宗(与日本的净土真宗)又是以西方的弥陀净土为主,所以印公观点对「净土宗」传统思想的冲击也最大。故有关东方药师净土、此方弥勒净土等方面之印公观点,本文先略而不谈,此下单从「一般净土」到「西方净土」,撮要归纳如下,:
一、他是从全体佛教而非一宗一派看待净土思想的。[12]
二、一切众生都有寻求更美好环境之愿望。净土思想也是此一愿望的呈现。[13]
三、大乘佛教的特色在于:不但要使得「众生清净」,而且要使得「国土清净」,基于后者的缘故,大乘必然会出现净土思想。[14]
四、即使如此,佛教的净土依然有不共世间、净化世间的特色。总的来说,这特色就是:「无我我所」[15]。也因此,净土不同于一般宗教所向往的天国;印公导师在〈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一文,就进而区分出这种大乘易行道与一般天道思想的差别:
(一)依天国思想,上帝与人是造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人当然是不可能与上帝平等的。但依佛法缘起论的「平等」义,不但众生平等,而且圣凡也是平等的;净土中的所有圣凡人等,都是平等而无阶级区隔的。佛菩萨诸上善人,是净土行者的老师,而非「造物主」。
(二)净土不比一般人所向往的天国:往生净土,只是找一个客观环境更适合修道的进修所,而非如其他宗教,以上生天国为终极目标。笔者以此常譬喻「天国与净土」的差别为「移民与留学」
移民的人已与此土无关,留学的人却只是要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成还是要回归故国,以回馈乡土。同理,生天者已与此间脱离关系,但求生净土者依然念念在「得不退转」以「回入娑婆」。
(三)求生净土,只是学佛过程中的上昇,但依佛法的流转律而言,上生天界,还是会因福尽或寿尽,而退堕到欲界;甚至有可能因过去恶业成熟或邪见的因缘,而退堕三恶趣的。[16]
五、大乘开展出「十方现在有佛」的观念。依大乘佛教「严净国土,成熟有情」的理想,当然,十方诸佛在摄受众生时,也都是有「十八圆满土」的。但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则因其名而取胜:
(一)阿弥陀,梵语amita,是「无量」义。阿弥陀佛,即无量佛。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在大乘佛法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义中,阿弥陀佛之所以为人所特别赞叹宏传,应有此重要理由。
(二)在梵语amita的后面,附加abha而成amitabha(无量光),光明是人类的企盼,落日则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的究极所依。而佛法是以寂灭为本性的;故以「落日」意象的「西方」隐喻光明的希望,以及「必趋于灭」的涅槃。导师在此部分接纳欧日学者来自语言学与神话学研究的看法,认为这与「太阳崇拜」有关。当然,这也是最引起净土宗反弹的地方:
光明,在一般人看来,是象徵快乐、幸福、自由的。佛法的智慧光,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依世间说,世间都希望前途是光明的,是无限光明的。无限光明──幸福、安乐、自由的希望中,充满了无限的安慰,这是人类的一致企求。
这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而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17]
(三)在梵语amita后面,附加aus而成amitaus(无量寿)。这与「佛寿无量」的大乘思想有关。而这种思想,又是因应于人对「无限寿命」的欲求而来:
无量寿,寿是生命的延续。众生对于生命,有着永久的愿望。因此、耶教教人归依上帝得永生;道教教人求长生不老。人人有永恒生命的愿望,这是外道神我说的特色。人类意识中的永恒存在的欲求,无论是否确实如此,但确是众生的共欲。这在大乘佛法中,摄取而表现为佛不入涅槃的思想。不入涅槃,即是常住,也即是对于众生要求无限生命的适应。[18]
六、由东方阿粊佛净土到西方阿弥陀净土,宛如从日出到日落,分别代表「由初发菩提心到终成圆满佛果的完整历程」。菩萨行者,不宜偏求佛果,而忽略过程。[19]
七、佛法以「自力解脱」为正常道、难行道,以「他力度化」为方便道、易行道。但「他力度化」的净土思想,如何能在「自作自受」的因果律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立基于「缘起」的见地,印公以为:「互相增上、互相损益」的增上缘义,是可以纳入考量的。[20]
净土思想是如何建构这种增上缘的「他力度化」义呢?原来,在因地上共愿同行以缔造净土的阿弥陀佛、诸大菩萨与诸上善人,是可以作为净土行者趋向大菩提的「助缘」之力(主因当然还是行者个人的发心与修行)。这与释迦佛的度化众生,教化的内容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修学环境」的胜劣而已。我们可以这麽化约地说:秽土的环境来自于众生的「业增上力」,净土的环境则来自于佛与共愿同行者的「共愿」缔造之力。[21]
八、因此,大乘净土义中,最可贵的还不是「往生净土」,而是「庄严净土」;不是「往生他方」,而是「建设此间」。因为前者的「自利」心态浓厚,后者则更符合菩萨「利他」的心行。[22]
九、往生净土的三大要件是「信、愿、行」,由信奉佛陀悲愿摄受之力与净土的必然存在,进而发起强烈的往生净土之愿求,然后才发为修行。净土的修持法门,有胜解作意的「定中见佛」,有一心不乱(但未必入定)的「持名念佛」,中国佛教偏好后者,印度与西藏则尤重前者。[23]
此下笔者以一般所说的「四种念佛」加以检视:
(一)观想念佛与观相念佛,二者其实是一种念佛方法的两阶段训练,而非两种方法。原来行者在禅定成就后,可以于定心中呈现佛陀清晰的影像相,但这修习的过程中,通常散乱心是定成就的大敌,无法清晰观见佛之相好;所以散心位中,行者必须先端详佛像的曼陀罗,看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进一步逐渐集中心念,从意识的观想中,把佛像清晰地呈现出来。倘若在观想中无法呈现影像,就必须反反覆覆在「观像」上先练习纯熟,再达到不「观像」而可直接「观想」的程度。这样的阶段,必可达到二禅以上,因为行者若在二禅以上,是眼等五识都不生起的。假使没有抛开「观像」的依赖,是不可能达到观想成就之「念佛三昧」境地的。
(二)至于「持名念佛」,只要系念佛号而达到一心不乱,就能往生净土。这「一心不乱」,可能还只是「正念相续」,与前念佛三昧的「正定成就」,是有浅深分别的。
(三)至于「实相念佛」,那已是一种般若空观的境界:「观想念佛」的行者,必须自「胜解作意」的观佛成就,而进一步观到佛之无有来去,唯心所现,性本自空;「持名念佛」,则须达到「入流亡所」的能所双泯之境界——这才谈得上是在「印证诸法实相」。所以它是「观想念佛」或「持名念佛」下一阶段之再超越,而不是另一种念佛法门。
十、往生的条件可下达「五逆十恶」之人。笔者以此常说:十月间伏法的白晓燕命桉元凶陈进兴,倘若知道此一法门,大概就不会因恐死后下十八层地狱,而改信基督教,以期待上生天国了。
这种无限宽容的慈悲,固然是佛法给予人无限希望的可贵精神,但也隐涵着某种「助人为恶」的危机。所以当基督教以此广为见证「恶人改悔」的「上帝异象」之时,国人却群情大哗,大都认为:倘陈进兴都能上生天国,则受害者将情何以堪?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则。印公导师很清楚这种「大开方便之门」的可贵与危险,而审慎抉择「恶人往生」之先决条件为「过去无缘见闻佛法而临终改悔之人」,而排除明知故犯、苟且侥幸之辈。[24]
十一、印公导师依经论中所述释迦与弥勒因地中的修行风格[25],而区别两者为「难行道与易行道」。此中净土法门,属于多集佛功德的易行道。如说:
学佛最初下手,有此二方便:或从念佛、礼佛等下手;或从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后是难行道,为大悲利益众生的苦行;前是易行道,为善巧方便的安乐行。其实这是众生根机的差别,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26]
十二、然则如何定位易行道的「往生净土」的法门呢?印公依于龙树论义,将它定位为「为志性怯弱者说」的方便法门;而推崇三只修六度万行的难行道为究竟法门。[27]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于宗教门中求道者的根器不同,心性软弱者可能反而居大多数吧!否则他力宗教或他力思想浓厚的佛教法门,不会大行其道。所以,固然不必高推净土法门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最上乘教,但也不宜抹煞净土法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价值。
十三、当然,易行道固然容易而且保险,但也有相对要付出的代价,那即是: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易于成佛[28]。何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修习施、戒、忍等利他功德,是要在秽土,面对苦难、罪恶的众生,才有修习条件的。试问: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净土,人人俱足善法福德,要对何人修习利他行呢?[29]也因此,净土行人还是要谨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经教,而要在此世修行的过程中,随缘随份修利他行。[30]
四、净土思想在《成佛之道》的定位
现代一些阅读印公导师所着作的《妙云集》之士,都非常排斥「净土法门」,而完全抹煞它的应机性,笔者以为:这未必是印公的本意!因为,如果导师完全否认净土法门的正当性,应该会与…
《印顺导师对本生谈与西方净土思想的抉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